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

荀彧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

武将生平: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对于喜欢读历史的人来说,往往乱世更让人爱不释手。因为一段乱世总会涌现出一大批传奇人物,勾引起了人们对于英雄的遐想。包括我也认为,读历史,读乱世总比读盛世更有意思。

三国是五千年文明中可以用短暂来形容的一段时光,但这个朝代确实当下最为平民百姓所熟知的朝代,这固然有罗贯中和无数说书人的努力在内,但不能否认的是,三国的确蕴含着其他朝代所不具有的魅力。

在这个新坑中,我决定抛弃以往单纯通过史书来写历史人物的方法,而是从演义和三国杀游戏的角度综合起来,从后世艺术角度来往前看,或许可以给人带来全新的理解和阅读体验。所以这系列篇目的顺序,都会按照三国杀要素的来。

以上都是这个系列的序言,下面开始正片。

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三国必须要谈的人物是曹操、刘备、诸葛亮这些贯穿古今的人物,但是对于稍微有些人文情怀的人来说,荀彧,才是那个绕不过去的人。

王佐之才

荀彧的身世其实很好猜,三国之前的朝代也没几个,何况这个姓氏还少见,想一想,有没有哪个姓荀的你听说过?

嗯,估计你还挺熟悉,没错,就是战国末期的荀子,《劝学》的作者,思想家,文学家,可见,荀彧出生在怎样兴盛的一个知识分子家族。荀彧的父辈,兄弟八人,并称“八龙”。我给大家简单解释下这个有些中二的名号,举个例子,荀彧六叔,荀爽,九十五天做到了三公,是当时最大的官(可惜是被董卓提拔的)。光速升官的背后,是荀氏家族几乎溢出来的才华和声名。

荀彧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声。南阳的名士何顒看见了他,大为惊异:“此王佐才也!”很快,年轻的荀彧在永汉元年(189)被当地推荐成为了孝廉,正式踏上仕途。

事实证明人算不如天算,同年十一月,董卓自封相国,掌控天下最高权力的野望展露无遗,深感大难降至的荀彧即可辞官,回到了家乡颍川,劝说当地父老乡亲赶快离开,“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但可惜的是,已经在土地上扎了根的人们都不愿意随波逐流,离开自己的家乡,荀彧只好带着自己的宗族离开了颍川。果然,不久后的颍川成为了战场,生灵涂炭。

可是,离开了朝廷,又离开了家乡,该去哪好呢?荀彧别无他法,只好投奔去了冀州,在当时统领冀州的袁绍手下有着荀彧的哥哥荀谌任官,不管怎么说,总算是把家安了下来。

但是不久,荀彧敏锐地意识到了袁绍的本性,深感其必不能成大事,再次离开宗族,带着自己的侄子荀攸,来到了兖州。

投奔了当时还是个小人物的曹操。

明以举贤

荀氏叔侄的到来对渴望人才的曹操来说无疑是喜从天降,曹操感激的握着荀彧的手,“此吾之子房也。”在荀彧年仅二十九岁的时候,就让他担任了司马的位置。

可能当时的贤士彼此间倒也不陌生,荀彧立刻推荐了同处兖州的贤士程昱。而当曹操问及可以出谋划策的人时,荀彧立刻又推荐了与自己同乡的戏志才,戏志才病逝后又推荐了同乡的郭嘉。

之前不知道哪里听来一个说法,说荀彧,荀攸,郭嘉,戏志才并称“颍川四杰”,如果真是这样,当时的曹操大概会和得到了“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的刘备一样的欣喜若狂吧。

在以后的时光中,荀彧还推荐了各种各样的人才,事实证明,这些人没有辜负荀彧的厚望,都成了魏国的顶梁柱。

【驱虎】驱虎吞狼,保我无虑!/看我,二桃杀三士!

三国志中,并没有找到关于驱虎吞狼之计的记载,但是从艺术效果上来说,罗贯中写的相当出色。

剧情大概是这样的,吕布走投无路来投靠徐州的刘备,刘备大方地接待了他,深感祸患的曹操决定除掉他们,荀彧进言:你可以写一封信给刘备让他杀掉吕布啊,“此二虎竞食之计也”。接到了信的刘备坦言告诉了吕布真相,结果刘吕的和平关系反而更牢靠了。荀彧便又进言:“可暗令人往袁术处通问,报说刘备上密表,要略南郡。术闻之,必怒而攻备;公乃明诏刘备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生异心:此驱虎吞狼之计也。”这一次,计谋生效了,刘备几乎被击溃,失去了徐州,回到了小沛。

这一段描写几乎是把荀彧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荀彧对于吕布【利驭】和袁术【妄尊】的特点洞察的了如指掌,全程没有消耗一兵一卒,就让刘吕的联盟关系破裂,让三人陷入了彼此怀疑而互相讨伐的敌对境地,放眼整个三国历史,这样纯粹依靠计谋而消耗对手实力的例子几乎是没有的。罗贯中成功塑造了荀彧作为谋士的出色形象。

三国杀中,荀彧发动技能需要通过体力大于自己的武将(实力强于自己)拼点,如果拼赢了,那么该武将将对自己攻击范围内一名荀彧指定的角色造成一点伤害,靠低消耗换取高收益的能力保证了其在武将池中不低的出场率和实用性。莫种意义上说,这个武将的制作已经很好的与作品相匹配了。

【节命】生食汉禄,死为汉臣。/将不可失勇,士不可无节。

三国时期的谋士有很多,无一不展现出了自己超高的才华,但很少有像荀彧这样在历史上具有自己独特地位的。

建安元年(196),曹操在荀彧的劝说下将汉献帝迎接到了许昌,从此,曹操作为汉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征讨四方。作为大功臣的荀彧,则被任命为尚书令,曹操外出时负责管理国家大事。

作为谋士,能做到这个份上,也真没谁了,可以说,荀彧作为知识分子匡君辅国的梦想几乎已经实现了,但是他肯定没有想到,他的梦想成在匡君,毁在匡君。

对于几乎丧命的东汉政权来说,曹操的迎驾天子为苟延残喘的东汉政权争取到了一点呼吸的机会,在董卓暴政和“文和乱武”的肆虐下,天下已经变得千疮百孔,这时候,一个强有力的军政权才是稳定国家最急切的需要。

曹操在迎接汉献帝后,充分塑造了自己为人臣的形象,把祖上皇帝御赐的物品还给皇帝使用,解决了皇帝没有个人物品的需要。每天恭敬地汇报工作,侍奉皇帝。本来是一派和详的局面,被一个事件打破了。

“衣带诏”。

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于这事件闭口不谈,只说宫内有人反叛曹操,但是原因是什么,没有详写。裴松之和罗贯中则作了相同的解释:皇帝深感曹操集权,害怕自己被谋害,通过在衣带内部写了一封血书后缝好赐给心腹,联络刘备在内的几人反叛曹操的事。

这件事当然败露了,参与谋反的几人都被曹操诛了九族,刘备则在青梅煮酒论英雄后仓皇出逃,保住了性命。汉献帝之妃董贵人因为父亲董承参与谋反而被曹操处死,带走了腹中的皇子。丞相居然可以轻易掌握皇后的生杀大权,可见此时的曹操早已褪下了“忠臣”的外衣,变得肆无忌惮了起来。

在这件事中,荀彧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荀彧,其实,什么都没做。

正史和演义中,都没有找到荀彧的身影。显然不是作者有意避开不谈,荀彧本人对此事必然不可能完全不知。

但是,荀彧只是眼睁睁看着皇权遭到践踏,国家名存实亡。

我们不难想象,荀彧当时看着已经走上了歪路的曹操,心中该是怎样的震撼和煎熬,当年荀彧来投奔曹操,正是因为他第一个打出了勤王的旗号,让他萌生出了复兴汉室的愿望。而现在,这个愿望被自己多年来效忠拼死的主公丢在了地上踩个稀碎。

但是他不能说,做到了这个位置上,有些自由,已经失去了。

随着曹操的越发专横,荀彧也就离自己的梦想越远,他终于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容忍现状,还是奋起反抗?

二人的关系,终于随着曹操被封为魏公而彻底破裂。

“主公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建安十七年(212),有大臣上表提议封曹操为魏公。

汉朝有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封异姓王,深知周朝怎么灭亡的秦汉两朝都在赋予别人权力的这件事上特别注意。

荀彧第一个站了出来。

“(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关于当时同样在场的曹操听完后的反应,陈寿只写了:不悦。我们不知道,曹操受封这件事是否有曹操本人的暗示,正史中并未明确写,却颇有种意味深长的感觉。

这件事以曹操本人的拒绝不了了之了。

至此,二人彻底变成了敌人。

不久,荀彧去世了。

关于荀彧的死法,有两种说法,第一个是正史记载的: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以忧薨”。以及流传最广的:《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陈寿在写三国志时,选择了“以忧薨”而不是“以疾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在内涵什么,也或许这就是真相。

但我愿意相信第二种,对于这个“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慢而不疑”(屈原《九歌》)的忧郁不得志的天才来说,这样一种死法,为他的人生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让他的精神价值更加高尚。

他终于做出了人生的选择,和屈原一样,让自己的理想和肉身一起湮灭,让自己的一缕魂魄,长留人间。

曹操听说的荀彧死后,叹息不已,以国礼葬之,两个怀着同样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在那天就此别过。次年,曹操封魏王。“遂为魏公。”

荀彧一生的不如意,都在那个“遂”里头了。他活着,曹操多少忌惮三分,他死了,汉朝没有了。

这是士大夫阶层的不幸,也是那个时代的不幸。

尾声

荀彧在历史上的地位,我认为可以同屈原相当,二者同样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留下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时候,或许,可以抽一点时间出来,同样缅怀一下这个屈原的精神支持者,一个不绝于时代的伟人。

三国杀的画师在画荀彧的原画时,仅仅给到了一个侧脸,我认为恰到好处,荀彧本人的深沉,都在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来了。随后的几张皮肤,虽然凸显了他本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的足够帅的名声,却也没有那种深沉的眼神了。

(苏轼评荀彧:《东坡志林·卷五》: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番外

荀彧虽然没有给后世留下什么值得收录在教科书里全文背诵的名篇,但是留下了一个成语。“荀令留香”。

史载荀彧为人伟美有仪容。好熏香,久而久之身带香气。《襄阳记》载“荀令君至人家,坐处三日香”。此典故又有“令公香”、“令君香”、“荀令香”等称。《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薰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佩,闇识令君香”句。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之语。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语。之后“留香荀令”与“掷果潘郎”一样,成为美男子的代名词。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_WWW.XUNWANGBA.COM

经典形象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_WWW.XUNWANGBA.COM

界限突破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_WWW.XUNWANGBA.COM

荀令留香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_WWW.XUNWANGBA.COM

明以举贤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_WWW.XUNWANGBA.COM

谋定天下

(三国杀·武将列传·传一·王佐之才·荀彧))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