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东北7年超164万人外流 东北人口总人数口

东北超164万人外流

东北超164万人外流 东北7年超164万人外流 东北人口减少一直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共1.079亿人,短短几年时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2014年的8.0%下降到2

东北超164万人外流

东北7年超164万人外流

东北人口减少一直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共1.079亿人,短短几年时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2014年的8.0%下降到2019年的7.7%。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东北人口不断外流?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前者是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变动,后者则是由人口迁入、迁出而引起的变动。

东北地区呈现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双双下滑的现象,且从2013年开始,由人口迁出导致的机械负增长成为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的主因。

2013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为1.097亿人,较上年增加2.88万,剔除人口自然正增长的3.67万人外,当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0.79万人,开始由升转降。

自此后,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现象开始明显加速,并在201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2013-2019年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规模分别为0.79万、5.22万、25.89万、34.9万、32.23万、32.54万、33.17万,相当于7年间合计净流出了164万人口。

东北人口为什么越来越少?

东北人口流失严重这不是一个老梗,而是一个已经存在了近十年的事实。东北经济从曾经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到如今的占比逐年下降,衰弱之态已显现,过去一年,东北三省合计减少了37.07万人,而追溯到更早的2010年东北就已经出现了人口外流的趋势,十年时间东北人口少了超过一百万人。追根究底,东北人口为什么会越来越少,笔者以为综合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东北经济产业结构单一,制造业薄弱,民营经济不发达。东北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建国之初的国家经济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东北作为国企密集的区域,工业过度集中在重工业,比如煤铁,石油,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工业,而这些企业在发展几十年后都不同程度的要面对产能不足,技术落后,市场难以打开和竞争激烈的现实。

东北的工业经济越来越不景气不仅仅表现在国企的举步维艰,东北制造业薄弱和民营经济不发达才是导致大量优质人才出走转而向京津唐和南方发达地区寻求机遇的主要原因,这些人才在东北无法找到对口的职业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是东北经济过度单一化的必然结果,人才流失严重已成了东北人口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东北的大城市少,没有形成有影响力和聚集效应的都市圈。东北三省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人口1.292亿,但过千万的城市只有哈尔滨一座,在全国能排的上的大城市也仅有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四座城市,除了辽宁的沈大都市圈已具规模外,黑龙江,吉林两省皆是省会独大,这两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在东北也最严重,缺少大城市,而公共资源又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其他新移民,于是许多人转而到其他大城市寻求投资置业生活。

与长三角,珠三角那种城市集中化的都市圈 珠三角9城,长三角24城不同,东北三省的大城市过分分散,无法形成连片的都市圈,因此人口聚集效应大大不如其他地区,所以人口才会不断的外流。

三:出于学习,就业,生活而选择离开东北的人,这是目前东北人口大规模流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发展机会的大小影响了人口的未来去向。人往高处走这是常情,东北的就业置业发展机会相比市场经济更成熟的南方地区,显然不具备多少的吸引力。

比如工资方面,沈阳,大连,哈尔滨等大城市的平均工资就明显低于南方很多城市,甚至还低于西部的兰州和乌鲁木齐,南方地区在人居环境,营商环境,就业就读环境和政府职能效应上要好过东北地区,东北人口外流,原因是很多的,但大部分的原因又基本上就是这些,东北经济要振兴,这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

东北人口虽然在逐年减少,但这并不代表东北的经济就真的不行了,东北目前遇到的转型期必定是要以人口外流为代价的,只要度过了这个转型期,不要让振兴东北变成一句空话,那就一定可以留住人。

中国最新人口数据 31省份2019年人口数据出炉

值得注意的是,沿海四个经济大省中,广东和浙江的人口快速增长,但江苏和山东常住人口的增量却分别只有19.3万人和22.97万人,分列全国第15位和第11位。

这两个经济大省人口增量少,原因不尽相同。其中,相比粤浙,江苏国有经济布局较多,城镇化较早,计划生育执行较严,因此出生率相对不高。去年江苏的出生率仅位列全国第22位,自然增长率位列全国第25位。

同时,江苏的人口净流入也不多,数据显示,去年江苏人口净流入仅为2.55万人,跟广东、浙江差距甚远。这里的一大原因在于,江苏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经济差距明显,苏北地区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不少人口流入到苏南地区,也有一部分流向外省,因此从外省净流入的人口要少一些。

山东则是另外一种情况。全面二胎政策对山东的影响很大,政策实施后的两三年里,山东一度成为“二胎大省”,是全国“最爱生二胎”的省份。其中,2016年山东二孩出生占比超过六成,达到63.3%,远超一孩。

当年山东出生率达17.89‰,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但2018年后,随着二胎效应减弱,山东出生人口也明显减少。2019年山东的自然增长人口为42.90万人,虽然仅为广东的46.8%,但仍力压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位居第二。

不过,在人口流动方面,山东处于人口净流出的状态,去年该省的人口净流出达到19.93万人,成为去年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分析,相比粤浙,山东转型升级步伐较慢,目前能源原材料之类的基础工业占比仍很高,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明显不足,此外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差距也较大,但这些是就业的主要载体。另外,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城市结构之下,山东的城镇化率较低,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带动引领作用不突出,这也影响了人口的集聚。

东北人口:少了谁?留下谁?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说,一个地区人口变动的直接因素是死亡、出生和迁移。就东北而言,其人口死亡率与中国其他地区并无显著差别,那么引起人口变动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出生和迁移了。

东北人口相对减少是当今中国的一个热点话题,事实上中国许多地区都有与东北类似的情况,似乎并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为何只有东北人口变化引起特别关注?这恐怕是一个更加值得思考的问题。

东北人口相对减少的直接原因是过早处于低生育率水平,从而导致少年儿童在人口中的比重偏低。1982年东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32.04%,全国该指标为33.59%;2010年东北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1.74%,全国该指标为16.61%。少年儿童少,紧接的是青年少,青年少则意味着出生率低,出生率低的必然结果是人口增速减缓。

早期东北的生育政策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开展早,二是政策基本上无城乡差异,三是政策执行力度大。从计划生育工作的角度看,成绩显著;从人口学的角度看,这三个因素引发了生育水平的超常规下降。

人口学一般将总和生育率2.1界定为世代更替水平,即保持人口总量不增不减的水平。由于计划生育工作开始得早,在1980年国家全面铺开计划生育工作时,全国总和生育率为2.31,辽宁省和吉林省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71和1.88,均明显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只有黑龙江省为2.08,接近于更替水平。此后,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一路走低,属于超低的生育水平。

东北地区的生育水平大体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0%—80%,造成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东北的生育政策。众所周知,中国城镇的生育政策大体相同,也就是所谓的“一胎化”,农村则有所差别。1980年后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一孩半”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农村人口一胎是女孩,可以生二胎;一胎是男孩,就不能生二胎。还有部分地区允许农民生两个孩子,广东省允许农民生两个孩子的政策一直延续到1997年。相比之下,东北地区无城乡差别的计划生育政策,直接降低了农民的生育率。

东北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国位居先进行列,早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更是雷厉风行。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东北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城镇化程度高,许多人属于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作为体制内的成员,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自觉性高,也促成了生育率下降。

毋庸置疑,当年的一些生育政策为当下东北人口问题埋下了伏笔。

走了城里人

全国不少地方的人口都在流失,一般是流入沿海和省会城市,东北也不例外。不过东北外流人口不少是从城市里流出的,而其他地区则多为从农村流出。

东北有不少城市是依赖资源开发生存的,资源枯竭之日,便是城市危机之时。采矿业 含石油曾经是东北的亮点,1982年东北采矿业就业人口为146万人,2010年减少至115万人。木材采运业曾经是东北特别是黑龙江省的支柱产业,黑龙江省1982年木材采运业就业人口为36万人,2010年仅剩下6万人。

产业转型与资源枯竭直接影响了这些行业的就业者,其中一部分就业者离开后,又间接影响了一些依赖于这些行业的商业服务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东北成为国内失业问题最突出的地区之一,失业者 往往是城镇人口不得不离开东北到其他地区谋生。这是东北人口外流的重要原因。

宝,喜欢(东北7年超164万人外流 东北人口总人数口)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