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

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

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 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 7月21日,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套管稳定系统钻取湖芯。 21日15时,中科院“丝路环境”先导专项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

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

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

7月21日,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套管稳定系统钻取湖芯。

21日15时,中科院“丝路环境”先导专项和第二次青藏科考湖泊团队利用搭建好的水上钻探平台,在西藏纳木错中心湖区水深95米的地方成功钻取长100.63米的湖芯,总取芯率达到98%。这是我国首次在西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获取超过100米长的湖芯,实现了在深水湖泊采样方面的突破。

湖芯是指湖泊沉积物,是从气体或水体中自然沉降到湖底并堆积起来的物质,其中的一些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地处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的纳木错湖面海拔4730米,是第二次青藏科考包括长江、怒江、色林错、纳木错在内的“两江两湖”区域重要的科考基地。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站站长王君波说:“第二次青藏科考启动以来,我们以纳木错、色林错等深水大湖为基础,开展湖泊调查和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湖泊现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介绍,此次钻取湖芯是我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完全依靠自主设计的采样平台、套管稳定系统和钻探系统取得的,对我国湖泊钻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专家预计,获取的湖芯样本可以分析过去15万年以来青藏高原中部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在过去15年观测研究的基础上,我国科学家联合德国、英国和美国等7个国家的12位科学家共同申请的纳木错大陆科学钻探计划 ICDP项目于2020年6月获批,该项目计划在纳木错钻取5个点位共计2250米长的沉积物,用于研究过去一百万年以来的气候环境状况。此次成功钻取100米以上的湖芯,不但提高我国湖泊钻探及研究水平,也将对ICDP钻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延伸阅读:同为“无字天书” 冰芯凝气候历史 湖芯藏环境档案

冰芯被称为“无字的环境密码档案库”。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自主设计的冰芯热钻系统和湖芯重力钻系统,首次获得喀喇昆仑山脉境外的深冰芯和湖芯样本。这些冰芯和湖芯样本可用于重建泛第三极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

那么,冰芯和湖芯到底如何生成的?它们有哪些记录环境变化的指标?冰芯和湖芯测定出的数据,有什么现实意义?就以上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气候环境的无字“档案库”:

实际上,所谓的冰芯就是用钻探设备在冰川内部打出来的圆柱状冰体。在高原高寒处,降雪一年年堆积,而这些雪在一定的海拔高度或极地地区基本不会消融,会逐渐形成冰川。在长达几千年甚至百万年的日积月累中,降雪层层累积,年复一年,从底部往上就会逐渐形成不同的冰层,这些冰层从底部向上年代越来越新。

研究人员告诉记者,一般而言,冬季气温较低,形成的雪粒特点是细而紧密;而夏季气温偏高,形成的雪粒呈现粗而疏松的状态。因此,冬夏季积雪形成的冰层之间会出现明显的层理结构差异。

由此,研究人员从冰川中取出的这根“冰棍”,承载着几千甚至百万年气候环境变化留下的“史料”。它不仅记录着过去气候环境自然变化的信息,还记录着过去人类活动对于气候环境的影响。“冰芯里的冰形成于哪一年的降雪,就记录了哪一年的环境信息,因此研究冰芯就像读历史书一样,从底部到顶部,从老到新,我们可以把整个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恢复出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与冰芯类似的是,湖芯也是研究人员钻取而出的圆柱体,不同的是,湖芯来自湖泊沉积物,是从气体或水体中自然沉降到湖底并堆积起来的物质,各个年代的沉积物一层层累积,其中的一些化学或生物指标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与大尺度的环境变化记录者冰芯相比,湖芯是区域气候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历史等的忠实记录者。”徐柏青说。

宝,喜欢(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记得收藏一下,以后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