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出梅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出梅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出梅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出梅是什么意思 入梅出梅的定义及标准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梅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出梅是什么意思 入梅出梅的定义及标准

出梅又称为“断梅”,初夏长江中下游梅雨天气的终止日期。凡梅雨期间梅雨锋系及主要雨带明显移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区域5天内的雨日在2天以下,区内各站最高气温明显升高到30℃以上,而地面南风风速也显著加大,则定为出梅。中国现行历书采用《神枢经》的说法,小暑后逢第一个末日,即在7月8日至19日之间出梅。

气象学上确定的入梅、出梅与历书上的不一样。气象学上的入梅、出梅和梅雨期的划定是根据大范网的天气环流形势背景;天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特征、降水的地理分布位置以及气象要素的变化等条件来确定的。由于每年环流形势的演变不尽一致或相同,所以气象学上的人、出梅的日期和梅期存在着复杂的差异。

当梅雨锋区及其雨带抵到或形成在长江中下游或江淮地区一带时称入梅;雨带停滞或徘徊时期称梅雨期;待雨带北抬并较稳定地抵到黄河流域时,江淮地区转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时,江淮地区梅雨结束.也就是出梅了。

标准:六、七月间,北半球500mb图上,125—140。E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浙江南部在23—24。N,浙江北部在24——25。C,且连续稳定在五天或五天以上。连阴雨结束后出现:浙江南部等于或者大于七天,浙江北部等于或大于五天基本无雨 不包括南方热带系统和局部热雷雨等造成的降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5。C或25。C以上。单站日平均气温、气压时间曲线有同步上升现象。如果副高脊线已经北跳到25。N,且稳定二个侯,在这段时间内仍出现大于或者等于0.1毫米的连阴雨天气,则选取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终日。梅雨结束后,120---130。E间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跳至26。N或其以北,且日平均气温≥27。C,最高温度330。C,且连续6天以上无雨。常年平均出梅日期为7月9日。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达26。N以北,并稳定3天以上,副热带高压的外围线 588dagpm控制汉口达2天以上的最后一次全省性降水过程结束,定为出梅。

其实,出梅有天文、气候、天气3个标准:

天文标准,即根据我国古代历法节气结合干支来推算,这是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一些现代出版的台历、日历上公布的出梅时间均是根据该标准推算出来的。

气候标准是根据某一地区多年的出梅平均值来确定该地区大致的出梅时间,该标准对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天气标准有具体细致的指标,各地气象部门根据这些指标来发布出梅时间。所以,日历、台历上标明的出梅时间只能作为参考,市民还是要以气象部门发布的“出梅”时间为准。

梅雨又分为哪个类型

1正常梅雨:

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常的梅雨约在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结束,也就是出现在"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内。梅雨期长约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带就北移到黄 河、淮 河流域,进而移到山东和华北一带。长江流域由阴雨绵绵、高温高湿的天气开始转为晴朗炎热的盛夏。据统计,这种正常梅雨,大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开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会突然到来。在气象上,通常把"芒种"以前开始的梅雨,统称为"早梅雨"。早梅雨会带来一些反常的现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刚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里,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还是很频繁的,因此,阴雨开始之后,气温还比较低,甚至有冷飕飕的感觉,农谚说:"吃了端午棕,还要冻三冻"就是这个意思;同时也没有明显的潮湿现象。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农民,把这一段温度比较低的黄梅雨称为 "冷水黄梅"。以后,随着阴雨维持时间的延长、暖湿空气加强,温度会逐渐上升,湿度不断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来越明显了。早梅雨的出现机会,大致上是十年一遇。这种早梅雨往往呈现两种情形。一种是开始早,结束迟,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结束,雨期长达四、五十天,个别年份长达二个月。另一种是开始早,结束也早,到6月下旬,长江中下游地区就进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来,常常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同程度的伏旱。

3迟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姗姗来迟的梅雨,在气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开始的梅雨称为迟梅雨。迟梅雨的出现机会比早梅雨多。由于迟梅雨开始时节气已经比较晚,暖湿空气一旦北上,其势力很强,同时,也比较强,空气受热后,容易出现激烈的对流,因而迟梅雨常常多雷雨阵雨天气。人们也把这种黄梅雨称为"阵头黄梅"。迟梅雨的持续时间一般不长,平均只有半个月左右。不过,这种梅雨的降雨量有时却相当集中。

4特长梅雨:

1954年我国出现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这次大水,就是由持续时间特别长的梅雨造成的。这一年,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开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经很多,梅雨又来得很早,6月初就开始了。天气一直阴雨连绵,并且不时有大雨、暴雨出现,维持的时间特别长,直到八月初才"出梅"。当阴雨结束转入盛夏天气时、已经临近"立秋"了。这一年整个梅雨期长达两个月,连同五月份的春雨,则达到两个半月以上。进入"小暑"、"大暑"以后,长江中下游本来应该是晴朗炎热的"伏天"了,却一直是难见太阳,瓢泼的大雨不时倾泄到地面上来,不少地区洪水滚滚、" 寒气"袭人。这一年长江中下游地区5月-7月三个月的雨量,一般都达到800-1000毫米,接近该地区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区,雨量多达1500 -2000毫米,相当于同一地区一年半的雨量,导致洪水泛滥成灾。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局部洪涝经常发生。有的可能是由于台风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别的天气系统接连带来的几次暴雨造成的,但它们的持续时间不长,洪水退去比较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象1954年这样,阴雨时间达到二个多月之久,造成长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现象,是极为罕见的。这种罕见的大水、常常是与异常梅雨联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别长的梅雨所造成的。

5"短梅"和"空梅":

同特别长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显,它象来去匆匆的过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留十来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这段时间里雨量也不大,难得有一、二次大雨。这种情况称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从初夏开始,长江流域-直没有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多数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凉爽,出现了"燥松松"的天气。本来在梅雨时节经常要出现的衣服发霉现象,也几乎没有发生。这段凉爽的天气一过。接着就转入了盛夏。这样的年份称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现机会,平均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发生,有些年份还可以造成大旱。

6倒黄梅:

有些年份,长江中下游地区似乎已经过去,天气转晴,温度升高,出现盛夏的特征。可是,几天以后,又重新出现闷热潮湿的雷雨、阵雨天气,并且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种情况就好象在走回头路,重返长江中下游,所以称为"倒黄梅"。"小暑一声雷,黄梅倒转来"。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它的意思是说,在梅雨过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现打雷,则梅雨又会倒转过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梅雨结束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通常是越来越稳定的,而雷雨却是天气不稳定的象征。况且时至"小暑",通常冷空气已不再影响长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现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气南下有关,这种冷空气的南下,有利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重新建立。当然,"倒黄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现。一般说来,"倒黄梅"维持的时间不长,短则一周左右,长则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黄梅"期间,由于多雷雨阵雨,雨量往往相当集中,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黄梅"属于梅雨的一种,它在结束之后,通常都转为晴热的天气。

从上面所介绍的各种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们视为大同小异的黄梅雨,实际上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时还是相当悬殊的。以"入梅"来说,最早的在5月26日,最迟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迟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达到一个半月。梅雨最长的年份持续两个多月,可以引起罕见的大水,而短的年份仅仅几天,还有的甚至出现"空梅",带来严重的干旱。可见,梅雨是一种复杂的天气气候现象,它远不是象农历历本上所定的"入梅"、" 出梅"那样简单。相对正常梅雨而言,"早梅"、"迟梅"、"特别长的梅雨"、"空梅"以及严重的"倒黄梅",都属于异常梅雨。

下雨天出门必备就是雨伞了,这款折叠古风晴雨伞可以天晴和下雨的时候用,非常方便,科技防水涂层,雨中轻盈拒水,水滴不停留,喜欢的小伙伴可以

亲,喜欢(出梅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记得收藏,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