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 香港一康复者再感染

香港首例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

香港首例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 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 中新社香港8月24日消息,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

香港首例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

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

中新社香港8月24日消息,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自欧洲返回香港后,其新冠病毒检测结果再次呈阳性。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属全球首例。

综合无线新闻、香港01等香港媒体24日报道,被证实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为一名33岁男子,他于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证实,该患者两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显不同。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表示,对比该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个不同之处,且该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确诊后,入院时已检测不出其体内有抗体,因此确定其为康复后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复阳”。

这是全球首例康复后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

该团队还指出,以往就有证据显示,新冠肺炎患者体内的抗体水平会在其感染数个月后逐步下降。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临床副教授杜启泓认为,此次出现的二次感染病例,说明确诊新冠肺炎即使康复后,可能也并非“一世免疫”,新冠病毒或许会像流感病毒等一样,长期在人群中存在。他还表示,二次感染病例的出现也会对疫苗的研究有所启示。

对此,该团队建议康复者应继续保持防疫意识,并考虑将来接种新冠肺炎疫苗。

全文如下:

香港报道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欧洲旅游返程,再次检测核酸呈阳性,经港大微生物系测序证实,与此前感染病毒株存在差异,因此证明是“再感染”,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复阳”。

此前大陆、香港以及国外也多有复阳报告,但多数认为属于无传染性的核酸残留,未发现有明显的传播证据,认为临床意义不大。

此次港大证实的“再感染”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同时彻底比较两次感染病毒的核酸全序列。这还需要看港大进一步发表的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级别的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美国此前也有再感染报告,最终没有全面的学术报告发表,也就不了了之。

此前全世界关注“复阳”,就是怕“再感染”。“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

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让我们拭目以待,同时等待港大进一步的科学报告。目前还不需要过于紧张,毕竟历史上常见的其他冠状病毒 如我们常常感染的感冒,就由普通的冠状病毒引起,目前有4种,还有3种比较厉害的是SARS、MERS和COVID-19的感染后免疫时间都远远超过4个月。

香港“再感染”消息若是属实,此后全球会陆续报道,毕竟这是一个人群免疫力持久性的问题,具有普遍性,若是此后全球还是没有陆续的个案报道,这例患者的报道也就会停留在新闻级别,而不是学术级别。

张文宏:如果“再感染”成立,在高发和流行地区会变成常态

8月24日,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发现世界上首例新冠肺炎康复者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病例,被《纽约时报》、路透社等多家媒体转载,消息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对此,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25日在其个人微博上表示,“再感染”病例非一般意义上“复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据,包括病毒培养,需要证实是属于核酸阳性,还是活病毒。新闻报道级别还不能提供充分的学术信息。

但张文宏指出,“再感染”关乎免疫的持久性,也关乎未来疫苗保护的时间和重复接种疫苗的间歇时间。这次四个月后就发生再感染,还是属于个例,这个问题应该在更大的感染后人群中观察,全球目前有2200多万人感染过,如果“再感染”成立,那么在新冠高发和流行地区,再感染会成为常态。

接触新冠病毒污染物可造成感染

8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八版的通知。

新版诊疗方案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进一步完善,增加“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对于临床表现方面,增加“极少数儿童可有多系统炎症综合征 MIS-C”,出现类似川崎病或不典型川崎病表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等,多发生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等。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增加“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在发病1周内阳性率较低”和可能导致假阳性的情形,以及何种情况下可通过抗体检测进行诊断等内容。

在诊断标准方面,将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作为疑似病例诊断依据之一。

临床分型上,对成人和儿童重型病例诊断标准进行了适当修改。同时,增加“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的判定标准,调整了成人和儿童“重型/危重型早期预警指标”。

在鉴别诊断方面,增加“儿童患者出现皮疹、黏膜损害时,需与川崎病鉴别”。在病例的发现与报告方面,增加“对于确诊病例应在发现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在抗病毒治疗上,对试用的抗病毒药物做了简要小结。某些药物经临床观察研究显示可能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仍未发现经严格“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证明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建议应在病程早期使用具有潜在抗病毒作用的药物,并重点应用于有重症高危因素及有重症倾向的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新版诊疗方案指出,不推荐单独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利巴韦林,不推荐使用羟氯喹或联合使用阿奇霉素。

-干扰素、利巴韦林 建议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应用、磷酸氯喹、阿比多尔可继续试用,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不建议同时应用3种以上抗病毒药物。

此外,还增加了“早期康复”内容,强调要“重视患者早期康复介入,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恢复体能、体质和免疫能力。”

在出院标准和出院后注意事项上,对于体温恢复正常3天以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和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的患者,如核酸仍持续阳性超过4周者,建议“通过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分离等方法对患者传染性进行综合评估后,判断是否出院。”

宝,喜欢(香港一新冠康复者二次感染 香港一康复者再感染)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