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

组织度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

(已经同意转载)

1939年9月7日 波兰一支720人左右的部队在维兹纳的一条碉堡防线上面对包括古德里安的第十九军在内的42000人。尽管实力比超过了40:1 但是波兰军队成功阻挡了德军三天 。

1940年的比利时战役中的阿登轻步兵营( Bataillon de Chasseurs Ardennais),由于通讯问题,他们没有收到撤退指令。他们一直执行之前的指令:坚守边境。他们面对的是大量德军包括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他们成功的使德军相信面对的部队不止一个营

防御与进攻都是火力体系。

古代战争,战阵对决,战阵崩溃,基本就等着被收割吧。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典型的罗马军阵,重步兵、辅助兵、重骑兵、轻骑兵,一应俱全。

重步兵人手一面大盾,但是不能防御侧后。在主攻方向形成进攻矛头和防御正面。其他方向是不堪一击的弱点。侧后需要战友防御。整个重步兵群的侧后需要骑兵掩护。

伤亡10%-20%,就意味着侧翼被彻底击溃,或者中央重步兵被完全击穿,被对方分割。这时,整个战阵失去原有防御功能。重步兵人挨人人挤人,但是不能保卫自己的侧后。辅助兵被打散。整个战阵弱点暴露在对方攻击矛头之前,一片混乱,无法有效防御对方攻击。

这种情况下,基本就是单向收割了。

古代战争,兵力约等于火力。现代战争,人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火力。

伤亡率达到一定数量,火力体系崩溃,如果不主动撤出战斗,很快就会被收割。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进攻,火力组(机枪组)、突击组(步枪组)、支援组互相配合。

火力组压制对方,突击组战术跃进,用近战兵器收割对方。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火力组被对方用迫击炮、掷弹筒、狙击枪、自动炮、战防炮或者其他武器干瞎了,突击组就很难突破对方的火力靠过去。

不撤退就是等着被对方机枪收割。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突击组被地雷、重机枪、火箭筒、火焰喷射器、榴弹炮、迫击炮干残了,火力组火力再强大,也消灭不了敌人。只能掩护突击组残存战友迅速撤退。

不然,一会儿也会被迫击炮、狙击枪、火箭筒、枪榴弹,甚至手榴弹干掉。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防御也是一样,防御要建立多层次的交叉火力网。

如果兵力、火力不足,没有多层次,起码火力要交叉。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火力还应该能掩护障碍物。

这种情况下,如果工事比较坚固,自动武器多,火力猛,完全可以火力前置,人员后置。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减少对方火力准备时己方的伤亡。

问题中提到的,极少数人员,却能死守阵地,基本是这种情况。

地形不利于对方展开,对方虽然有人力火力优势,却难以发扬。我方人数虽然少,但是火力猛,可以形成交叉火力网。

如果再有铁丝网、地雷,那就更有利了。

但是,如果己方伤亡太大,即使有自动武器的优势,也难形成交叉火力网的话,那么防御方火力体系出现缺口,进攻方的攻击组很快就能从火力薄弱的防御弱点突进来。

那时,如果没有航空兵或者炮兵的火力支援,又无法撤退的话,基本就只有被俘或捐躯了。

这种情况下,与其死守,不如主动撤退,和预备队一起发起反冲击。因为反冲击的火力,是成体系的。

这是阵地战,巷战是另一回事。

巷战是绞肉机,双方都可能不断添油,投入人员。

双方逐屋争夺,只有把对方彻底清剿干净,才能称得上占领一个城镇。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首先,近代战争中出现类似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事也是很少见的,但是无疑近现代军队能承受比古代军队更大的伤亡率而不崩溃

电影《我们曾是战士》的背景故事,1965年越战初期,美军入侵越南中部高地Ia Drang河谷,美第一骑兵师第7骑兵团1营,名为骑兵实际上的空中突击部队,该营450名士兵,不慎被空降到了越军一个师级规模部队中间,在这种贴脸肉搏,该营指挥官直接喊断剑!

美军燃烧弹直接打到自己人脸上,迫击炮几乎要直立起来发射。这种激烈的战况下,该部队伤亡率也只达到了一半左右,距离只剩一两个人还有较大距离

分析这个案例,是什么使得这支部队在如此劣势下守住了阵地?

首先,是完善的指挥系统和优秀的士兵素质,指挥系统的重要性吗,近现代你电台里喊一句师长死了快跑啊,下一秒被炸的灰头土脸的师长就能会回来大喊放***的屁!而古代没有即时通讯的代价就是,战况焦灼之际你吼一嗓子将军死了快跑啊,你方前军直接变敌人前锋把自己人全挤成溃兵,将军砍都砍不过来。记得龙文章说了一句话:一个就能卷走十个,十个就能卷走一百个。溃兵只力,略见一二。

相较于古代,这群美军小伙子所接受的系统化训练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奢侈,一名古代士兵,在被动员起来之前,可能绝大多数时间在种田。而且古代哪里有多余的粮食养你天天光锻炼身体的。

然后,是美军强悍的后勤补给和现代科技的功劳,野战被围,断了补给和援军,古代军队也就多半是死了。现代则不同,磕战点有空投补给,强如美军则直接直升机轮番运送弹药补给和援军来回跑。而且在轻伤情况下,现代伤员可以得到较好处理,古代则多半轻伤变重伤,重伤见上帝。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胳膊上多了个窟窿的轻伤员和一个健康的士兵打出的子弹一样致命。弓箭和菜刀就不一样了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最后要提醒的是,军队战斗人员注水率,古代军队,加上民夫等一堆非战斗人员凑合宣称人数再正常不过,将军的二太太也是可以算20万大军的一员的,近现代军队吗,你敢看不起炊事班?

作者:大英勋爵汉弗莱

链接:

来源:知乎

不管是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还是稍有伤亡就崩溃,这在历史上任意一个时期都存在过。

抗战1944年陈牧农93军守全州,结果黄沙河防线一个团仅仅是与日军先锋侦察部队接了一仗,整个团就以追欠饷为名掉头往城里跑。一个班战士不愿临阵脱逃,结果淹没在日军人潮中壮烈牺牲。日军联队长海福三千雄一直将信将疑,结果后来进行威力侦察一个中队轻轻松松进了泉州,发现国军已经不见了。

就这样三千雄报捷还被师团长骂了一顿,全州是当时国军重要的补给枢纽,日军计划中绝对不相信凭借一个联队就能解决问题。(结果实际甚至就一个中队)。师团长认为是诱敌之计。后来进入全州视察不得不相信国军是真的跑了。留下3-4公里纵深,5公里正面的多处复杂工事。无论是工事的坚固程度和城内补给物资的丰富都令日军极为惊叹。对于国军的抵抗如此微弱就更不理解了。

城内的补给物资虽然陈牧农撤走之前声称是烧了,但是日军驻守部队基本不依靠后方补给一直蹲到投降,45年8月14日,日军两个旅团还能反击把已经摸到城下的国军先头部队揍了一顿。然后烧掉物资安然撤退,所以到底陈牧农放火了没有烧掉了多少也就是个悬案了。

多说一句,93军不算弱旅,在后方整训的成绩不错。陈牧农本人在山西配合八路的时候也是抗战猛将,也尤其显得此战之离奇和不可理喻。

英法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军第一梯次的600骑兵下马在沼泽地里顶着弓箭前进,实际上就3个人被射出严重伤害,结果因为指挥官中箭一堆人转身就跑。对后续梯队进行了战争践踏……

这个输的伤亡还没10%呢,按这比例伤的才0.5%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

和议已定,金人遣十七骑持文字报其国中,经由磁州。李侃以身为兵官,且承掩杀之旨,乃率禁军民兵二千往击之。与十七骑相遇,金人曰:不须用兵,今城下巳讲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国中干事。侃不信,欲与之战。十七骑者分为三,以七骑居前,各分五骑为左右翼。而稍近后前七骑驰进,官军少却,左右翼乘势掩之。且驰且射,官军奔乱死者几半。

这个2000败给17的诡异战例就不好说到底伤亡多少了,宋军的阵亡应该大多数是自相践踏造成的。

总之这个问题从历史战例来看有两个毛病,第一个是正如开头所说,无论什么时代多丢人的情况和多激烈的战例都是有的。高昂伤亡下坚持到底并不独属于近代,反过来一触即溃也不独属于古代。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百分之一二十这个明确比例不知道怎么来的,反正据我所知没有一个战史大拿做过类似的统计,也不敢做类似的包票的。战场上输的下限是深不见底的。多难看都能输给你看。

作者:荀子曰

链接:

来源:知乎

题主的想法不能说错,但是题目这种比较不太对头,是拿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做比较。

要说只剩下一两个人还死战到底,古代这种事多了去了。因为古代军队没什么组织可言,所以个人的勇猛往往能起决定性作用。

古代军队坑爹的地方在于整体的纪律性,也就是题目说的溃逃。很多时候根本没什么伤亡,气势一输,下级就不听上级的,于是全军溃逃了。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法国游击队,法国人单兵作战非常勇猛,但是法国游击队员集中起来与德军守卫部队正面作战时,出现极少的人员伤亡后就崩溃了。因为平民没有经过纪律性训练,遇到局部劣势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了。

现代军队的纪律性保证了不会有溃散,但现代军队不太可能出现死战到底的情况。

按照现代军事常识,进攻方损失30%以上就无法再作战了,防守方是60%,超过这个限度后必须要后撤。印象中美军是15%伤亡就要把部队撤下来。

因为战斗力的衰退速度要高于人数减少速度,如果部队缺员太严重,就没有战斗力了,把他们留在阵地上耗时间,就如同拿没有刃的刀砍柴,是对人力的浪费。如果部队打到最后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已经撤不下来了。

以死缠烂打闻名的日军,伤亡过30%同样要后撤。而且日军在阵地战时也不乏被美军重炮轰击导致全军溃散的例子。《兄弟连》第三集,D连和F连遭遇德军装甲部队后照样发生了溃逃,这是他们连长下令的,所以现代军队比古代军队也仅仅就强在纪律性,光有纪律没有勇气照样完蛋。

作者:孟德尔

链接:

来源:知乎

因为近现代以来,

1,国家对个人的掌控力在不断加强。

2,军队的组织架构和训练水平在不断进步。

3,个人的素质、教育水平以及国家民族意识在不断提高。

作为一个现代军人,你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告诉你保家卫国的意义,身为军人的荣誉感和参军以来受到的严格而且专业的训练将你塑造为合格的战士。

退一万步讲,哪怕你完全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依然想当逃兵贪生怕死的时候,也要考虑到你有没有能力能够成功从战场脱离军队一路逃回家去。而且就算你逃跑了,你也应该可以想到国家和军队不会放任你一走了之,肯定要把你抓回来送上军事法庭严惩。

古代则完全不一样,你当兵无非是两个原因:

1,犯了罪被充军,或者被抓了壮丁。

2,当兵吃粮混口饭吃。

古代军队三五日一操的都是强军,很多军队从征召组建起就没进行过任何训练,更不会搞什么政治教育。绝大多数当兵是被迫的只是为了混饭吃保命而已,那么他们基本上也就没有拼命的觉悟。古代能打的基本都是各级将领军官身边的心腹和亲卫,这些人组成了古代军队的核心。真正打仗的时候死的都是这些人,当作战的一方敢拼命的人伤亡到一定程度,各级将领军官无法控制住整支军队的时候,炮灰们一哄而散,战斗的胜负就分出来了。

古代国家政权对地方上的控制力很弱,逃兵们占山为王甚至干脆开小差回家都是挺正常的事情,基本上是管不了的,所以逃兵们也没什么心理负担的。

作者:青冰白龙

链接:

来源:知乎

因为从古至今“战斗区域”的范围越来越大了,由于武器的发展,一个单兵能火力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多,别被电影误导了,在现实中,战术展开的一个班所占据的区域就可能比你看过的那些宏大的战争片的整个区域都要大。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战术团体也逐渐由几百人的战术军团到一个排、一个班发展,有时候战斗任务甚至会下发到每一个人。

古代的一场战斗虽然可能参加者有近万人,但战场可能只有现在的几个足球场大,而且为了便于指挥,这近万人其实是被分为几百人一组的战术单位的,通过鼓声锣声军旗指挥等原始的指挥手段,指挥命令最多能下达到百夫长的层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紧密的挤在一起,可能这好几百人占据的区域还不如现在一个步兵的火力控制区域广,所以你可以把这几百人看做一个整体,一旦有十分之一的人死亡会迅速传达给整个整体,导致整个战术单位的崩溃。

现在的战场上,战场甚至是整座城市,但战术命令又是以班、组、甚至个人为单位的,这些不过是整个战争的一个小螺丝。可能你的军团在整个城市战场上行将崩溃了,但是你这个组的任务,夺取这座楼的二层,可能很容易完成,因为二楼只有对方的一个步兵守卫。

所以在古代,战术单位更大,作战面积更小,一个小兵也能大致知道整个战场的形势,大势已去的话,军团很容易崩溃。而在现代,作战面积更大,战术单位却更小,小兵们根本无从了解整个战场的形势,也许你这个班一整天都没遭到袭击呢,但其实你的军团早就被铁桶一样围在这个城市里了;也许你这个班被敌人一个连包围,但也许敌人只是在这座楼里溃兵多点,他们整个军团马上就要被围歼了呢。鉴于此越是现代战争,“一个人”在战争中越渺小,他们只能在完成最小作战任务的过程中死战。

作者:里边

链接:

来源:知乎

这个问题实际上才是个好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

现代古代都存在过宁死不退和低伤亡溃败的现象。

作战中士兵会不会溃逃有很多因素。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士兵对战胜和伤亡的综合考量,士兵对友军伤亡的主观印象和对战斗的胜负预期是会不会溃逃的首要因素。

冷兵器时代,武器对敌人的杀伤效率相对较低,那么敌我双方的数量差距就成为了最大的考量因素。

遭遇战时,敌我双方没有准备,单凭日常训练来作战,此时敌我数量因素就更加重要。所以在士兵损耗超过一定比例后会普遍退败和崩溃,一般士兵伤亡超过20%就会开始出现颓势,甚至有些伤亡达到10%时就会开始溃散。

守城战时,因为无路可退,守军一般都会无视伤亡,据城死守,特别是敌军如有屠城的旧例时就会更加的拼死据守死不退散。所以很多名将从不允许士兵屠城,在围城战时也会围三阙一,给守军退逃的机会。

突袭战时,进攻方人数一般较少,但是他行动主动,目的性强,所以他一般也很少溃散,甚至如果事情不利会拼死而不退。防御方则不同,他被动防御,被突袭后会出现混乱状态,士兵在伤亡超过一定比例时就会出现局部溃败,而引起全面溃败。

热兵器时代,事情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武器的杀伤力很强,敌我双方的人数不再成为关键因素。

此时的各种战斗变成了以武器论成败的情形。交战人员的距离在被拉远,近身格斗变成了远程射击。

这一切的变化反映到了战斗人员的心态中,因此在此时的各种作战思想和作战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遭遇战时双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对方带来巨大的伤亡,而这时不论战斗的预期结果,瞬间伤亡过大的一方会出现溃散的危险,而在冷兵器时代很难出现瞬时伤亡过大,所以说在热兵器时代遭遇战出现溃散的可能性更大。

热兵器时代带来了一种新的作战形式,伏击战。伏击战在冷兵器时代因为很难在数量悬殊过大的时候取得胜利而不被重视,到了热兵器时代被重新发扬光大起来。杀人效率的提高使得三百人就敢伏击一千人并且取得胜利这样的战斗成为可能。在冷兵器时代被伏击的一千人不会迅速崩溃,而在热兵器时代则会很正常。

热兵器时代很少出现和冷兵器时代一样的攻城战,交战双方更加的倾向于在城市外面和内部进行野外作战和巷战。

在热兵器出现但未完成全机械化的时候还催生了一种冷兵器时代很少使用的堑壕战,阵地战。对峙的双方都有可能出现逃兵和溃散的现象,对峙的双方武器和火力都不会相差太多,而一方无法看到对方的伤亡,所以双方在未决出胜负的时候即便伤亡很大也很少溃败,只有在一方的防线被冲破的时候才会溃散,这就是阵地战堑壕战溃散率低的原因。

巷战等游击战作战方式更是双方对敌方的信息都处于不知情状态,游击方主动自由的无死硬目标的作战方式决定了他的低伤亡,所以溃散率低,固守方因为对对方的信息不了解和对自己的防御部署的信任,也很少溃散。但是固守方一旦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无差别清剿时游击方就会很快溃散和溃败,与伤亡无关。

总之,交战双方是否溃散和溃败取决于士兵的训练、双方实力的预估、瞬时伤亡、防御的有效性、作战意志、军官指挥作战能力、对战斗结果的预期、伤亡对战斗形势的作用和影响、逃生是否容易成功、政治因素等诸多因素。其中对战斗结果的预期是最主要的关键因素。

二战时欧洲战场前期德军取得闪击战的成功主要就是交战的另一方失去了对胜利可能的预期,进而导致其作战意志下降,反正无论怎么打斗是输,那干脆就是投降或者逃跑了。

而部分人数很少又不退散的战例一方面说明他们战斗意志的强大,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了他们的战斗力并不弱,此时战斗力的主要因素已经由人数转变为武器火力。

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想明白,如果他们的火力不够强大,他们不可能坚守不退,既然能坚守,则说明他们的杀伤力很强,以至于进攻方攻击受阻,同时他们也自认为能够阻挡敌军,完成阻击任务。否则,一味的送死,对战斗又无益处,没人那么傻。

纵观战争史,能把人数打光而不溃逃的战例很少很少,所以每一个都会被拿出来大吹特吹,这也从反面反应了作战伤亡大时士兵溃逃部队溃散战斗溃败才是很常见和很正常的事情。

可惜的是,古今中外,军事专著数不胜数,却没有多少是讲述士兵和军官该怎么应对士兵溃散和部队溃败的。只有各指挥人员自行参悟,该怎么在失利时有序撤退以避免更大的伤亡,该怎么避免出现少数士兵阻击敌军大部队的情况。

铁定胜利的仗谁都会打,打输了活下来而没丢下士兵才是真能耐。

各国政府为了政治需要而对这种事迹大肆鼓吹,其实是个极其卑劣的行径,这是在利用英雄的牺牲掩盖自己的指挥无能。出现了此类事迹本身就表明上层的军事指挥出现了重大失误和错误,再去拿别人的牺牲换取利益是很不道义的。

作者:大鱼不吃小鱼

链接:

来源:知乎

因为古代军队没有建制,没有军政体系啊。

古代战场,绝大多数都是击溃战。阵亡比低到惊人,一旦一方败象显露,立刻雪崩。绝大多数的“军人”都是文盲,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干啥,为什么要来打仗。唯一的目标就是逃走。溃败情况下,军官根本无法阻止。

近代战争,有了完整的征兵体系,后勤保障,常规训练,思想工作建设(洗脑),参谋部战略、战术目标分配,等等。

并且具备大量高素质的军校毕业的军官在基层指挥工作。能够在劣势情况下保持很好的凝聚力。

另外,由于上下级的信息差,小团体之间根本不可能相互影响。连长不知道整个营和团的战略目标、胜败、位置。连长也不知道隔壁连怎么样了。每个小团体都有着不同的任务和目标,这些小目标的达成与否才决定整个战略的推进。

最后,近代有了一种叫做“民族主义”的洗脑神器。可以让好多好多人为了祖国而献出生命。

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请奋勇努力!

作者:蛋蛋有点大

链接:

来源:知乎

上面的人说的比较偏颇,本人再补充说几点吧

1.冷兵器时代的面对面厮杀,和用枪炮远距离杀人对人的冲击力不一样。这点上面所有人都没有提到。这也是解放军强调拼刺刀的原因。国军无论是对日军还是对共军大部分崩溃都是在发生在白刃战时。

2.在近代国家兵役和福利体系建立之前,士兵无论死伤家人和自己都是缺乏保障的。这点上面也没人提到。

3.古代伤亡10%崩溃是高抬了,一般能有5%就是强军了。古代大部分时候是军队由少数精锐加上战斗力一般的战兵,战斗力渣的辅兵最后是大量没有战斗力的民伕组成。精锐一跨,这仗就完了。因为古代由于种种原因养不起现代这种“高给养”的全建制军队。这点上面也没有提到。

作者:剑鸣苍穹

链接:

来源:知乎

士气具有传染效果。古代战争,人和人挨得近,一个人逃跑旁边一百个人都能看到,会受到负面士气影响,一个传染百个,百个传染万个,会引起滚雪球效应也就是所谓的溃败。而现代战争,一个逃跑影响的可能只有附近的十个人。

而且现代战争是有“战术宽度”这种概念的,意思就是不要在过小的空间内投入过多的兵力,否则对火力并不效率,且炮弹也更容易杀伤密集阵容。

所以,在一个前线战场里,假设指挥官有一千名士兵,他只会将一百人投入前线,等这一百人士气打的差不多了,就让他们后撤,再让新的一百名士兵补上来,以防止一千人同时溃败。

古代战争:两个方阵一旦贴上,就分不开了,直到拼到一方“传染性溃败”而另一方开始追杀为止。

一年后回来补充:

最重要的,其实古代大多是征召兵,是奴役性质的兵役,没有科学的晋升与赏罚体制,没有人在为国家或自己的前途而战,都是被领主抓壮丁来的。

征召兵都在方阵中时,有领主与其亲信盯着不敢跑,一旦打散就跑没影了。所以,所谓的溃败,怕不是最一开始就打着主意怎么跑了。

作者:Dian

链接:

来源:知乎

首先得明确一个问题,伤亡率的统计方式是什么?

即使是在青铜器时代,军队也已经初步划分为有全套装备接受训练的作战兵,和未经训练只能负责体力工作的后勤兵两类,二者的比例从1:3到1:10不等。在战斗陷入焦灼状态时,作战部队肯定是要全力投入战场焦点的,也必然会承受最重的打击。

假设一支部队的作战兵占总量的20%,那么当战斗损失达到20%的时候,基本可以认为精锐主力已经全部消耗殆尽,剩下来的最多算是壮丁,在仍然保持着建制队形的敌军面前只有溃逃的份儿。

考虑到主力部队的训练需要时间成本,有经验的指挥官会在初具败相,也就是部队总损失不超过5%,精锐损失不超过1/4时就开始组织撤退,这种情况下统计“伤亡率多大会导致军队崩溃”,就会得到5%的比例,然而如果这次撤退组织得当,依然可以认为该部队保留了3/4的战斗能力,只是指挥官认为“不宜继续作战”而已。

现代军队的“一线力量”同样仅仅是总人数的一部分。指挥,通讯,运输,工程,技术兵种等,占据了军队人数的很大一块,他们的装备和训练显然无法与一线步兵相比,在前线的步兵损失巨大时也是无法守住阵地的。当一个步兵师账面上损失30%的时候,剩下的包括文职,技术人员,伤员,各连排收容的步枪手等等,可能已经没办法编组以机枪为核心的火力小组了,说是“崩溃”一点都不。这样一个“打光了”的师,显然应该拉回去补充,而不是放在战场上继续守战壕。

但如果刨去支援部队的人数,仅仅计算一线作战部队,而且执行的是守卫任务,二战中多有损失60%还能坚持作战的战例。因为这些任务里,阵地上能够投放的力量本来就只占全部人数的一小部分,可以视为是阵地里打掉一批就从预备队补充一批,预备队打光了表面阵地依然可以保持成建制的战斗力量。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

来源:知乎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_WWW.XUNWANGBA.COM

为什么近现代战争可以发生战至最后一人,而古代却战亡百分之十就崩溃了?(转自知乎))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