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年的习俗(关于过年的一些习俗)

年的习俗(关于过年的一些习俗)

年的习俗(关于过年的一些习俗)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终于迎来了普国共庆的新春佳节,在我们访亲走友的同时,春节里还有许多重要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年的习俗(关于过年的一些习俗)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人们辛苦劳作了一年,终于迎来了普国共庆的新春佳节,在我们访亲走友的同时,春节里还有许多重要的习俗,你知道多少?

有首流传很广的民谣《过年歌》是这样唱的: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饺子,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

腊月十五,是民间“祭玉帝,祈平安”的日子。

在这天,要写一份“平安文书”。内容大意是:某县某乡某人,代表全家向玉皇大帝介绍一年来的大致情况,并祈求来年平安。

腊月十六,打牙祭。

“牙”的本义是古时军中帐前的大旗,大军在出征之前,要祭拜大旗,祈祷一路平安,旗开得胜。故也称之为“祃牙”。

古人把祭祀土地公公称为“牙祭”或“做牙”。腊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牙祭日,也称为“尾牙节”。由于过去人们生活清苦,平时很少能吃到荤腥,所以后来人们干脆把吃肉叫打牙祭”。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这是北方传统的小年。在这一天,人们要祭灶神,打扫卫生,给小孩吃灶糖,民间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

祭灶神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在旧时,每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的神位,也就是“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门负责各家的灶火。

灶王龛一般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当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只供灶王爷一人,也有供男女两人的。另外一个就是“灶王奶奶”。一般都会写上“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用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则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

民间有这么个传说,灶王爷自上年除岁到腊月二十三,会一直留在家中,保护并监察一家。腊月二十三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与恶,这时,人们便要“送灶”,也就是“送灶神”。

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习俗和北方大体一样。但掸尘扫房子是约定俗成的,意喻除旧迎新,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这是必须要做的。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灶王爷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自己的清白,所以这天也称接玉皇”。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旧时的穷苦人家,只有在过年时才能有肉吃。现在在很多地方,还有腊月二十六杀年猪的习俗。

这一天,还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的说法。

从这一天开始,人们就开始置办年货了,在这一天,也是很多农村赶大集的日子。

腊月二十七,有杀鸡的说法。当然也有杀鸭宰鹅的。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是取“鸡”同“吉″的谐音,有吉利吉祥的意思。

杀好了的鸡,不要在当天吃,要一直留到除夕吃,而且,除夕夜也不要全部吃,要留些到来年。

因为老祖宗讲初一不能动刀,天天在餐桌上见到有鸡,代表一年的吉祥如意。

到了腊月二十八,如果是月小的南方,就是大年了。在北方,要打糕蒸馍贴窗花。

另外,也有人开始早早贴春联。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来被红纸代替,所以,春联在古代也叫“桃符”。

腊月二十九,同样如果是月大,是大年。这天也俗称“小除岁”。这一天,家里都会摆上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并且还要焚香户外,俗称“天香”,通常会延续三日。

这天除了要准备完过年的各种物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了活动:上坟请祖。所以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大年三十,就是除夕了,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

北方人过年有吃饺子的习惯,南方有吃馄饨的习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习俗,一般大人都会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上几枚铜钱,或是床头放把桃木剑,以防妖孽作祟,保佑孩子来年平平安安。

晚上十二点刚过,各家各户开始放鞭炮,叫“封门”。

但是在现在,我看到很多大人把年夜饭一吃,给完了孩子红包,要么看春晚,要么就是打牌搓麻将去了。

正月初一,也称鸡日。大年初一的主要习俗是天刚亮开门放鞭炮,习俗称“开门”。然后焚香敬天地。

新的一年开始,人们互相拜年,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然后就是去祠堂祭拜祖先,占岁,聚财等。

大年初一早上,要吃汤圆。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叫“得元宝”。意思是全家团圆美满,多财多福。

要注意的是,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去运气。也不要泼水,不能财运就泼出去没有了。

正月初二是狗日,金吠报春。这天是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带礼物必须得成双成对,娘家也不要照单全收,留一部分,另外再单给一部分。

正月初三,肥猪拱门。

在传统习俗中,这天是老鼠嫁女的日子,一般不要走亲访友,以免打扰了老鼠,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

在南方,大年初三早上要贴“赤口” 禁口,认为这一天易生囗角,不宜拜年。

也有些地方如果头年有老人去世了,就会在初三这天设宴,请亲朋好友过来一道缅怀

先人。

当然,现在人们假期短,亲戚多,确实走不过来,也就顾忌不了那么多了。毕竟过年,百无禁忌嘛。

初四是羊日,三羊开泰。灶王爷查户口。

人们恭迎灶神回民间。

这天也是诸神重回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的说法。所谓送神要趁早,接神晚不迟。

在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

大年初五,艮牛耕春。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通。

初五是财神的生日,也是五路财神送财的日子,因此要迎接财神进门。同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所以这一天又被俗称为“送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意思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初六马日。唐代诗人姚合写有《晦日送穷三首,其中一首是: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初五把财神迎进了家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进行大扫除,把没用的破衣服等垃圾全部扔掉。

正月初七,也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传说女娲在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之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天又叫“人日”。汉代东方朔在《占书》中也有说过。

此外,还要喝七羹汤,用汤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在古时候,人们祈望喝了七宝羹,来年有好收成。

正月初八也是众星下界之日,这天也是谷子的生日。人们制作小燃灯用于祭祀,称为顺星,也叫“祭星”“接星”。

长辈要向儿孙讲珍惜时光的道理,让他们明白“慎独”的重要性。因为“流年照命星宿”时刻在监视着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按古时说法,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年农作物丰收,如果阴天,估计十有八九就会欠收了。

正月初九是天日,俗称“天公生”。传说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道教和民间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活动。

在有些地方,妇女会备好清香花烛、斋碗,摆放在天井、巷口等露天地方,膜拜苍天以求天公赐福。

到了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 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喜欢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让她的父皇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百姓安康。

有天就有地。正月初十是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又称“石磨日”。这天不准搬动石头,碾、磨、石臼等石器。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有些地方至今还有抬石头神的风俗。初九晚上,将一个瓦罐冰冻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子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瓦罐始终不落地,预示着新年大丰收,如果瓦罐掉下来了,则预示着年成不好。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相传紫姑是女子的保护神,每年这天,人们就会恭迎紫姑娘娘进门,祈愿诸事顺利。

另外,正月十一还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岳父会利用天公生日和初十没吃完的食物来招待女婿和女儿,告诫他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在民谣中被称之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至十五,元宵节将近,从这天开始人们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工作了。

童谣有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二搭好了灯棚,在正月十三有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灯头生日。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

从十月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张灯结彩扎灯了。

正月十四是临水娘娘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她是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就为她立祠奉祀,称她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从十月十三扎彩灯开始。因此,正月十三为上灯,十四为试灯,十五为正灯,十六为罢灯。

到了正月十四这天,人们会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以便迎接第二天的闹花灯。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这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夜。这一天,人们除了吃元宵汤圆之外,还有观灯习俗,故又称元宵灯节。

同时,这天也是未婚男女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为了我国的“情人节”。

相传,正月十五还是蚕神嫘祖的生日,这一天,人们用白粥和肉作为供品,并把一杆竹竿挑着灯烛插在田间,取名:照田蚕。通过火苗的颜色来判断一年的收成。

正月十五在西汉就受到重视,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躯。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此后一直延续了下来。

以上就是(年的习俗(关于过年的一些习俗))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