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康泽和蒋经国斗法
(潜伏)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康泽和蒋经国斗法
《潜伏》第一集,余则成奉命执行刺杀叛徒李海丰,代号“蟹”,并伪造了身份,化名劳文池,是当年汪精卫安插在军令部二厅谍参处的电讯主管,由于身份暴露了,不得已从重庆撤回南京。
南京众汉奸为劳文池“接风”,顺便探听虚实,万里浪:“劳老弟去军令部二厅是谁提拔的?”余:“在ZY干校的时候,康泽跟蒋经国斗法,晚辈坚决跟从蒋经国,离开干校的时候,是蒋经国推荐我到军令部。”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康泽和蒋经国的斗法这件事
主人公简介:
康泽:字兆民,生于1904年,国民党特工鼻祖,复兴社创始人,蒋介石心腹。
蒋经国:蒋介石长子,比康泽小六岁。
提及国民党的特务系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名鼎鼎的“特工之王”戴笠,相比之下康泽的名气要逊色不少。
其实在国民党特务系统成立之初,康泽、戴笠、郑介民、胡宗南等人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社的骨干成员,被称为“十三太保”,是蒋介石的心腹骨干,康泽更是一度被认为是蒋介石的接班人。
康泽四川人,生于1904年,家人靠着几亩薄田务农为生,家境一般的康泽学习非常刻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完成了中学学业。
受进步思想的影响,中学毕业后康泽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并被录取为第三期学员,同年被选派至莫斯科留学,后因政见不和被遣送回国,经中央党务学校训育主任谷正纲介,绍进入党校训导处任职。
GMD内部党派斗争异常激烈,康泽在拥蒋活动中表现的异常突出,组织游行、奔走联络、抬尸请愿,无所不用其极,从而得到蒋介石青睐进入司令部侍从室任职。
1930年,康泽又被任命为“海陆空军总司令部宣传大队大队长”,因在中原大战中表现突出,成为蒋介石面前的红人。
1932年,一个以保卫领袖,并带有情报性的秘密机构成立,康泽是创始人之一,并为这个组织冠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复兴社”,戴笠亦是主要成员之一。
中原大战结束后,经蒋批准成立“南昌行营别动总队”,康泽任少将总队长,这是一个武装特务组织,或者可以称为“秘密警察部队”,成员多为军校出身或各部队保送受训的军士,骨干成员均是复兴社的成员。
1938年,康泽已经成为“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主要领导人,复兴社的核心,成为了“三青团”的骨干力量,康泽成为了“三青团”的实际掌控人之一。
就在康泽大展拳脚之际,此时的蒋经国正在苏联留学,并在此收获了爱情并结婚生子。
1938年蒋经国回国,经过蒋介石的一番精心操作,“太子”增选为三青团中央干事,不久后又被任命为三青团江西支团临时干事会干事兼筹备主任。
为了争夺三青团的领导权,蒋经国和康泽开始了正面碰撞,也就是《潜伏》中余则成说的康泽和蒋经国斗法。
江西省“三青团”领导权之争
面对初来乍到的“太子”,康泽还是耍了不少手段,借助自己负责组织工作的便利,康泽在江西支团的主要干部都安排了自己人,留给“太子”的发挥空间只有“总务组长”的职位。
“太子”还是颇有政治眼光,他很快发现要想站住脚,必须建立一班完全属于自己的力量,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青年干部训练班”和“新赣南经济建设训练班”很快就为蒋经国培养了一批追随者。
很快,在江西地盘上隶属于的康泽的“三青团中央派”就被“太子派”完全打压,康泽在江西支团的势力宣告瓦解,康泽第一次败北。
三青团中央干校领导权之争
1943年,三青团中央干校开始筹备,凭借主政赣南期间积累的政治资本,蒋介石准备让儿子出任干校教育长,这让一直掌握三青团组织大权的康泽感到了巨大威胁。
康泽再次利用职权便利安插亲信,等到“太子”发现自己就是个空架子,干校核心成员都是康泽的人。
蒋经国故技重施,把江西那套又搬出来,通过“培训班”方式,短期内极大充实了“太子系”在干校的势力,再加上蒋经国的特殊身份,很多投机主义者为了自身利益纷纷改换门庭投奔“太子系”。
1943年3月,三青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蒋经国正式被选举为三青团中央青年干部学校教育长,康泽在“三青团”的地位逐渐被蒋经国取代,而中央青年干部学校成为了蒋经国的嫡系——“干校系”。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军正面战场节节失利,蒋介石召发动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他长期控制的别动总队,被改编为青年几个师,蒋经国被任命为青年军总政治部主任,康泽只得黯然离场,康泽和蒋经国斗法也落下帷幕。
其实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康泽就毫无胜算,他和蒋介石只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坊间传闻康泽一度亦为蒋蓄意培植的接班人之一亦是康泽一厢情愿罢了。
以上就是((潜伏)不为人所知的细节 康泽和蒋经国斗法)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