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武汉祖孙三代66年三战洪水

武汉祖孙三代66年三战洪水

武汉祖孙三代66年三战洪水 武汉祖孙三代66年三战洪水 1954年、1998年、2020年,这是武汉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大年份”。对于洪山区青菱街菱湖美景社区的祖孙三代:周松林、周红胜、周

武汉祖孙三代66年三战洪水

武汉祖孙三代66年三战洪水

1954年、1998年、2020年,这是武汉有水文记录以来的“大年份”。对于洪山区青菱街菱湖美景社区的祖孙三代:周松林、周红胜、周家河来说,这也是他们与洪水相斗的日子。

14日凌晨,22岁的周家河换上迷彩服,拿着手电筒,站上武金堤首次夜巡:拨草、装料、查堤……青春的脸上满是认真。

数日前,长江水位高涨,周家河主动报名,成为一名抗洪志愿者。上堤时,他没忘父亲周红胜叮嘱的防汛“法宝”:雨靴、竹竿。1998年,周红胜曾亲测“法宝”有效。

那年,周红胜第一次发现“坐在堤上就能洗脚”。40多摄氏度高温的炙烤下,他一天巡堤超过12个小时,2天后脚丫开始溃烂。巡堤间隙,他还要照料自家被雨水淹没的三口鱼塘,阻止鱼儿逃逸。

防汛结束后,周红胜给襁褓中的儿子上户口,将原来设想的“周家和”改为“周家河”,意为“保卫家园,守护江河”。这也是众多青菱居民的世代夙愿。菱湖美景社区居民原住杨林村,那里距离长江1公里左右,地势偏低。1998年之前,每逢大汛,大家只能到邻村避灾。

周松林,周家河的爷爷,记忆中最大汛情发生在1954年。彼时,武金堤约有现在的一半高,堤上仅能并行两人。眼前的洪水,一个浪头都能过堤,身后的家园已然没顶。他与父亲、弟弟一道,并肩抢险。

他们拿起铁锹和扁担,赤足奔走在黄土堤上,抢运麻袋,务必“水高一寸,堤高一尺”。他们潜入浑浊的江水中,一寸寸探摸大堤,查补漏洞。日夜驻守4个多月后,周松林荣立抗洪抢险三等功。

66年来,周家从茅草屋搬进了楼房,伴随洪水、内涝威胁,地基陆续垫高了1米多,但他们从未想过远离长江。平日里,周松林是远近闻名的游泳好手,周红胜把长江当自家“泳池”,周家河从小听着祖辈与长江的故事长大。去年底,祖孙三代搬进了高楼林立的改造小区。周红胜每天都要拿着望远镜,站在28层的窗边,看江水起落。14日,周家河向家人讨教防汛经验,三代人想法一致:“守护大堤,就是保卫家园,我们从来就没有退路。”

扩展资料:要不是三峡,武汉还会遭遇98年级别洪水

1、本次洪峰顺利过境武汉,有惊无险。但如果不是三峡拦蓄了每秒1.5万方上游来水,武汉将出现直逼1998年的过境洪峰。

2、退一步讲,武汉江段的堤防标准相当高,即使百年不遇特大洪水过境,也有能力迎战。但三峡分担防洪压力,能够确保江汉平原大量河堤民垸渡汛。

3、武汉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要数1931年洪灾。新中国已成立就筹划开工荆江分洪工程,力保武汉扛过了1954年最历史最高水位的洪水冲击。到1998年,在荆江不分洪的情况下,武汉又一次成功抗洪。

4、2006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之后,彻底解决了上游川江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武汉的防洪设施也得到升级加固,6个分蓄洪区陆续启用,安全系数非常高,困扰城市的内涝问题也逐渐可控。洪水肆虐的巨灾已逐渐成为往事。

7月12日晚上23时,长江洪峰在夜幕中静悄悄抵达了武汉,汉口站水位定格在28.77米 上海吴淞口基面高程系统,位列历史第四。这个水位持续了10来个小时,到13日下午15时,水位开始回落到28.76米。到14日下午16时,继续回落到28.61米。

为什么武汉要防洪?

武汉三镇,属于古云梦泽的东缘,因水而生,地势低洼,水域面积占到全城的四分之一。除了两江交汇、大江大湖,还到处都是水凼湖荡,到处是苇塘土墩。

在塑造浩渺水景的同时,也造就了相伴相生的洪涝灾害风险。武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水斗争的历史。特别是最近五百年来在冲积漫滩上自然形成的汉口,海拔高度25~27米,只是略高于长江常年水位23米。

汉口不仅地势低,还四面环水,数百年来能够存在发展,全靠堤防。当长江水位25米时,已与老汉口路面的最低处相平齐,而涨到27米时,意味着长江水位已经比多数城市道路高度还要高。因此,武汉的警戒水位设在了27.3米。旧汉口地势最高的汉正街海拔高程为28.24米,比历史最高洪水位29.73米尚低1.49米。也是说,如果决堤,汉口将尽为鱼鳖。

尤其在汉水入江处,两江汇合,堤防直对长江水流冲击,为最薄弱的要害 上图白框处。清乾隆四年 1739年,在此处修建了一座龙王庙,是“长江三大庙”之一。龙王庙落成后,尽管每年香火很旺,但由于两江洪水频发,汉口堤防仍多次崩岸决堤。1930年拆庙修建沿河马路,但龙王庙险段名称就此留了下来。

宝,喜欢(武汉祖孙三代66年三战洪水)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