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网抑云 与 丧文化

网抑云 与 丧文化

丧文化

网抑云 与 丧文化

最近,“网抑云”一词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他不在对岸,我也不够勇敢”、“对你来说是鸡毛蒜皮,我却刻骨铭心”等充满忧郁情绪的丧语录也瞬间爆火。

在展开讨论之前,还是先科普一下什么是“网抑云”。“网抑云”即:对网易云音乐评论区人均文豪抑郁症(划掉)闲的蛋疼的吐槽。众所周知评论区前三条与歌无关,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复制粘贴。下面我用三个问题来分析“网抑云”及其背后的因素。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偏偏是网易云成了“网抑云”?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分析一下网易云音乐这款APP,“网易云音乐是一款由网易开发的音乐产品,是网易杭州研究院的成果,依托专业音乐人、DJ、好友推荐及社交功能,在线音乐服务主打歌单、社交、大牌推荐和音乐指纹,以歌单、DJ节目、社交、地理位置为核心要素,主打发现和分享”其特色功能之一便是“‘乐评’氛围,同一首歌,通过其他人的评论,体会当中故事、体会同样的感受,在评论中找到共鸣”,“网易云热评”一度是很多文艺杂志每期刊登的内容之一,那么为什么同样有乐评功能的QQ音乐没有被丧评论占领呢?这就要提到一个网易云没有的功能——弹幕,在看弹幕的同时也能看到歌词,相对看评论看不到歌词的情况,有很多人自然愿意通过弹幕来看别人的故事,而且QQ音乐的弹幕最多支持30个字,这就导致QQ音乐成了“表白墙”,说到底还是厂商对自己APP的定位不同。

第二个问题:网抑云的丧评论其实也持续了很久,为什么现在才会有“网抑云”?

早在2015年,我就在《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上看到了分享网易云热评的专栏,上面不乏凄惨的故事,那为什么“网抑云”的梗最近才火起来呢?首先,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人民越来越关注精神生活,对抑郁症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而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依赖心理,而依赖心理的表现之一就是博取同情,在现实中没法好的倾诉的时候,网络便成了最好的去处,再加上一些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喜欢听歌,所以“网抑云”这个梗火只是早晚的事。另外,“网抑云”这个梗的火也是大家对于那些装抑郁、无病呻吟的人的一种唾弃,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网络上我们不能去很好的区分哪些人是装抑郁,哪些人是真抑郁,如果见到一些“丧”评论就说:装什么矫情/老网抑云了/老抑郁了,真抑郁看到了会是什么感受呢?不是所有的丧都是矫情,当我们看到这种丧时也请“键”下留情,哪怕对方是博取同情。

第三个问题:怎么看待“网抑云”丧评论背后的“丧文化”?

“网抑云”“丧文化”这些词看着虽然是新词汇,但这种“文化”其实已经存在很久了,回望过去十年的网络热词;2010的“鸭梨”,2011的“伤不起”,2012的“屌丝”,2013的“累觉不爱”、“人艰不拆”,2014的“我只想安静地做个美男子”、2015的“我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2016的“我几乎是个废人了”,2017的“佛系”,2018的“人间不值得”,2019的“我太难了”,这些本质上其实都是丧文化,反映的都是年轻一代对于高压生活之下的一种吐槽抱怨,是一种缓解压力、释放情绪的一种方式。仔细分析“丧”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发现,“丧”是青年人对这个残酷世界的温柔抵抗,从小90后及新一代就面临着和同龄人竞争的压力,长大了又面临着单身、工作、收入、房价等等压力,在面临这些社会压力时的焦虑感与无助感,让年轻人选择了这一种表达方式去宣泄对生活的不满。

大家之所以吐槽网易云是“网抑云”,是因为评论区的丧不都是真的丧,更多的是无病呻吟和渴望被认可而去复制别人的热评,也因为过多的负能量真的很影响人的情绪,但看到这些现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反思;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去网上倾诉而不是和朋友呢?为什么那么多的未成年人开始在网上寻求认同感呢?

在“网抑云”这个梗火的背后,我们既要看到人们对于假抑郁的唾弃和对抑郁症更加了解的好的方面,也要看到把真假抑郁一概而论的不好的方面,更应该了解在看似悲观、颓废的丧的背后年轻一代对于残酷世界温柔的反抗和一种乐观心态。世事无常,人生难断,有时颓废的吐槽一下世间的不公或许能更好的让我们接受一些残酷的真相,但在吐槽之后,也不要忘了——太阳,依然会照常升起。

希望你能在骂“去TM的世界”之后依然可以说出:“加油!奥利给!”

网抑云 与 丧文化)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