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湖南大学副教授李晟曼

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记者8月8日查询发现,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近日更新教师信息显示,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

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记者8月8日查询发现,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官网近日更新教师信息显示,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她2015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同年直博,继续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师从吴燕庆教授,2020年6月毕业被授予工学博士学位。

2020年7月入职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方面介绍:李晟曼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

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 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

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7月,“如何看待湖南大学 985李晟曼只有26岁且没有海外经历直接拿副教授职称?”的话题就已在知乎等网络平台上引起讨论。

此外,李晟曼曾获国家奖学金、知行奖学金等荣誉。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网站去年10月曾刊文《不忘初心,诚信前行”国奖经验分享会顺利举办》,其中李晟曼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

李晟曼讲述她整个博士生涯的科研经历:持续三年日复一日的实验,每天两个实验室的来回奔波,积淀了今天的成就,论文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

李晟曼还展示了自己科研经历:从一开始的研究测试,到后来写文稿、画图,再到后来的投稿被拒,最后被成功接收和出刊,过程跌宕起伏。她用自己的经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科研遇到坎坷时,要勇于直视困难从而克服它们,而不是通过小套路来欺骗自己。

2015-2020,华中科技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工学博士 导师:吴燕庆

2011-2015,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学士

2020-至今,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

专注纳米材料生长、微纳电子器件的加工制备、新原理器件制备与测试以及电路设计与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19年参加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 IEDM并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公司的关注。

湖南大学副教授李晟曼

也许有朋友第一次听到这种消息感觉都炸了,惊诧者有之,钦慕者有之,嫉妒者亦有之。而更多高校老师也就是一句感叹,“哎呀,我都三十好几了,还在为一篇核心期刊发愁,这辈子也够呛评上了、看看人家,啧啧啧”

的确,在眼下这个官媒自媒混在一块儿到处趴活的时代,这种题材稍微打磨打磨很轻松就可以完成一个10w 的指标了,很吸引眼球。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个例,以后几年,这种事情可能会经常出现了,不能说雨后春笋,起码也是司空见惯。何以见得呢?先申明,我既不是材料科学,也不是工程学、我也不关心背景和八卦,我就凭我的工作经验给题主讲讲这现象背后的原因。

首先26可以当博导,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讲都很厉害的,她个人的努力不容否定和质疑。但是在此之外,想知道为啥一个女博士年纪这么轻就可以当博导?你首先得明白高校为啥要这么干,它的动机是什么。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学校之所以这么干,看上去好像是主动自愿地,美其名曰求贤若渴、培养人才,其实完全是被逼的,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评估的形势逼的。

不在高校工作的朋友可能不大清楚,几乎每所高校都有一个行政机构叫做发展规划处,简称发规处。这个单位的工作就是给未来学校的发展——通常以一个五年计划为周期——提要求、定目标、做规划。法规处下面有很多科室,其中最重要的科室之一就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因为材料科学是学校进行教学、科研、培养人才最基本的学术分类和组织单元,高校管理圈有句俗话“得学科者,得天下”,说的就是这个事儿的重要性。当然也有更重视的学校,会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部门独立出来,甚至归并到研究生院 这一点其实就是很强的暗示,材料科学与工程结合程度远比与本科教育的结合程度要更为密切。那么学科建设主要是搞什么呢?四个字,学科评估;八个字,一切为了学科评估。那么学科评估是个啥呢?说白了,就是对所有高校以及部分学术机构的一级学科发展水平进行“排名”。

近几年时常出现这种年轻有为人才的报道,这种层出不穷的年轻人才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的科研实力在这几年进步飞快,未来可期,但是也表明了学术界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同学们要努力要有紧迫感,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学术界,平台的水平变得越来越重要,更好的平台就更容易发表高水平的文章得到更多的经费,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未来的大趋势。所以对他们的争议来源也有一部分是对现在这种现状的不满。

这些年轻的学生能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热门的研究方向和高水平的研究平台是他们的天时地利,而人和则是他们个人的努力和团队的协作。抛开体制和大环境价值取向的问题 这是整个圈子风气的问题,我们个人很难改变历史的洪流只能去顺应它,能在主刊上发表成果他们的能力已经超过了99.9%的同行,这一个个顶级的成果背后都凝结着他们日以继夜的努力和勤奋的汗水,他们配得上现在的掌声和荣誉。

年薪超百万,华中科技大学两名毕业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

近日,华为“天才少年”的消息引爆网络,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华为招募的四名天才少年中,其中有两名都来自华中科技大学。

据新华网日前报道,今年以来,华为至少已经招募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别是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两位博士生张霁和姚婷,以及来自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的两名本科生。

2019年12月至今,华科大先后有3名学生左鹏飞、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

2019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探索面向未来的前沿科学。

据悉,目前全球仅4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的最高档年薪201万元,分别是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的钟钊、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方向的秦通、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左鹏飞和张霁。

两名毕业生在网上爆红后,华中科技大学8月5日也回应了舆论关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华科大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夏松表示,2019年12月至今,华科大先后有3名学生左鹏飞、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这与学校与华为长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关系。夏松告诉记者,华为等企业肩负民族产业振兴使命,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创新人才,当然他们一定有遴选判断的标准,学生个人的素质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所在学校及平台优势等应该都会考虑。

此外,在腾讯新闻话题栏目《Q问》平台,夏松还介绍称,华中科技大学每年都要为华为输送300名左右毕业生,目前包括校友郭平 华为轮值董事长、孟晚舟在内的十多位校友担任了华为重要职务。据统计,截至目前华科大有超过1万名毕业生曾就职华为,当前在职数量为5700人左右。

宝,喜欢(26岁女博士获聘湖南大学副教授 湖南大学副教授李晟曼)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