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死亡的三种简单定义

死亡的三种简单定义

死亡的三种简单定义 李诞在读经期间曾在微博里谈到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当时我并没有“认真”地读经,也未了解到无数青年所面对的躁动与不安。直到华东师范大学的许

死亡的三种简单定义

李诞在读经期间曾在微博里谈到电影《小活佛》(Little Buddha),当时我并没有“认真”地读经,也未了解到无数青年所面对的躁动与不安。直到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老师在上海召开关于“心灵与信仰”的会议时,我才意识到——it’s really a big deal。青年总是会遇到类似的问题的,但是现今的青年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不同,他们毕竟不会拿着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穿越大街小巷,对于我们这些“初始的迷茫者”来说,宗教是最简单的救赎方式。没有哪个哲学家在“死亡”与“虚无”之间划等号,但是涉世未深的青年大都认为这两者相等——当你意识到死亡必将在某个时刻降临到你身上时——恐惧就此产生。这就是死亡的开始。“死亡”同时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属性,从时间上来说,它是你意识到死亡的那一刻;从空间上来说,它是如何面对死亡本身、如何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追求永恒的问题,也就是佛教中的“业”与“解脱”。

一旦意识到死亡,死亡和死亡带来的恐惧会呈螺旋式的上升,这种恐惧,唯有哲学家能化解。依据某些哲学家的观点,除人类之外的动物并不具有意识,它们永远也无法意识到死亡,这一点对于人类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奢望”。如是:

所谓草木,无心无苦;所谓飞鸟,归去自如。

佛陀在刚开始修行时,努力摆脱肉体和意识带来的痛苦,他欲使自己的肉身磨灭,以至于忘记自己的肉身,于是,他进行了苦修。但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奏效。亦:

弦收得太紧会断,但放得太松却奏不出音来

此后,他开始进食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二)从死亡的过程定义死亡

在死亡带来的万千恐惧中,死亡的过程是最痛苦的,亦可以说,死亡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恐惧,人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病痛和情绪低落的影响。如何让所有人从死亡中解脱?这个问题成了佛陀一生的问题。他出家之前,曾对父亲说:

“我要解开这‘业’”

可惜的是,人类毕竟只是万千生物的一种罢了,即使是最精明的生物,也无法摆脱死亡的约束。佛陀经历过无数劫难的修行,摆脱了死亡的痛苦(自觉),但是如何帮助所有人摆脱痛苦(觉他),依旧是个问题。随后,他开始招收弟子,告诫他们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剔除欲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剔除欲望,若要觉他,先要“无我”亦:

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宣化上人)

一切牵挂你的或者使你牵挂的,都必将至你于绝境。故:

云雀只得死在云端里。(《草枕》,夏目漱石)

我相信,佛陀一定意识到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直至现今仍旧无法调和,这种冲突的持续进行无疑会加深社会的贫困和痛苦,一直持续到人生命的结束。佛陀虽然意识到了这种冲突,但是如何解决这个冲突,或许他本人也没办法,这个问题无法解决,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的痛苦会一直持续。是故,胡兰成说佛陀的修行归于“零”。据说,佛陀临终前对阿难陀说:

“这个世界太美好了!”

与其说佛陀临终前对世界存在着期许,不如说是对人的期许。

(三)从死亡的重点定义死亡

从佛陀的弟子的做法和经文中可以看出,缓解痛苦与死亡的方法已经不局限于一人之力:“无我”之后的中心已经转移到其他人身上——如何使其他人解脱痛苦。

由此渐入大乘。故:

“小乘为自己而活,大乘为众生而活。”

可是,即便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的力量也是有限的,这怎么办?佛言,相互扶持,积土成山。如是:

多重镜像隐约布于文字中,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 (《华严经》)

又如:

如阎浮提中,种种大河亦有过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等?答曰:恒河沙多,余河不尔。(《智度论》)

一人之死,后亦有无数人继续此修行,如此而来,无穷匮也。

如是故,佛陀走的安然。

以上就是(死亡的三种简单定义)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