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入殓师)

(入殓师)

入殓师

(入殓师)

“我们日复一日跑近死亡,肉体始终行进着,不可折返。”

就像电影开头厚厚的雾,对于死亡,从未窥见它的全貌。我碰到过它两次,但有意或碰巧,总在雾气将尽时躲掉,也不去见方方的棺木和圆圆的坟。我总是期待一场轰轰烈烈的死亡,可身边人总是安安静静的离开,即使有唢呐,有哭声。他们还是慢慢从我记忆中溜走,我爱他们还不够深。

死亡本身很好理解,生命终止,停止生存,一生无论好坏戛然而止。影片中的入殓情节,体现了人在死亡面前的平等——无论生前身份如何,以怎样方式死去,在入殓师手下都是同等以爱对待。入殓时亲属在旁陪伴,层层仪式除了将逝者重新唤回,赋予美丽,更重要则是给家人预留时间对逝者告别。

将死亡放到社会来看会有意思很多。一个人死去,由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随之烟消云散,隐藏在他身后的层层社会脉络也将彻底显露。从家族成员的死亡可以窥探亲疏远近;君主或大臣的死亡或许撕下权力的遮羞布;社会底层的人死亡让我们审视现存的社会制度;最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个伦理困境,用少数人的死亡换取大多数的生命,到底是对是错。这个伦理困境,现在还在争论不休。英国海上杀人案,电车难题,甚至于今日英国是否应该实行群体免疫,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的辩论从未停止。

所以毫不夸张,单单靠研究死亡,就能养活一大群人,倒有点像老板吃河豚子时所说: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存活。研究这些社会问题,获得学术成果,评职称,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残酷一点,我们就是靠“吃”人活着。往生者家属嘲讽入殓师靠死人吃饭,他应该想想,放眼社会,任何职业,最终面向的服务对象都只有一个,是人。

小林工作地方有三口大大的棺木,用料不同,价钱相异,连最终的死亡,都可以用金钱装饰,本身毫无特殊之处的死亡,因为发生在人的身上,却会留下阶层的印记。它就是一块无字碑,因为有不同的人着墨,才留下温暖、冰冷的感觉,甚至沾染上阴谋的色彩。

“在入殓师手下,死亡仿佛成了某种庄重的仪式,隆重的告别。”入殓的程序复杂,过程繁琐,我不明白,为什么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人还是要来这些虚的。就像出生要摆满月酒,结婚要宴请宾客,这些仪式参与一个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倒不如简单点,但当我想到如果情人节另一半真的没有表示,过年没有春联福字,好像能稍微明白仪式的可贵之处。古代的礼仪大多是为了维护统治,现在更像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虽然爸爸离开他们母子多年,小林还是去见死去父亲最后一面并为他入殓。他的做法就像还保留爸爸最爱唱片的妈妈,即使父亲抛弃了他们,还是将爱留在心底。我其实觉得爸爸懦弱。我们经常说死亡意味着放下,意味着和解,死亡给那些犯了错的人最后一张底牌,很多人将它打出去,如愿被旁人体谅,但对平白承担他们错误的人不公平,对那些依然爱着他们的人也不公平。

除却这些抽象的生死,老实说,《入殓师》就像一部很好的宣传片,将目光聚焦于职业(本片所述职业为大多数人所不知甚至歧视),通过镜头将这个群体放大,达到宣传或为其正名的效果,其中有一点是描述了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大提琴家最后成为入殓师,但我们也看到,大提琴还是以一种非职业的方式陪在小林的身边,成为令他放松的良药。我们心底都有属于自己的目标,但有时候一条路怎么都走不通,不妨再换一条,可能便会柳暗花明。

最后,若是也有一部关于社工的奥斯卡金像奖电影就好了。

(入殓师))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

92%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