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物质的量的来源,以及前后定义的变化

物质的量的来源,以及前后定义的变化

变化

物质的量的来源,以及前后定义的变化

链接:

来源:知乎

在旧定义中,摩尔被定义为“0.012 千克碳12所包含的基本单元的物质的量”,而在新定义中,它被这样修改:“1 摩尔包含6.02214076 × 10^23 个基本单元,这一常数被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单位为mol^-1”。基于这一新定义,阿伏伽德罗常数的不确定度被消除了。新定义将于2019年5月20日正式生效。

新的千克由普朗克常数h=6.62607015×10−34 (J·s)来定义。那么12g碳12原子的物质的量还是1mol吗?

因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本质就是一个人为规定的数,它自然也应该直接定义成一个数,而不是和测量值挂钩的量。而且按照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原理,它其实可以是任何一个数,我们今天之所以把它的数值当成6.02*10^23,只是因为阿伏伽德罗常数最初的数值是和公制中的“克”绑定的,如果使用英制质量“磅”,阿伏伽德罗“常数”就会变成2.73*10^26。按最初的设计,阿伏伽德罗常数本应是个无量纲数,但它的数值却会受所选单位的影响,所以它显然不是像精细结构常数那样真正的无量纲自然常数。这也是后来国际单位制把“mol”设为基本单位,把“阿伏伽德罗常数”改为“阿伏伽德罗常量”,并规定其带单位“/mol”的主要原因。而且和光速对应相对论、普朗克常数对应能量量子化这样的基本自然规律不同,阿伏伽德罗常数其实并不对应哪个自然规律。真要说有对应的,那也不是它,而是元素周期表上的“相对原子质量”。最初,科学家在研究化学反应时发现了“配比定律”,比如氢气和氧气要完全反应,它们的质量正好满足1:8的比例关系。科学家自然想到,我们规定某一种元素的原子质量为一个单位,再利用化学反应测定其他元素与该元素完全反应的配比,得到的不正是一套“相对原子质量”关系吗?由于早期最容易测定元素化合反应的试剂是氧气,人们就以氧原子为基准,制定了最早的相对原子质量表。那个时候(19世纪前期)的化学计算就和我们初中时的风格差不多——先列方程式:2H2+O2=2H2O,查原子量表,O是100(这是最早的规定),H是6.25,如果有1gH2,列方程2*6.25*2/1=2*100/x,解出x值即为所需氧气的质量。到了19世纪后期,有一个法国科学家让·佩兰提出:每次这么列方程式算结果太繁琐了,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把基准原子和宏观的质量单位挂钩呢?他的想法是:我们规定1g的氧所包含的氧原子数量是个准数,根据当时原子量表的测定,氢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氧的1/16,那么,这个准数个氧原子是1g,这个准数个氢原子就一定是1/16g,这样就可以把原子量和宏观物质质量完美挂钩了。于是,让·佩兰把这个数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为了纪念发现阿伏伽德罗定律,奠定相对原子质量测定的科学依据的阿伏伽德罗(所以这个数并不是阿伏伽德罗本人定义的)。但是,成天说“阿伏伽德罗常数个”太拗口,让·佩兰最初把它叫做“克分子”,后来科学界把“molecule”一词的前半部分抽出来,重新起了一个名字“mole”,这个词就等于“阿伏伽德罗常数个”。所以,阿伏伽德罗常数本身只是针对选取的某一个人为基准设立的规定,你把基准元素换成氧、氢、碳,把基准质量换成1克、1磅、1斤,得到的数值都会不一样。甚至就连最初通过化学反应发现的配比定律,在20世纪人们发现氧元素存在同位素后也已经不够准确。于是,后来科学界把基准换成了12C,把原子质量基准定成12C的十二分之一,这个形式的阿伏伽德罗常数已经仅仅是个规定了。说“阿伏伽德罗‘常数’是12g碳12所含原子数”,就跟说2是“1+1常数”一样,硬要这么说,它确实是个“constant”,但这比较像句废话。只是说,阿伏伽德罗常数这个数实在太大,人类现有的能力无法把它直接表示到个位数。人类实际在做的是:用一个宏观的测量基准来尽可能准确地测量各种微观物理量(原子、分子、电荷),再尝试将得到的“宏观/微观”比例换算到用原子质量定义的阿伏伽德罗常数上。从爱因斯坦定量描述布朗运动,提供阿伏伽德罗常数的精确测量方法开始,测阿伏伽德罗常数和测原子量两项工作其实就已经分道扬镳了。所以即便阿伏伽德罗常数曾经是用12C定义的,但真正测量时使用的根本就不是碳,而是硅,测的也不是质量,而是体积。这一次修改使用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数值,就是用X射线晶体密度法加高纯度的单晶硅球得到的。所以修改阿伏伽德罗常数定义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如果我们能在国际单位制的体系下测量出一个足够可靠的“宏观/微观”量度比例值,我们就直接把它规定成一个“宏观/微观转换数”,而不再依赖某个特定的物理量,比如质量。不过,周期表上的原子量,以及基本原子质量单位依然是由12C定义的,只是阿伏伽德罗常数不仅能表示原子,还应该能用在电、热、光等一切领域,表示宏观与微观的换算。理论上,这个“宏观/微观转换数”可以是任何数,但我们要保证我们使用的数不会改变人们过去科学研究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定一个数,而是得基于过去的条件,并且基于严格定义的质量单位“千克”的体系,给出一个把对现有的科学数据影响最小的建议值。参考阅读:

以上就是(物质的量的来源,以及前后定义的变化)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