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高考后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高考后如何选择报考专业

高考后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高考后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一、学校篇 关于填志愿,首先当然看考生自己的分数,比如你是一省前十名,你的选择无外乎北大清华、去香港,反而是不用多想了。但是有的分数段,比

高考后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一、学校篇

关于填志愿,首先当然看考生自己的分数,比如你是一省前十名,你的选择无外乎北大清华、去香港,反而是不用多想了。但是有的分数段,比如在一省的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五的区间,其实就有很多学校可以选择,对于这种考生,应该怎么办?

1. 填提前批志愿要慎之又慎

考生需要注意,提前批被录走了,一本学校就没有任何机会了,所以提前批志愿是你的“零志愿”,提前批志愿需要和一本的第一志愿拉开差距。你必须要确认,我想上这个提前批院校的意愿远远强于上我的一本第一志愿,否则最好不要填提前批志愿。提前批院校大多是一些比较特殊的院校和专业,入读这些学校和专业,所受的限制要比一般一本大得多。

2. 先选学校还是先选城市

对于高分考生而言,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比城市更重要,选择985的话,一定要挤到北京上海。 例如,同等分数下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就优于上海大学,而非相反。 注:985/211概念现在在财政意义上已被“双一流”取代,但作为学校等级划分,本文仍沿袭原来称谓。

对于一般分数本来选择就不多的考生而言,城市则比学校更重要。为大学生活的完整性,最好不要在自己家所在的城市上大学,除非你在同等分数段没有更好的选择。

最好能在北京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如果打算研究生出境读,最好是在北京上本科,研究生出境。

如果有在上海工作的意愿,最好不要选择上海以外的学校。PS:上海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照顾都远强于北京,因此在上海上学的人留在上海比在北京上学的人留在北京容易。

如果想去珠三角工作,没必要一定去广东上大学,因为珠三角比京沪都开放,别的省名校的校友资源在当地也完全吃得开。但如果打算研究生在境内读,可以考虑本科阶段到二线城市,研究生阶段转到北京或者上海。

在哪个二线城市上学,也得仔细看看看,三线城市最好就不要去了。 平心而论,二线城市最好的就是杭州、南京、武汉、成都,不去这四个城市,能考上中科大或者西安交大当然也不错。

3. 了解学校的气质

学校适合不适合自己,主要看气质。

有的人非常喜欢学术,那就选择学术功底比较扎实的学校,比如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但有的人喜欢享受更自由的大学生活,那就可以去厦门大学。你是更看重学校的学术水平、校友资源还是校园生活,你是更在乎就业、起薪,还是有一些青春的“情怀”,想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作出更准确的选择。

4. 同等情况下择校的考虑

从具体学校选择而言,985院校和非985院校相较,尽可能选择985院校,尤其对于理科生而言。对文科生而言,由于985院校可选择的相对比较少,不必太教条。

第二,在同等条件下,能去综合性大学,最好不要去纯人文社科或纯理工科的的学校。

5. 高分段考生填报香港高校要谨慎

关于北京的高校还是香港的高校更好,现在绝大多数媒体的报道都存在预设立场,说它好或者不好,都是有目的性的。好与不好,学生冷暖自知,不好一概而论。前些年,媒体炒作辽宁文科状元从港大退学转投北大的事,完全是个人选择,外界有的人吃饱了没事干,在这里借题发挥消费考生,实在是没意思。但如果毕业后想回到内地工作,在香港上本科可能并非最佳选择。

二、专业篇

相对于选择学校,选专业要困难得多,一个人的分数段决定了他大致只能在哪个范围内选择学校,但即使是分数能进北大清华的状元,面对“专业随便挑”,也未必能作出理性的选择。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除了极少数城市的极少数学生,能够在高考前接触到足够多的课外知识,甚至对大学的课程和专业有初步的了解以外,绝大多数的考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也不知道招生简章上那些专业和专业课程到底意味着什么。高考后选专业的几种常见路径:

第一种,是基于个人的兴趣,比如这个考生真的很喜欢游戏,就学了和游戏有关的专业,这种人有,但的确不多。很多人说选专业家长应该放手,让孩子遵从自己的兴趣。但说实话,真正能在高考时就明确知道自己对什么有兴趣,自己的兴趣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未来的人,属于极个别。对于这部分已经有明确“兴趣点”的考生,顺其自然即可。

第二种,就是自己高中哪门课好,大学就接着学。这种情况既见于一些竞赛保送生,也见于一些普通的高考生,比如语文好,就上中文系,英语好,就学外语等等。但这种考生的志愿填报,实际上也是相当无意识的,有不少人是要后悔的,而且文科生高考就六门,数学和地理两个系还不能报,理科生高考六门,中文系一般还报不了。这样选专业,空间也很窄。 现在虽然新高考已经是3+3而非3+X,但整体逻辑没有变化。

第三种,就是基于就业。绝大多数高中生其实对专业是懵懵懂懂的,为什么有那么多高考状元都要去北大光华、清华经管,就是觉得金融就业好,挣钱多,这些人到底对于金融业有多少了解,他们的父母对金融业有多少了解,其实搞不清楚。我今天这篇文章,重点就要说,如果要基于就业的考虑,考生应该怎样选专业:

1. 正确看待选专业的意义

选专业重要不重要,往往有很多专家给出一些斩钉截铁的话。我这里来讲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一个人,要么雇人,要么受雇于人,专业技能都是让你受雇于人的,并不能帮你当上老板,对你当好一个老板有多大用,也是很让人怀疑的。

所以如果你是“富二代”有家业可继承,或者自己觉得有足够的经济头脑、商业天赋,那的确选什么专业不重要,学哲学、社会学甚至中共党史的,后来自己创业当了老板的也不是没有。但对于受雇于人的人们来说,学的是什么专业,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对从事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工种而言,专业文凭还是敲门砖。此外,中国大学现在的转专业机制尚不发达,不要对转专业抱太大期待,因此在填志愿的时候,最好还是尽量考虑清楚。

2. 父母千万不要干涉子女选专业

在高考选学校的时候,父母其实还很难起多大决定作用,因为当父母的并不见得了解考生那个考分区间的那些学校,父母和考生在这个问题上掌握的信息没多大差别。但当父母的往往认为,自己认识的人,接触的社会关系要比子女多得多,人生经验比子女丰富,什么行业的从业者没见过,所以就在子女选专业的时候下指导棋,甚至越俎代庖。

有的父母还列“正面清单”“负面清单”,这种做法非常可笑,很容易导致考生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以后被怪罪,而且他们以为的光鲜的、高薪的专业,毕业后的出路也未必好。中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顶尖工作机会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绝大多数家长并不了解这些工作,只是简单跟风。

此外,还有些家长制定“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时候,自我中心,把自己的情感、情绪、经历全盘带入,这样指导孩子选专业,效果就更糟糕了。

3. 选专业的本质是选择谋生手段

高等教育 尤其是重点高校的教育的功能,是培养第三产业从业者和高端的第二产业研发人员,简单说就是培养白领,培养脑力劳动者,而不是体力劳动者。

脑力劳动者,大体来说,工作类型其实无外乎几类:一类是真正做技术的,比如在工矿企业里做技术,在工商企业里做后台,爬格子,码字,写程序;一类是跳大神的,所谓“跳大神”就是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准不准确的预测,提一些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准确不准确的建议,往往客单价还很高,具体什么岗位我就不说了;还有一类是搞推销的,说得难听点,卖打药的,搞销售,要会忽悠;还有一类呢,拉皮条的,就是中介、掮客,整合各种各样的资源为自己所用。

亲,喜欢(高考后如何选择大学和专业 高考后如何选择报考专业)记得收藏,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