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中银协回应银行员工拒喝敬酒被打 中银协回应员工被打

中银协回应员工被打

中银协回应员工被打 中银协回应银行员工拒喝敬酒被打 加强行业自律 涵养清廉文化 近日,一则银行员工因拒喝领导敬酒被辱骂打耳光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厦门国际银行校招

中银协回应员工被打

中银协回应银行员工拒喝敬酒被打

加强行业自律 涵养清廉文化

近日,一则银行员工因拒喝领导敬酒被辱骂打耳光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据报道,厦门国际银行校招新员工与同事在北京盘古七星酒店聚餐时,因没喝“A角”敬的酒,被领导殴打辱骂。事情在网上发酵后,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在其官方公众号发布说明,确认该行中关村营业部领导及个别员工酒后失态而对员工杨某言语及行为失当,决定对该领导董某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扣罚二个季度绩效工资;对支行负责人罗某给予警告处分,扣罚一个季度绩效工资。

涉事银行的回应并未使事件尘埃落定,网络舆论持续关注该事件进展,也引发了对“畸形酒桌潜规则”“职场圈子文化”“上下级攀附”“不尊重基层员工”等现象广泛的讨论。该事件暴露出有些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衍生和形成的一些不良作风和陋习,对行业造成了恶劣影响,也为加强银行业清廉文化建设敲响了警钟。究其根本,存在如下三方面深层次原因。

一是 “酒桌文化”积弊难除。前些年,有些银行在营销客户、延揽储户过程中,确实存在着“酒桌文化”的现象。“酒量等于业务量”“办事要靠吃喝”“接待也是生产力”等歪风一度盛行,觥筹交错之中,潜规则、利益输送等暗度陈仓,出现“酒杯一端、业务好谈,筷子一提、全都可以”的现象,在有些银行领导的眼里,喝多喝少是能力问题,喝与不喝是态度问题,在这种思维惯性左右下,喝酒成为考量员工能干与否的一种“标准”。

二是“圈子文化”陋习犹在。少数银行领导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爱搞“小圈子”,圈中人对内抱团结盟,吹喇叭,抬轿子;对外以人划线、排除异己,掣肘使绊。“小圈子”折射出的是封建“官场哲学”,是市场经济趋利性产生的“利益共同体”。此次事件也是个别银行领导搞“小圈子”,以敬酒来画圈考验,未按“长官”意思行事便心生不满,动手打人。

三是“奢靡之风”屡禁不止。涉事银行领导罔顾中央精神,公然出入高档餐厅,聚会豪饮,高标准花销,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四风”要求,反映出涉事银行领导纪律素养的缺失以及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漠视。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特殊服务行业,信用是经营基石,声誉是立行之本,“银行”二字是行业共同的金字招牌,但是本次事件暴露出有些银行依然存在人身依附、家长式管理、官老爷作风、职场霸凌、对员工缺乏尊重等种种与风清气正相悖的恶俗陋习,如任其发展,将会给行业社会形象带来严重损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党内要保持健康的党内同志关系,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坚决抵制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等歪风邪气,让党内关系正常化、纯洁化。银行业作为金融稳定的压舱石,是经济稳国家富民族强的血脉,应切实树立清风正气,以良好的家风、行风,以清廉的行业文化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公众信誉。

第一,压实责任,加大处罚力度。针对涉事银行对外发布的说明,仅采取严重警告、扣罚绩效之类轻描淡写的处罚,无异于罚酒三杯,行业内外和广大公众颇有微词。涉事银行要作为声誉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坚持刀刃向内,严字当头,对于此类有损行业形象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要“出重拳”“下狠手”“零容忍”,按照党纪国法和银行内部有关管理规定对相应当事人从严从重处理。

第二,加强行业自律,注重行为管理。近期,中银协修订了《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以加强行业自律,拟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禁入黑名单。今后,对从业人员因行为恶劣,对行业造成重大损失和负面影响的将考虑纳入行业禁入黑名单。对于出现类似有损行业形象行为和事件的银行分支机构,将采取“一票否决制”,在整改未落实期间禁止其参加中银协“星级网点”“百佳、千佳单位”等文明规范服务评估活动。

第三,建立科学考核机制,树立正确用人导向。银行业要按照 “忠、专、实”的衡量标准,选拔任用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踏实肯干的干部人才,改变过去那些 “以存款论英雄”“以关系论能人”等不良用人导向和考核标准。要破除阿谀奉承、拉帮结派等小圈子、小团伙依附关系,杜绝因“圈子文化”而滋生的畸形权力和裙带关系,建立公平公正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关爱员工,尊重员工权益,畅通诉求渠道,从政治思想教育、薪酬待遇、职业生涯规范、心理动态咨询等多方面帮助引导员工,在多岗位历练培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第四,树立正确价值观,构建清廉金融文化。在中央三令五申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反四风精神背景下,该支行的领导在高档场所聚众吃喝,实属罔顾中央精神,违背清廉金融文化的典型之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对从业人员政治素养、职业操守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引导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倡导“尊上不唯上”“服从不盲从”“唯实不唯人”理念,坚守清正廉洁纪律底线,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让从业人员从职业生涯伊始就系好第一粒扣子。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在单位不拉帮结派,私下里不互相称兄道弟、不搞小圈子;不通过组织聚餐、联谊等活动“拜码头”“搭天线”“傍大款”,进行利益输送或结成利益集团。严格执行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加强行业自律,推进以“清正廉洁”为核心的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中国银行业协会自律部

二〇二〇年八月二十七日

酒桌文化是腐朽文化吗

近期在网上有一个帖子被疯传了,主要讲的是一名刚刚入职银行的新员工因为个人原因,在酒桌上拒酒了,于是被上级踹打辱骂。同桌的其他人看到这种现象不仅没有一人上前制止,反而还以“正常人”的声音理直气壮地去批评这位新员工。

我们的文化向来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垃圾文化常占上风。糟粕非但淘汰不了,反而常常以非常强势的劲头驱逐与轰赶优秀文化。以至于生活中,太多太多的垃圾打着文化的旗子混行。酒桌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并且是垃圾文化在主流圈盛行的最经典代表。

没错,食是中国文化中最根深最跟百姓生活贴在一起的。对国人来说,吃不是简单的喂饱肚子,吃是一种文化。怎么吃,跟谁吃,为啥原因吃,在哪里吃。

要不要喝酒,喝什么酒,这酒怎么喝,喝到什么份上,我们都有一整套一整套的理论,这些理论广泛传播之后,便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盛行起一种文化:酒桌文化。也有称饭桌文化,或是直接称酒文化的。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没有什么事是跟人情不挂钩的。不管哪个阶层,不管是大都市还是小地方,离开了“人情”二字,你会寸步难行。而最讲人情的地方,便是酒桌。

我们常常说请某人坐一坐,这坐里面,便有无限的况味。那绝不是简单的坐,轻则要叙叙旧,加深一下感情,通报一下彼此的情况。重则,肯定是要说事了。说事怎么能没酒?

于是乎,小到乡镇甚至村委会,大到各级部门,以饭局为桥梁,以酒为媒介的感情交流,就成了我们日常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

我在长篇小说《中国式酒局》中,借助一个市的接待处长,淋漓尽致地将这种所谓的文化百态呈现了出来。

酒桌文化所以盛行,并且以不堪的方式将某种歪风愈演愈烈,表面看是人情社会的必然,其实它是下面几种恶文化在酒桌上的肆虐与盛行。

权力的征服欲与谄媚者的奉承

以前酒桌上非常流行一句: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说的好像是酒与彼此感情的深度问题,但这不过是一句诱人入坑的词,如果你参加过那种酒局,你自然就会知道,这话一出,地位低下者比如副职,比如下属,再比如求人办事者,你敢不喝?以感情之名强迫对方饮酒,以喝多少来表示对自己的重视与忠诚,这早已成为某些权力持有者在酒桌上惯有的习性。但是你真喝了,就能跟他感情深吗?

问题是,如果我们求人办事,或者为项目,或者为孩子,或者为工作调动,遇上这样的上司,拿着酒杯逼你,你敢不喝吗?

很多时候,酒桌也是一个权力场,这个权力场在酒的刺激下,变得更加得意忘形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也更加丑态毕显。

酒桌是男人为女性尤其年轻女性挖下的一个坑,这个坑里藏的不只是肮脏,而是下流。

如果你是年轻女孩子,有人叫你陪酒,或者以吃饭的名义带你去认识某某,你千万别以为这是为你好。太多的肮脏都是打着干净的旗帜,打着为你好为你着想为你帮忙的旗号。

如果你单纯到认为这样的酒局饭局真是有人向你介绍地位更高,对你更重要的人的话,那你的悲剧从答应点头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参加过这样的几个酒局,美其名有美女坐陪。有权有江湖且一大把年纪的男人坐在上面,起开始装模作样,一副正人君子相。几杯下肚,开始了。最标配的就是讲段子开始,那些段子不用我写出来,你也应该知道是什么内容。这叫铺垫,叫试探,叫过度,叫酝酿气氛。当你作出听得津津有味仍不愤而离场时,接下来真相就来了。

这真相无非就几招,一是逼你喝酒,想让你当众出丑,或是喝蒙了头他好下手。

二是以酒为媒,赤裸裸公开目的。

三呢,就是彻底拿酒放倒你,然后……

远离酒桌,远离幻想,保护自己。尤其年轻女性,更要懂得,天下绝无免费午餐,有时候,一杯酒的代价,就是你的一生。

“酒桌文化”害了多少人

此事一出,引起了广大网友对变得畸形的酒桌文化的强烈反感。

1恶意劝酒,往往离不开这三点

1、“你不喝是吧?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2、“你不喝,就是不把我当朋友!”

3、“喝酒都不愿意,还想托我办事?”

类似的话经常出现在职场酒桌上。用酒杯胁迫人往往是许多油腻领导的做法,他们靠混资排辈高人一等,在酒桌上更把这种特权展示的淋漓尽致。

不喝,等于冒犯,你不得不喝!喝得让对方满意,这场酒局才算“尽兴”。

2酒桌文化,披着文化外皮的糟粕

真正的酒桌文化,往往与宾主尽欢相得益彰,会将气氛不断推至高点,让大家在推杯换盏间得到愉悦与满足,只是浅尝辄止,并不会极力劝酒。

这是一种礼貌的表现,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然而,当下很多人,却将酒桌文化进行歪曲,养成了一种劝酒的恶习,认为只有喝的越多才会越开怀、越高兴。

所谓酒桌文化,不过是打着"文化"的旗号,散播陋习。

在电影《别叫我酒神》中,讽刺了这种酒桌上的文化糟粕。

众人围桌而坐,要分主宾席、主陪、副陪……宾客开场致辞,是鸿运当头,要自饮三杯。

第二次见面,是“双喜临门”,要连喝两杯。

别的不说,光是饭桌上一尾小小的鱼,便也都充满了讲究。开鱼之后,头三尾四,背五腹六,吃到哪里,就要连喝几杯酒。每一处,都有每一处的劝酒说辞。

直到酒过三巡之后,接下来还要进入“正题”,从主宾席开始,顺时针地进行打圈 给饭桌上每个人敬酒,意在求一个“团团圆圆”。

这一套一套看似“很懂”的操作,其实真的很丑!

3你的面子,可能要别人的命

很多人把酒桌上的敬酒看成是自己的面子,殊不知自己的面子却可能要了别人的命!

去年年末,一个楼盘的安保主任逼手下的两个保安喝酒。保安买了两瓶白酒回来,主任却两手一摊,笑嘻嘻地说自己滴酒不沾——“你们喝嘛,看谁能喝过谁。”

在上司的逼迫下,两名保安不得不你一杯我一杯地喝起来,喝完后甚至又买了两瓶白酒,最终一死一伤。

2018年1月,梅州一户人家举行婚礼。伴娘团里,一位17岁女孩,在宾客一杯又一杯的劝酒下,灌得满脸通红,摇摇晃晃。

之后,喝醉的她被送到了酒店客房,却没有一个人陪护。因为短时间大量摄入酒精,酒精中毒麻痹了这个年轻女孩的心脏。等大家想起她时,这个女孩已经停止了心跳。

2016年春节期间,吉林男子林某,在参加完同学聚会后,于凌晨1点左右自行回家。但第二天,被发现死在雪地里,全身蜷缩成一团。其实他在聚会中,已经喝下了大量的酒,造成意识模糊,最后被冻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2007年10月,湖南男子齐某,陪同妻子回娘家。吃饭时,经不住一帮亲戚劝酒,齐某在餐桌上喝下了半斤白酒。喝完休息不到3小时,就又开车回家,路上将行人撞死,吓得辗转逃亡贵州、广西、云南等地,隐姓埋名,打工做苦力,一直到8年以后的2015年,才被警方抓获。这是害了无辜行人,也把自己坑害得不轻。

4畸形的酒桌文化,背后隐藏着什么?

劝酒者明明知道,饮酒过量是什么下场,依然不顾后果,图的是什么?

曾有一名大学教授公开表示,想要去他门下读研,至少要喝半斤50度以上的白酒。这不就是赤裸裸地逼酒吗?

有一名考生想要报他为导师,知道他的“规矩”,只好拼命喝酒,喝到不省人事。

讽刺的是,这名考生最后还是被刷下了,仅得到教授的一句赞扬:“那股拼死喝酒的意向,就奠定了他一生的骄傲。”

酒局上的歪风邪气就是这样被助长的。你能不能喝不重要,重要的是肯不肯喝。

喝,是一种身体上的负担;不喝,是一种心理上的负担。尤其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这种胁迫,更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控制与摧残。越是不敢拒绝的人,表示出的“服从度”就越高,劝酒者也就越满意。

强权思想:敬酒不成便罚酒

劝酒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常加到别人头上,一旦遭到拒绝,就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于是敬业便成了劝酒,甚至演变成逼酒。

看客心态:看戏不怕台高

当酒桌上有人醉酒,当事人可能意识不清楚,但同桌的宾客却一定看得出,此时如果有人上前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或许能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但是,往往是看热闹的多,仗义执言的少,甚至很多人爱以拿朋友醉酒失态的行为取乐。

从众心态:无拒绝能力

每个人的身体对酒精的接受程度都不一样,有些人千杯不倒,有些人一沾就醉。

但在大众场合,只要大家举杯,一定是所有人硬着头皮一起上,集体行为成了个人行为的引导标准,很多人都是害怕一旦自己不服从,就成了被集体抛弃的对象。

侥幸心理:出事的未必是我

闯红灯的人那么多,被撞的未必就是我;动物园那么多人逃票,被老虎吃掉的未必就是我。熬夜的人那么多,未必下一下垮掉的就是我。

宝,喜欢(中银协回应银行员工拒喝敬酒被打 中银协回应员工被打)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