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今天传来消息,长影集团的资深美术师、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享年99岁。 刘学尧,原籍山东,1922年出生于黑

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

今天传来消息,长影集团的资深美术师、也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享年99岁。

刘学尧,原籍山东,192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因为自小喜爱绘画,中学时受到专业辅导,所以美术基础很好,后来担任美术师,可谓驾轻就熟。

刘学尧担任美术师的资格很老,早在1948年,东影筹拍人民电影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刘学尧就去哈尔滨三十六棚铁路工厂里取经,不但住在工厂空地里的一节破列车车厢里,更和工人师傅一起研究布景。那时候条件很苦,刘学尧没有特技摄像,采用土办法,在摄影棚内完成了“大部队过江”、“工人抢修桥梁的高空作业”两场重头戏的拍摄。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刘学尧逐渐形成了质朴、自然、环境特色鲜明、真实感强的特点和美术设计风格。

1955年的影片《神秘的旅伴》,是他在艺术创作上走向成熟的标志。他在长白山地区四道沟高度还原了云南边境和密林小路场景,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1956年,他在丹东和长春设计加工了《上甘岭》的外景,获得了与在朝鲜前线拍摄相同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刘学尧的代表作应该说是电影《上甘岭》,当年这部电影也算是大片了。因为不可能去战场拍摄,于是就在丹东人工搭建了一个、刘学尧采用了坑道移动影片分解组合的方法,使得灯光、摄影和演员表演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协同进行。

很难想象这部戏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拍摄的,现在看来,这部戏感觉不到一丝人工搭建的痕迹。正是刘学尧这种工匠精神,才为中国电影的特技事业奠定了基础。

7年前,刘学尧老师荣获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评委会说:“真作假时假亦真,遍留丹青映画深。这就是对他最高的评价。

刘学尧生平事迹

1922年生于哈尔滨市。小学读书时,最喜爱图画课,又由于他是独生子,母亲不准他到户外同其他孩子玩耍,因此绘画便成了他少年时代唯一的乐趣。中学时代,美术老师高仰山非常器重和喜爱他,经常借给他一些美术书籍,辅导他练习作画,假日里还常带着他到风景秀丽的松花江畔或公园去写生,这不仅增加了他对绘画的兴趣,而且为他奠定了良好的美术基础。

当他中学毕业后,正好他父亲到一家电影院当厨师,他便经常溜进去看电影。这个电影院有个电影广告画师,每次上映新片时,就要画出一批广告画进行宣传。这些广告画深深吸引了他,他常常蹲在那里看这位画师作画,一看就是半天,心里充满了对画师工作的羡慕。后来,碰上满洲映画协会招收学员,他满怀希望地报名投考,被录取了。

1941年,他在“满映”当了美术助理。

1943年,他开始独立担任美术设计工作。

1945年,东北光复后,国民党反动派同日伪残余分子勾结,妄图破坏“满映”,爱国职工在中共长春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护厂斗争,成立了东北电影公司。刘学尧积极参加了护厂斗争,并被选为东影的美术科科长。当时,电影厂无法进行摄制影片活动,便组织演出了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曹禺的《原野》等话剧,他担任了舞台美术工作。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全国内战,长春形势恶化,“东影”迁到黑龙江省兴山市。由于父母年迈,无人照顾,加上他对共产党只是有个蒙眬的认识,便没有去兴山,而到哈尔滨市的一家纺织厂担任纺毛技师。

1948 年,他又赶到兴山,重新回到东影。

2020年8月31日晚,新中国第一代电影美术师、长影老艺术家刘学尧在长春去世,享年99岁 。

2020年9月2日,举行刘学尧老师告别仪式。

早期创作

拍完《桥》以后,他又先后在《白衣战士》、《卫国保家》、《刘胡兰》、《鬼话》、《葡萄熟了的时候》、《小姑贤》、《土地》等影片中担任美术设计工作。他在这早期的创作活动中,不断地克服着自然主义的倾向,明确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明确了电影美术必须为影片创造符合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并具有地方、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而不能只着眼于表面,或把生活中的场景环境照搬到银幕上。

走向成熟

1955 年,他为《神秘的旅伴》所进行的美术设计,是他在艺术创作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这部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云南边境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摄制组不能到实地拍摄外景,而要靠美术师在较相近似的地方加工创造。

为此,他与导演林农、摄影师聂晶到云南红河一带深入生活,收集资料。一路之上,他观察了云南边疆的环境特色和风土人情,收集了大量造型资料,还画了许多写生画和环境气氛图。回来后,他们选择长白山地区的四道沟为外景地,经过精心加工,构成了影片中的云南边境和密林小路。

影片上映后,连云南当地的群众看了也都以为影片是在他们那里拍的。通过这次实践,他认为美术师只要掌握了景物、建筑、环境的特色和时代的特点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再经过认真、精心的艺术加工,就可以创造出符合影片要求的一切环境。而且,这样做,还可以缩短影片生产周期,节省成本。

形成风格

1956 年,他用同样的办法,在丹东和长春设计加工了《上甘岭》的外景,获得了与在朝鲜前线拍摄相同的艺术效果,大大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从1957 年到现在,他又先后完成了《边寨烽火》、《党的女儿》、《锡城的故事》、《黄河飞渡》、《窦娥冤》、《烽火列车》、《墙头马上》、《景颇姑娘》、《平原游击队》、《风云岛》、《闯王旗》、《大渡河》、《白奶奶醉酒》等影片的美术设计工作,逐渐形成了质朴、自然、环境特色鲜明、真实感强的特点和风格。

他善于同各种艺术风格的导演合作。他同水华、林农、王家乙、马白鲁、朱文顺、刘国权、张辛实等许多导演都合作过,其中同林农合作的次数最多。在每部影片的拍摄中,他不但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而且还能较好地体现导演的意图,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延伸阅读:电影美术创作的内容和要求

电影美术师在电影创作过程中最先把文学剧本中关于环境、人物形象、服装效果等文学描写转化为具体形象。美术师对影片的整体造型意图包括景物造型和人物造型两个主要方面。电影美术师简称“ 美工”,他们要负责电影的布景、服装道具的设计以及外景选择等。

首先谈布景。布景是电影造型的重要手段。它提供剧中人物的活动环境。电影布景制作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影片的造型质量。外景是电影内景的外延和补充。也是电影场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电影已愈来愈多地利用外景拍摄,以追求较强的纪实性和表现力。外景地应相对集中,缩短摄制周期。

再谈化装和服装。这是电影美术中又一重要任务。从艺术角度来说,化妆师会十分注意对色彩的运用。色彩在化妆中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另外,人物的化妆要与服装保持和谐统一,和剧中人物的身份特征相吻合,太大的反差和不和谐的调子马上会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不舒服。电影中服装是专为角色服务的,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人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并显示时代、民族、地域等特点。它往往和影片的题材有很大关系。

道具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物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设道具,另一类是戏用道具,一般是演员随身佩带和使用的。

电影拍摄中往往把陈设道具称为大道具,戏用道具称为小道具。还有制造气氛的称为气氛道具及动物道具等。

无论是何种道具都不能失真,并应和时代、特定环境相配。总之,道具是影片中美术设计造型的重要手段。

宝,喜欢(第一代电影美术师刘学尧去世)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