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导师介绍 中传新闻学院

导师介绍 中传新闻学院

导师介绍 中传新闻学院 艾红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会副会长。 主讲课程: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

导师介绍 中传新闻学院

艾红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地方新闻史研究会副会长。

主讲课程: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新闻历史与理论。

研究方向:新闻史、广播电视理论与历史。

著作:《中国民营广播史》《中国宗教广播史》《新闻联播研究》《新时期电视新闻改革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史初论》等;参著有《中国广播电视通史》(赵玉明主编)《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中国广播电视新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传播史》等。

近年论文:

[1]抗战时期重庆《新华日报》的内部组织与外部关系探微[J].中国出版.2020(15)

[2]“下乡”“离场”与“返乡”——新中国农村有线广播发展“三部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

[3]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广播观念的百年变迁[J].中国广播.2020(05)

[4]我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爱好者.2020(03)

[5]蓄力与开蒙:李提摩太在华社会关系网的拓展及其对中国报业的影响[J].现代传播.2020(01)

[6]寓引导于服务 以服务促融合——论新时代加强主流媒体服务功能的重要性[J].中国广播.2019(11)

[7]70年,70个难忘的广播记忆[J].中国广播.2019(10)

[8]广播国庆直播报道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广播.2019(08)

[9]论报刊在五四运动中的角色与效应——以北京、天津、上海的代表性报刊为例[J]. 新闻春秋.2019(04)

[10]音频传播的升级迭代及其演进逻辑[J].青年记者.2019(21)

郎劲松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致力于传媒政策与管理、政府传播与新闻发布、电视媒体创新发展、IP跨界传播等领域教学科研与实践工作。

研究成果: 先后出版了《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新闻发言人实务》、《韩国传媒体制创新》、《传媒伦理学导论》《社会变迁与传媒体制重构—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传媒制度研究》、《政府传播》等专(编)著10余部,多年来参与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学前沿》,主编《中国IP发展全景报告(2017年至2018年)》。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及重大横向项目10余项。

近年论文:

[1]政务短视频的人格化传播:呈现与驱动——基于政务抖音号的实证分析[J].新闻与写作.2020(10)

[2]两会报道的视频化传播策略:新模式、新体验、新形态[J].新闻战线.2020(12)

[3]媒介化视域下环境维权事件的传播机理研究——基于2007年-2016年的环境维权事件的定性比较分析(QCA)[J].国际新闻界.2019(11)

[4]我眼中的新媒诚品:顺势而为,行稳致远[J].中国广播影视.2019(21)

[5]影视版权运营:传媒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J].传媒.2019(19)

[6]内容“带货”:综艺节目广告营销新路径[J].中国广播影视.2019(19)

[7]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基于广州、佛山、东莞等地的武术文化调研[J].新闻传播.2019(07)

[8]小众题材网络综艺节目发展探析[J].中国广播影视.2019(05)

[9]全景呈现: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路径与策略——以2018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J].传媒.2018(19)

[10]短视频平台的未成年人“网红”现象探析[J].中国广播影视.2018(17)

[11]探析央视《法治在线》栏目对热点事件的报道策略[J].中国广播影视.2018(16)

[12]探析泰国电视综艺节目《KhunPra Chuay》中的文化符号呈现[J].中国广播影视.2018(06)

李煜

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The University of Iowa 传播研究院访问学者,台湾世新大学“舍我纪念馆”新闻史博士后。

主讲课程:中外新闻史、传播史、广播电视史

近年论文:

[1]“媒介融合”:电视开播的技术政治意义[J].现代传播.2019(10)

[2]传播史视阈下晚清电报的官督商办[J].现代传播.2018(05)

[3]数据新闻时代,新闻教育还需要新闻史吗?——以新闻史教学实践为中心的探究[J]. 现代传播.2016(11)

[4]数据新闻:现实逻辑与“场域”本质[J].现代传播.2015(11)

凌昊莹

主讲课程:媒介经营战略研究、传媒经济学、媒介经营管理。

近年论文:

[1]《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叙事创新[J].电视研究.2019(01)

[2]央视《读书》节目的创新与反思[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5(06)

刘昶

主讲课程:全球新闻传播实务、数据新闻报道、传媒地缘政治学。

近年论文:

[1]基于语料库的泰国留学生“越来越X”偏误分析[J].长江丛刊.2020(09)

[2]隐身的美学:综艺节目的话语运动及其形态走向[J].现代传播.2019(11)

[3]中国广电新闻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大学(研究版).2018(11)

[4]中国驻外记者的现状、问题与培养研究[J].现代传播.2018(08)

[5]创新境界思维 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J].电视研究.2017(01)

[6]抗战时期我国儿童报业刍议——以《中国儿童时报》为例[J].新闻春秋.2016(03)

[7]中国广播电视记者现状研究——基于社会学的某种观照[J].现代传播.2016(03)

[8]融媒·竞合·稳增·向好 2016中国广播发展关键词[J].中国广播.2016(02)

刘年辉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新闻学博士学位。2006年于清华大学完成管理学博士后研究。2007年起任教于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挂职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传媒发展战略、传媒竞争力、新闻报道与写作等。讲授新闻写作、媒介经营管理等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出版专著两部。

主讲课程:新闻写作、媒介经营管理。

近年论文:

幻象、欲望与观念器:麦克卢汉新民俗广告批评中的“美国梦”[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12)

罗哲宇

主讲课程:新闻写作、新闻采访写作。

发表论文:

[1]我国民族语言广播现状调查[J].新闻与写作.2016(05)

[2]民族语言广播发展的现实路径探究[J].新闻与写作.2013(11)

[3]媒介融合中加拿大广播业面临的几个问题[J].中国广播.2013(10)

[4]频率专业化:向纵深拓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01)

王灿发

主讲课程:报刊编辑、新闻采编、应用舆论学

近年论文:

[1]脱贫攻坚视域下融媒体新闻叙事的创新探索[J].新闻爱好者.2020(10)

[2]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国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力提升策略——以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0(08)

[3]重大突发卫生疫情谣言的多维认知与治理——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谣言为例[J]. 新闻爱好者.2020(05)

[4]新冠肺炎疫情中谣言传播的阶段性特征及辟谣策略探析[J].中国报业.2020(07)

[5]产业生态视域下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的创新——兼评《中国传媒产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中国编辑.2020(04)

[6]媒体融合五年来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革及创新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0(01)

[7]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宏观社会功能与效用探讨[J].新闻爱好者.2020(02)

[8]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圆桌研讨[J].中国记者.2019(12)

[9]《关键抉择,必由之路——献给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J].中国记者.2019(12)

[10]《修复河床何以变成大肆采砂——关于河南鲁山县沙河、荡泽河清障疏浚工程的调查》[J].中国记者.2019(12)

[11]《没有挡风玻璃的飞行》[J].中国记者.2019(12)

[12]瑞典大众传媒产业发展现状、特色及趋势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9(11)

[13]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的衡量标准探讨[J].中国记者.2019(09)

[14]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网络传播创新[J].青年记者.2019(24)

[15]新中国70年媒体格局的变化及舆论引导策略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9(08)

[16]智慧时代新闻伦理议题的创新维度及实施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8(08)

[17]试析战略机遇期我国媒体舆论场竞合与博弈[J].新闻爱好者.2018(07)

[18]改革开放40年中国新闻评论的回顾、反思与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8(06)

[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策略探析[J].中国记者.2018(05)

[20]努力营造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氛围[J]. 中国记者.2018(04)

[21]2017年新闻舆论学研究回顾与思考[J].中国出版.2018(04)

张晓红

主讲课程:新闻编辑、报刊编辑、纸媒概论、报刊理论与实践研究。

近年论文:

[1]媒体融合纵深发展的守正与创新[J].传媒观察.2020(01)

[2]行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实践——中国邮政报“魅力邮路长江行”系列报道评析[J].中国报业.2019(21)

[3]5G背景下党报编辑思想更新调整的可能性分析[J].传媒观察.2019(08)

[4]融媒体时代党报版面的守正与创新——《人民日报》2019年改版观察[J].青年记者.2019(19)

[5]省级报业集团经营融合的创新案例及其启示意义[J].传媒观察.2019(05)

[6]党报的责任担当——写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J].中国记者.2018(11)

[7]做好脱贫攻坚报道的若干着力点[J].新闻与写作.2018(09)

[8]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核心观点中国化的演进及内涵[J].青年记者.2018(07)

[9]我国党报经营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传媒.2018(04)

张彩

主讲课程:世界广播电视、广播新闻研究、广播学专题研究。

近年论文:

[1]重塑 蜕变 守正 创新[J].中国广播.2020(07)

[2]社交媒体时代广播评论的激活与赋能[J].中国记者.2020(07)

[3]广播百年看广播学:声音本位与听觉传播规律探索[J].现代传播.2020(04)

[4]广播如何适应智能音箱的异军突起[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11)

[5]美好生活 奋斗中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5)

[6]广播一直在路上——对广播理论创新与实证研究的几点认识[J].中国广播.2016(12)

[7]让老年人共享媒体融合发展的红利[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9)

[8]论广播“黄金0.5时段”的精细化开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08)

[9]2015年广播节目形态观察与思考[J].中国广播.2016(02)

成文胜

新闻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在新闻媒体一线工作十余年,采写的新闻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奖等国家及省部级新闻奖二十多项。近几年来,专心于新闻传播的教学与科研,致力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体发展与创新研究。

主讲课程:新闻编辑、广播新闻、广播电视概论、报刊编辑实务。

近年论文:

[1]云时代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和优化[J].青年记者.2020(21)

[2]时政报道创新的一些思考与建议[J].中国广播.2020(06)

[3]网络新闻评论内涵和外延的变与不变[J].青年记者.2019(09)

[4]现场直播在路上——改革开放40年我国广播新闻现场直播的发展[J].中国广播.2018(10)

[5]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以《新京报》维权为例[J].当代传播.2016(05)

[6]创新使中国声音更动听——盘点2015广播新闻呈现形式[J]. 成文胜. 中国广播. 2016(02)

张丽

主讲课程:视听节目制作、音视频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析。

近年论文:

[1]当前媒体融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6)

[2]正确把握六个“关系”做好党报舆论监督[J].新闻论坛.2018(06)

[3]韩国KBS电视台对中国形象的媒介构建[J].现代传播.2016(03)

[4]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理论前瞻与实践[J].新闻战线.2016(03)

吴水平

主讲课程:视听节目制作、音视频新闻报道、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评析。

刘坚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教育经历:1997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新闻专业,获硕士学位,曾获“中央三台奖学金”。2015-16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学习研究电影制作。2017在日本朝日电视台研修媒体融合。

主讲课程:视听语言、纪录片创作研究、图片新闻报道。

出版专著:《电视节目编导教程》和《电视新闻》(合著)。

导演代表作:

①CGTN 5集系列微纪录片《大国担当——生态型,则世界兴》(全平台全球阅读量2100万,总互动量80万,总视频观看量50万)(2019)。

②CCTV9纪录片《踢踏无声》(2013),2004年担任总编导的64集纪录片《我的太阳》,获得了2005年西班牙马勒加电影电视节“特别贡献奖”,和2005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③2000年导演北京电视台三十集口述历史纪录片《国事亲历》之十集外交篇。

④2006年导演纪录片《陈毅元帅》,获得2006年“中国十佳纪录片奖”。

⑤2018年7月为珠江电影集团策划导演4k院线纪录电影《我爱你,中国》(90分钟)。

摄影代表作:

2014年7月25日拍摄的纪实组照“午睡的农民工”刊登在央视新闻新浪微博客户端,获得了176万阅读量,转发1350次,三千多点赞,近八百次评论。

指导学生作品:

①2018年指导研究生创作的纪录片《从不罕见》获得2018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入围奖”以及2018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新人奖”提名奖和入围“2018金丝带优秀纪录短片。”

②2012年在腾讯网新闻频道策划“城市剪影”大学生纪实摄影展和“城市之伤”环保主题摄影展

③2013年在腾讯网新闻频道策划“劳动者101像”大学生纪实摄影展

邹欣

主讲课程:电视新闻、电视节目创意与策划。

近年论文:

[1]时政微视频的叙事范式——以央视三集系列微视频《初心》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9(18)

[2]日本动画产业价值链形态的创新与转型[J].现代传播.2019(06)

[3]间性理念、价值网建构、模式创新——深圳广电集团新媒体中心的发展路径研究[J].电视研究.2018(09)

[4]想象中的本体论建构——民国报刊中的电视观研究[J].中国编辑.2018(06)

[5]调查类短视频制播特色研究——以梨视频《一手调查》为例[J].电视研究.2018(06)

[6]形态创新:网络综艺节目特性与发展趋势——以《明星大侦探》为例[J].电视研究. 2017(08)

韩运荣

教授,新闻学院舆论学教师,师承喻国明。

近年论文:

[1]“世纪佳缘”婚恋网站中女性择偶要求与空间差异——基于自然断点法的研究[J].青年发展论坛.2020(05)

[2]生育政策调整背景下的“女性与生育”微博舆情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01)

[3]女性向游戏的溯源、类型及模式解析[J].现代传播.2020(06)

[4]舆论反转的成因及治理——通过新闻反转的对比分析[J].人民论坛.2019(30)

[5]信息安全议题中的话语联盟与正当性之争——以“剑桥分析”事件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8(02)

[6]Twitter涉华舆情极化现象研究——以中美贸易争端为例[J].现代传播.2019(03)

[7]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的变化与特点[J].新闻与写作.2018(07)

[8]当前网络慈善舆情的特点、解析与前瞻——以“罗尔事件”为例[J].现代传播.2018(04)

[9]我国近十年网络舆情变迁特点[J].青年记者.2017(34)

[10]新媒体语境下的政治营销策略比较研究——以2016美国大选为例[J].现代传播.2017(01)

曾庆香

教育经历:

2003-至今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2000-200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

1997-2003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

主持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众传播符号研究”;

主持 国家广电总局社科项目“广播电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研究”。

专著:

1.《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

2.《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与政府应对》,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

3.《大众传播符号:幻象与巫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

4.《话语嬗变与模糊边界:新媒体语境下的新闻叙事研究》,即将出版。

译著:范·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华夏出版社,2003年。

近年论文:

[1]“饭圈”的认同逻辑:从个人到共同体[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19)

[2]News Fixer:国际报道中的“隐身人”[J].新闻论坛.2020(03)

[3]文化差异、文化基因与谜米表达——以中美体育失利与胜利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2020(05)

[4]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中军人身份认同建构的情感化——基于《人民日报》微博与主报军人报道的对比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0(04)

[5]新型主流媒体新闻的身份建构:角色展演与道德规训[J].新闻界.2020(02)

[6]新型主流媒体新闻身份建构:主体间性与道德共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03)

[7]永恒故事:社会记忆对新闻框架和舆论爆点的形塑——以“江歌案”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01)

[8]叙事·新闻叙事·新闻类型——兼谈所有新闻都是叙事吗?[J].新闻记者.2019(12)

[9]社交媒体召唤结构:新闻交往化与亲密性[J].现代传播.2019(01)

刘自雄

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新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课程《新闻理论》教学团队(雷跃捷主持)主要成员之一。

主讲课程:新闻理论、媒介批评、大众文化通论

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理论、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媒介批评、文化研究等。

代表性学术成果:

《意义的输出》(译著)、《大众文化通论》(合著)、《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编著),参编《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o新闻学发展卷》《新闻传播学前沿》《数字编辑基础》等。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电视研究》《中国报业》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主持或参加完成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包括“全球新闻理论范式、流派、学说研究”、“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内容建设研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电视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传播研究”等等。

近年论文:

[1]范式转换抑或东西合流?——探析欧美建设性新闻运动的理论身份与价值[J]. 刘自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20(11)

[2]“慢新闻”的传播理念、地方实践及其发展前景[J]. 刘自雄,陈黎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6)

[3]转型期报纸头版的创新探索[J]. 刘自雄,钟婷. 中国报业. 2017(21)

[4]重建纸媒与“用户”之间的联系[J]. 刘自雄. 中国报业. 2016(19)

[5]第二届中国报业新闻社会活动论坛暨全国媒体看温州采风活动在温州举行[J]. 张建星,刘自雄,胡线勤,赵宽,方立明,陶德言,李书龙. 中国报业. 2016(19)

陈锐

现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传播心理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曾任法制日报社舆情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方向:传播心理学、传播研究方法、传播效果研究、受众心理与用户研究、舆情监测与舆论引导、影视市场与受众研究等。

主讲课程:主要有传播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广告心理学、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的设计与分析、基础统计学、调查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质化研究方法。

编著或参编著作:

《传播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中国互联网视听行业发展报告(201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8年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17)》,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

《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

《政法舆情危机应对实务手册》,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传播效果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年

独著或合作发表论文:

传媒从业者心理素质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基于媒介融合视域的实证研究,青年记者,2018年12月

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2018中国电影市场观察,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12-26

电影产业受众研究的困境与路径,现代视听,2017年11期;

电视媒体进行网络直播的路径探索,现代视听,2017年3月;

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

新媒体从业者心理素质研究(2018)

世界华文传媒影响力研究(2018)

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

统战类舆情与新媒体研究(2017)

全国电影院线观众抽样调研(2017)

中国电影博物馆展陈大纲修订(2016)

民主党派新闻舆论工作传播效果研究(2016)

倪桓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的课程有积极心理学、传播心理学前沿等。

近年论文:

[1]网络政治谣言 止于透明,止于智者[J].人民论坛.2016(24)

涂晓华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曾赴日本留学近两年,研究方向为民国新闻史研究、中日文化关系研究。

近年论文 :

[1]试论阿基米德APP的实践与创新[J].新闻论坛.2020(03)

[2]从自相矛盾到全面依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党抗战舆论中的美国观(1937—1941)[J].新闻春秋.2017(01)

[3]置身殖民体制与日伪新闻媒介下的乡土书写——对日伪《国民杂志》“华北地方都市巡礼报告”的考察[J].新闻界.2016(22)

[4]人性的抗争——电影《思悼》叙事学角度分析[J].电影评介.2016(07)

宫承波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媒体创意专业委员会主任、媒体创意研究中心主任。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文艺学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后曾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致力于新闻与传播理论、媒体创意及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著作:

《新媒体的多维审视》《传播学纲要》《媒体创意导论》,合著《新媒体产业论》、《新媒体失范与规制论》《文化创意产业总论》《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以及主编教材《现代报刊概论》《广播电视概论》《新媒体概论》《动画概论》《广播电视创意与策划》《出版策划》《新闻历史与理论》《新闻业务》等。其中,《传播学纲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2008),《新媒体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重点项目(2009),《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获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文化厅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山东省威海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03),《民族审美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获山东省威海市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2004);

近年论文 :

[1]主体性异化与反异化视角的智能传播伦理困境及突围[J].当代传播.2020(06)

[2]直播电商新趋势:多元赋能,强势突围[J].视听界.2020(04)

[3]从建设性新闻到建设性传播——关于我国当前传媒发展的一点洞见[J].当代传播.2020(04)

[4]疫情报道中短视频议题建构的景观呈现——基于B站的考察[J].新闻论坛.2020(03)

[5]狂欢化与去狂欢化——基于新冠疫情期间直播带货传播现象的冷思考[J].当代电视.2020(06)

[6]从公益传播到建设性传播——《谢谢你为湖北拼单》之《小朱配琦》专场直播的突破与启示[J].中国广播.2020(05)

[7]网络视觉社交语境中的“数字面孔”[J].当代传播.2020(03)

[8]智能音箱中的新闻生产与呈现逻辑[J].青年记者.2020(13)

[9]区块链与未来传媒生态秩序:一种新的思维观和方法论[J].新闻爱好者.2020(03)

[10]同心聚合力 共筑小康梦——2020年总台春晚素描[J].电视研究.2020(03)

柳帆

主要研究领域:体育新闻与传播、广播新闻。

近年论文:

[1]从“报”到“说”:体育广播的内容生产及未来走向[J].中国广播.2020(12)

[2]理解·阐释·践行——习近平新闻工作重要论述研讨会综述[J].新闻与写作.2020(12)

[3]农村广播的“最后一公里”——从疫情防控看农村“大喇叭”的应急传播与服务功能[J].中国广播.2020(07)

[4]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广播的融合发展路径——以山东乡村广播为例[J]..数字传媒研究.2020(05)

仇筠茜

近年论文:

[1]融合发展大家谈:创新、科技与媒体未来[J].中国记者.2020(10)

[2]新型主流媒体新闻中军人身份认同建构的情感化——基于《人民日报》微博与主报军人报道的对比分析[J].新闻爱好者. 2020(04)

[3]“信息茧房”在西方:似是而非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大学. 2020(01)

[4]“信息茧房”在中国:望文生义的概念与算法的破茧求解[J].新闻与写作. 2020(01)

[5]从“+AI”到“AI+”:人工智能技术对电视综艺内容的影响[J].中国电视.2019(11)

[6]零度控制与镜像场景:公民新闻的透明性叙事[J].国际新闻界.2019(05)

詹骞

传播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传播、新媒体与社会治理、传播研究方法。

专著《我国网络媒体可信度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获得“全国首届新闻学青年优秀学术成果奖”。担任副主编参编的教材《新媒体概论》获得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

近年论文:

[1]用户视角下社交媒体公信力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传播.2020(05)

[2]“音乐社交”对移动音乐平台用户粘性的影响研究[J].东南传播.2020(07)

[3]政务微博在公益传播中的舆论引导及对策研究——以“共青团中央”主导的“我和我的家乡”公益活动为例[J].新闻论坛. 2020(03)

[4]媒介生态学视角下故宫博物院政务新媒体群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论坛.2020(02)

[5]爱国歌曲的新型传播样态探析——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例[J].艺术传播研究.2020(01)

[6]背景音乐对综艺节目受众认知的影响——以腾讯“网综”《心动的信号》为例[J].音乐传播. 2019(Z1) [7]共青团中央政务微博的社会治理与舆论引导特征研究——以2018年所发微博为例[J].新闻论坛.2019(04)

[8]我国社交媒体公信力测评量表设计研究[J].当代传播.2018(06)[9]社交媒体时代的公民政治参与:以新闻价值与政务微博受众参与互动关系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8(04)

詹新惠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为报纸与党报、报网融合、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1999年进入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人民网工作近8年,在网站工作期间先后担任人民网体育组负责人、采编组副组长、传媒频道主编,从事过网络新闻采访和编辑业务,参加过“两会”、“十六大”、三峡通航、博鳌论坛等大型活动报道,是中国互联网第一批网络全国记者,带领团队完成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网络新闻报道和2004年“两会”政协组的报道工作。主持人民网博客项目的研发,完成两万字的《人民日报报网互动课题研究》,发表专著《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和《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主持过频道从设计、网络新闻编辑业务到网站推广等所有的网络运营实践,参与过人民网网站架构设计,主持人民网博客项目的研发,完成两万字的《人民日报报网互动课题研究》。

发表专著《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和《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在国内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近年论文:

[1]社交媒体:提速媒介化社会生活[J].青年记者.2020(36)

[2]几捆白菜的流量与数字包容[J].青年记者.2020(36)

[3]“极效前置”快递模式的背后[J].青年记者.2020(33)

[4]当我们重度依赖数据时[J].青年记者.2020(30)

[5]媒体深度融合正在进行时[J].青年记者.2020(27)

[6]高校舆情何其多[J].青年记者.2020(24)

[7]未看到的洪灾新闻与分发中心化[J].青年记者.2020(21)

[8]疫情下两会报道在创新中合作共赢[J].青年记者.2020(19)

[9]未成年人网络打赏背后缺失的是什么[J].青年记者.2020(18)

[10]上线一天即下线的“5G消息”还会回来吗[J].青年记者.2020(15)

王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助理。曾任湖南郴州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深圳广播电视台记者和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记者、主持人,《新闻调查》记者、主持人,《面对面》记者、主持人、制片人;云南省丽江市副市长兼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省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书记、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工作)。2012年7月,调中国传媒大学工作,担任研究员、校长助理。

白岩松

白岩松老师没人不知道吧,不知道的自行百度。

白岩松老师每年会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4所学校选学生,组成他的“新闻私塾”——“东西联大”,每月一课,学制两年。上课地点有时在北京东边的中国传媒大学,有时在西边的北京大学万柳公寓。他倾慕辉煌的西南联大,便给它起名“东西联大”。“与其抱怨,不如改变;想要改变,必须行动”是“东西联大”的校训。

怎么能成为白岩松老师的学生?——随缘。

注:本文整理于中传新闻学院官网、知网等,仅供参考,最终导师名单以官方通知为准。

以上就是(导师介绍 中传新闻学院)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