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作文素材积累 信息中国

作文素材积累 信息中国

study

作文素材积累 信息中国

一、概念

信息意识: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

数字化生存:应用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

网络道德: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自主:尊重平等权利

无害:最低道德标准

知情同意:无权擅自使用他人信息

互联网思维:大数据、零距离、趋透明、慧分享、便操作、惠众生

网络治理观: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宏观思考、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

信息茧房: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信息茧房启示人们要走出个人的舒适区,探索更广阔的世界。【科学技术的双面性,批评某些营销号为了追求流量而充当谣言和暴力的助推器】

锚定效应: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

第六种自由(熊培云):免于倾倒信息垃圾的自由

二、名言

《沉思录》: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的信息一条接一条地浮现,却遮住了人们那本该清明的双眼。不经思考的言论,人云亦云的跟风,都成了伤人的利器,不仅使人的心灵蒙上阴影,也为时代染上悲哀。

陈丹青: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

何谓讯息?他人观点也。何谓眼界?个体认知也。前者可以成为后者的基础之一,但倘若我们不注重自身学识和素养的提高,放弃深入思考,便只能囿于各种观点构建的迷宫,沦为他人的附庸。

米兰·昆德拉: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主动吸收各类讯息无可厚非,但若是只“进”不“出”,只“消费”不“生产”,便会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只有在阅读中保持思索,在潮流中坚守理智,才能成为信息时代的主人。

索尔仁尼琴: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广涉猎是好事,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递的门槛大大降低,导致信息种类纷纭杂沓,质量参差不齐。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盘皆收并没有好处。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生苦短,精力本就有限的,拓展了宽度,其深度自然受限。涉猎过广,必然所学不精。自诩全才,实则夸夸其谈。

所以,拥有筛选信息的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只有真正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才能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中游刃有余,才能让世间万物真正为我所用。

《吕氏春秋》: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传闻中的事物往往真假难辨、似是而非,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思考,不与舆论同质,才不会成为虚假信息传播链的一环。

三、现状

(what概念阐述)信息,既承载着知识,又传递着情感,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自远古以来,它就活跃在庙堂江湖、街头巷尾。在新时代,信息搭乘着互联网的快车,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再是私密局限的,而是公开丰富的;不再是规整、程式化的,而是松散、碎片化的。

(古今对比分析)从未有过一个时代,人们能如今天一般轻而易举地获得丰富的知识资源。也从未有过一个时代,知识之海如此变幻莫测,既沉淀着思想的精华,亦充斥着无数泡沫与谎言。身处当下,我们虽然比前人拥有更多机会和渠道了解更多的事物,但同时也会为这些纷繁芜杂的信息所困。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掌握各类讯息的快感,却忘记分析与反思。

(个人定位)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新世界踏过旧山河款款而来,信息时代的我们,无可避免地会成为信息的接受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四、[反面]网络暴力/谣言vs网络道德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写道:“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须理性公正地评价别人,不能听黑是黑,说白言白。人言可畏,我们很难逃脱由他人言语织成的牢笼,像信天翁一样能够搏击暴风雨的诗人在尘世中也只能笑骂由人。借助互联网,这个牢笼在扩大,变得更加坚固,也更加残酷。唯有每个人都肩负起道德责任,不听黑是黑,说白言白,保持理性冷静的判断与思考,才能打破牢笼,创造和谐美好的明天。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

澎湃新闻:与信息数量越来越不成正比的是,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越来越远。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自古即有三人成虎的舆论污蔑,原本的洁白的事实,经信息传播的不对等,被人为污浊上层层墨色,直至一团乌黑。如今网络时代,如此被掩盖的事实只多不少。

信息的多元化,阅读的碎片化,导致我们只习惯于匆匆略过信息,甚至随意用自己的“豪言壮语”进行抨击诋毁。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我们不应成为那诺诺的千夫众人,而应学会立足真相,坚定自我,成为一个懂得理性、冷静分析“扑朔迷离”的个体。

雨果: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

一旦人心坏了,社会就会溃烂。一个没有道德的社会是一潭死水,是万丈深渊。在那里,善良被欺凌,好人会沉默,从此,世上再无特蕾莎修女的济世善行,而人性本恶的命题真正成立;从此,善的尽头是死,而恶没有尽头。

*例子:宜宾地震:

在这场地震中,有人的良知压过了利己,有人的恶毒却突破了人性的底线。他们漠视生命,是非不分,甚至还伺机从中谋取利益,不仅没有基本的同理心和文明素质,还违背道德、失去良知,甚至触犯了法律。

正如《人民日报》所言:“漠视生命者,必会遭到惩罚。人们的善良和良知构筑成社会道德的基石,绝不容许有人公然践踏。但维护道德的底线,只靠鄙弃和唾骂远远不够,还要让伤害我们的人受到惩罚,让正义为善良疗伤。”

“地震预警系统”确实能为人们争取到一定的逃生时间,有助于抗震救灾,但该系统目前仍处于未成熟阶段,我们不能对它盲目乐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升人们自救与互救的意识和能力,仍旧是重中之重。

信息化深入发展扩大社会交往,提出更高的伦理道德要求

现代社会交往日益突破传统的熟人交往范围,建基于强大信息技术的互联网进一步打破传统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之成为普遍性的社会交往。这就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程度的道德自律、更高程度的宽容与尊重,从而促进形成以普遍的诚实、守信为价值基础的现代社会公德。

五、[反面]存在危机:虚拟vs现实

时刻在线的生活显著侵蚀了我们的同理心;越沉迷于用机器联系他人,我们越倾向于用对待机器的方式对待人,个体被降格为联系人列表的一部分。当我们越来越熟稔于用群组的方式处理朋友发来的信息时,社交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渠道,而不是倾听的场所,这里没有为同理心和友谊的培育留下足够的空间。

互联网对人际关系的最大侵蚀,在于它会创造一种“保持连接而无需培育友谊”的幻觉,这种幻觉会鼓励我们用通信技术替代面对面的交流,但结果却是使我们更深地陷入“群体性孤独”的困境中:人们的关系好似通信卫星之间的关系,维持着平行的距离,各自沉溺于各自的网络之中。

信息时代主体丧失了在世界中的身体性存在:

知觉能力上体会到的“存在性贫困”

人际关系上体会到的“群体性孤独”

互联网技术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与人、人与物的直接互动,这些互动曾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世界,但现在却被数字化生存的抽象性所掩盖。人类同一个符号化的世界联系起来,代价却是使我们丧失深层的存在体验,疏离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实际生活世界。

去伦理化的生存方式,从根本上否定传统社会伦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放弃自身的伦理主体地位以及相应的伦理责任担当,已经触及价值观念基础这一更为根本的层面。

社交网站并未如参加者所愿改善社交生活,反而取代了现实生活。这种不当的产生,源自互联网用户媒介素养的缺乏,不能正确认识网络的工具本质,而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建立好维护虚拟空间的身份

[HOW]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新技术产品设计理应考虑到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的需求:它应当提供更丰富、更具弹性地体验世界的框架,并帮助使用者与世界和其他主体建立本真生存意义上的共鸣。

六、人工智能

弊:

信息的不对称、不透明以及信息技术不可避免的知识技术门槛,客观上会导致并加剧信息壁垒、数字鸿沟等违背社会公平原则的现象与趋势。

换脸AI技术一经推行即风靡市场,虽如“昙花一现”未能长久,但也可从中窥见人类强烈的需求。但倘若人们一任技术、欲望的放纵,终将反受其害。

[HOW]

服务人类:确保人类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坚守不伤害人自身的道德底线,追求造福人类的正确价值取向

安全可靠:确保民族、国家、企业和各类组织的信息安全、用户的隐私安全以及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安全

以人为本: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福祉、便利和享受;保证公众参与和个人权利行使,鼓励公众提出质疑或有价值的反馈

公开透明:避免人工智能机器对特定人群产生偏见和歧视

正是在人与AI的互动情况之下,才有可能让AI的伦理审查和监控失灵或失范,并造成安全漏洞。离开了人的控制,AI就无法进化和升级。因此,不只是可知可用,可控和可靠也要同时得到保证和保障,AI才会有未来。

从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形看,有头脑、有灵魂的人类,正努力挖掘技术“善”的潜能,通过人的实践,赋予人工智能情感和温度……人工智能不再是没有言语、冷冰冰的技术,而是我们寻求帮助时给予力量的朋友。

人工智能是有温度的,这温度是对人性向善的认同,是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正确理念引导下,人工智能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感动,与之而来的生活图景也将更加和谐。

随着AI技术越来越大众化、傻瓜化,很多准则无疑需要进一步厘清,更多从前看来不重要的权利需要进一步强调。不过,每一种颠覆时代的新技术的出现与普及,社会都会产生不适感,而消除这种不适感的方法,不应该封杀与逃避,而要充分考虑到技术发展的后果,规避相应的风险,让未来与当下无缝衔接。

对科学家来说,不可逾越的原则,是为人类的文明而工作。而作为服务于人的AI技术,产生于人类需求,亦不可绕过道德和法律约束。若想使社会文明获得长足的发展,便要给技术发展划下明确的底线,并予以严格的监督、制约,避免其误入歧途,危及人类自身。

七、[反面]碎片化思维

网络文化的高度综合性,打破了图片和文字的桎梏。形象化倾向诱导人们用“看”去了解世界,而排斥“想”。“速食”文化下的产物,大都以短小精悍的碎片化形式出现,而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出来的更多是“内容翻译者”,缺少了对问题的反思过程,长久发展只会弱化人的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网络了解非常多的信息,却没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结果所了解的东西迅即成为过眼云烟。人们的注意力更加分散,生活也更加‘碎片化’,思维方式更加感性,理性思维能力下降,对个人素质和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

思维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由于网络所带来的便利,使人们很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

八、好处

(总论)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深度融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对于实现美好生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有助于改善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在政务服务领域,各地积极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出“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甚至部分事项“一趟不用跑”,打通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反腐败领域,各地探索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化手段,通过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让失德官员无处躲藏,权力运行更加阳光。

最大程度实现社会公平提供技术条件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打破时空藩篱,让即便身在地球两端的学生也能同上一堂课;打破城乡壁垒,让农村孩子有机会与城里孩子享受到同等教育资源;打破线上线下界限,让学习无处不在、课堂互动“永不下线”,进一步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

社会舆论的监督、谴责与教化作用

互联网是一个实时、动态、开放的社交平台,各种悖德行为一旦曝光,就会在很短时间内遭到广泛的舆论谴责,在使悖德行为者承受压力的同时,让更多人受到潜移默化的教化。尤其是自媒体的广泛兴起,让人们随时随地能将身边的人和事拍摄下来、发到网上,更广泛有效地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谴责与教化作用。

各类信息变得更透明、更对称、更完整,大大提升了对悖德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防控、识别、监督、追究与惩处能力

这使得悖德行为者及违法犯罪分子处于无所不在的监控之下而无处遁形,促使人们更审慎地权衡利弊并尽可能地减少、规避失信行为或其他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巩固和增进以诚信为基础的主流伦理道德。

九、练笔

总论:数字中国繁华竞驻,网络中国民生多艰,身边的中国迈着不疾不徐的小步。拂开障眼繁花,豁然朗见三位一体下立体之中国。而民族复兴之路,尚待你我同仁仰望星空,披荆斩棘,脚踏实地,共筑繁荣。

如天际明星荧荧,民族的骄傲可鼓起自信之帆。

斩断一路荆棘丛生,民族的自省可铸就勇气之剑。

太多的恶毒、虚伪、黑暗的社会角落借助网络无限放大,引起一阵口诛笔伐,亦让我们在一派喧嚣中学会反思、学会自省。无怪乎,美国《时代周刊》将年度人物殊荣颁予电脑前的你我,只因你我都带着放大镜去审视我们那不完美的生活。

面对泥沙俱下的信息世界,我们既要兼收博采,又要去粗取精;既要积极获取,又要审慎思考。

以上就是(作文素材积累 信息中国)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