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第17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认识并理解经济危机的表现以及特点,了解自由放任政策的内容。②探究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自由放任政策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图片分析、讲述法、比较分析、向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的處假繁荣会导致经济的崩溃,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与此同时,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美国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使社会动荡不已。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从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以及美国在经济危机初期应对政策的失败四个方面来讲述1929~1933年的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场危

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固有矛盾的结果。经济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危机,各国处理方式不同,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在经济危机初期,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政策,不但没有消除危机,反而使危机恶化。本课插图和补充材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本课涉及到经济从繁荣到危机的变化,建议教师在讲课时多利用统计数据加以说明。

本课引言由彩图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彩图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广告,建议教师让英文程度较好的同学翻译广告词。然后结合引言文字中对美国汽车业的描述进一步分析美国20年代的“繁荣”的原因。

第一目虚假“繁荣”的幻灭本目分成三个部分。第一段继续描述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的表现,第二和第三段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第四段表述经济危机的表现。建议教师先利用统计数据展示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然后引领学生分析出现繁荣的原因。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在战争中大发横财,一战后,美国从战前欠外债30亿美元到战后外国欠美国130亿美元,并掌握世界黄金储备的40%,华尔街已成为继伦敦之后的另一个世界金融中心。第二,总体说来,20世纪初期的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建议教师介绍20年代的总统胡佛及其统治理念。第三,国内的技术革新和生产合理化运动都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如技术革新和机器设备更新刺激生产发展;由于很早确立了专利保护制度,美国的发明和创造空前活跃,与此同时,诸如泰勒制和福特生产线等“工业生产合理化”运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发展迅速。此外,分期付款的销售模式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在长达10年的繁荣期间,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财致富成了人们大的梦想,投机活动频繁出现,其中突出的是股票交易活动。然而就在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市崩溃,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20年代美国经济前所未有的繁荣的背后会隐藏着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第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20年代美国经济虽然繁荣,但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历史纵横”的相关材料加以说明。由于75%左右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之中,所以市场相对狭小。第二,分期付款的消费模式展现的是美国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并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真实体现,资本家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使原本存在的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学思之窗”的相关材料加以说明,同时可以引领学生思考教材相关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得出上述结论。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建议教师利用教学参考资料与注释部分相关的材料加以说明。据统计,在1929年,超过150万人在美国29家股票交易所拥有帐户。在1.2亿人口中,接近0.3亿户家庭参与股市交易。当年,一些股票价格是其实际收益的50倍。本来,股票市场的繁荣只能依靠资本收益的提高,而现在股票本身却成了交易的形式,所以依靠投机支持的股票市场很快达到其能发展的极限而走向崩溃。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市场股价突然崩盘,股票价格下降得连场内的自动行情收录机都赶不上,股票市场的崩溃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很快涉及到其他领域,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1929~1933年期间,有5500家银行倒闭,13万多家企业破产,美国对外贸易下降了70%。美国工人总失业率从1929年以前的3.2%上升到24.9%,1934年达到26.7%,失业人口多时达1500万。在职工人工资低,其中,制造业工资减少60%。美国农民同样受到打击,农产品价格下降55%,农场总收入由1929年的120亿美元下降到1932年的53亿美元。许多人只好靠救济为生。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插图以及相关统计数据说明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

第二目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本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段阐述美国经济危机演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段说明经济危机的特点。第三和第四段表述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建议教师讲述本目时多利用一些统计数据说明经济危机的特点。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很快席卷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大约倒退了20年。各国失业人数达到创纪录的水平,1933年德国失业人口高达800万,英国400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失业人口超过3000万。危机期间,人们绝望情绪弥漫。建议教师利用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新政日记摘抄》加以说明。

与以往的经济危机相比,这次经济危机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破坏性更大,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影响比此前的经济危机深远。经济危机首先加深了各国国内的社会危机。其次,经济使各国关系紧张,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建议教师先从整体影响讲起: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再从局部讲起: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这样过渡到第三目会比较顺利。整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战。1930年美国首先宣布提高关税,引起40个国家的报复行动,国际关税战愈演愈烈,1931~1932年,76国提高了关税。1931年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令英镑贬值30%。两年后美国也放弃金本位,使美元贬值50%。经济危机期间,先后有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以争夺国际市场。帝国主义国家在进行国际经济战的同时,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遭到沉重打击,激起当地人民的反抗。席卷世界的危机不但没有消除,世界局势反而开始紧张。国际局势的紧张并未缓解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相反,各国普遍面临着因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据统计,1929~1932年美国全国各地罢工达2700次,参加罢工的人数超过了350万。农村中的抗议浪潮也高涨起来,参加农民运动的约有200万人。美国出现了全国性的社会危机。在法国,左派也因大萧条的压力被迫下台,短期内,总理相继换人。经济危机的到来使同时还要负担一战赔款的德国人民负担加重,德国中下层人民生活急剧恶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希望得到国家强有力保护成为大多数德国人的愿望。由于希特勒承诺解决人们的失业问题,所以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合法的总理,希特勒上台之后,在政治上取缔除法西斯党以外所有政党,加强法西斯独裁统治。在经济上有计划地发展军事工业,使国民经济军事化。备受经济危机打击的日本也走上了与德国类似的道路。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青年军官发动兵变,加强了军部的势力,不久之后,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积极准备扩大其已在进行的侵略。德国和日本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使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和亚洲策源地分别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德国法西斯上台在本单元第18课也有所涉及,建议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酌情讲述。

第三目“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本目概述了面对日益恶化的美国经济形势,胡佛政府在“自由放任”理论指导下所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但措施以失败告终,危机继续。本目比较难理解的是“自由放任”政策,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工业革命后逐渐出现的经济观念,在此基础上利用“历史纵横”的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自由放任”。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不同于德国和日本,经济危机爆发初期,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对政府对经济进行直接干预。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历史纵横”中对“自由放任”的解释加以说明。“自由放任”是古典经济学的政策药方,对美国及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它早出现于18世纪的法国,意为“顺其自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这一理论的鼓吹者和坚定支持者,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在“自由放任”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在经济危机的初期,胡佛主张政府应该通过鼓励和促进企业家和劳工的“自愿合作”间接干预经济,应对危机,例如他在1929年秋将一部分企业家和一些劳工领袖请到白宫,取得双方保证,继续保持生产,不削减工资和不举行罢工,但当时美国的经济危机已经严重到无法依靠企业家或者劳工一时的自律就能克服的程度。美国经济继续恶化,后来胡佛被迫采取了一些小规模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措施。例如,在他4年的任期中,公共建筑的费用是过去整个28年的费用的三倍,在道路和国家公园的投资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这些措施效果不够显著。193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又深化了美国国内的经济危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两幅插图进一步说明。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胡佛成了贫困的同义词,美国人把经济危机产生的一切怪现象都与总统胡佛挂起了钩。后来,人们干脆以“饥饿总统”指代胡佛。大危机的爆发以及胡佛干预措施的失败表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本课内容主要涉及经济危机发生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各国的对策,条理清晰,建议教师采用讲述法,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设置相关问题,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关于虚假“繁荣”的幻灭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复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而导入新课。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不但依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分量越来越重。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似乎走向了全面繁荣。教师利用统计数据及教材相关插图说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繁荣的表现,引领学生分析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归纳学生得出的结论后,转换情境,描述1929年10月的“黑色星期四”,讲述股市崩溃引发了经济危机。建议教师在描述经济危机时多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以及教材的三幅相关插图。在描述经济危机的表现后,引领学生分析繁荣背后隐藏着危机的原因。总结学生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为进入第二目做好铺垫。教师可利用教材相关内容以及其他相关的统计数据,让学生在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总结经济危机的特点。在总结学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由于本次经济危机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所以其影响空前深远。教师在讲述经济危机的影响时,可先从整体上把握经济危机对世界局势的影响,再从局部讲述经济危机对各国产生的影响,在讲述德国应对经济危机对策时,由于许多学生对希特勒感兴趣,建议教师让学生简单介绍希特勒生平,用比较讲述的方法为进入第三目的教学做铺垫。教师可通过讲述法说明胡佛总统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初间接干预经济,应对危机,没有取得成功,然后引领学生总结出“本课要旨”中的第二个结论: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美国人民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在结束之前,建议教师可以设问“美国人民的愿望能实现么?如何实现呢?”为进入本单元第二课埋下伏笔。

2.教学案例案例一对教材几幅带文字插图的讲解。利用学生现有的水平让学生翻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第一幅引言插图《福特汽车公司》广告,画面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在冰天雪地里自如 地在郊外玩耍的情景。画面下方有两句醒目的广告词,“缩短距离,克服天气”,广告牌右 下角的英文表明画面中停在雪地的车是福特封闭式汽车。这个广告一方面表明汽车工业成为 美国支柱产业之一,同时表明资本家在用宣传理想生活的方式促销。汽车业的发展促进了美 国经济的发展,是美国 20 年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之一。

第二幅插图《廉价卖车》的英文广告牌的含义大致是:100 美元即可买走这辆车,一定 要用现金。股市令我一无所有。广告词一方面说明股市崩溃对普通人生活的打击是致命的, 另一方面,表明经历股市崩溃的人们开始不信任股票了。

第三幅插图《美国人领取救济》颇具讽刺意味:在领取救济的长龙的背后,是幅在繁荣 时期随处可见的广告: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开着一辆汽车,每个人脸上是满足的微笑。两段 英文广告词的大致含义是:“世界高生活水准”和“美国方式,独一无二。”这是危机降 临美国,“繁荣”不再,国民经济陷入绝境的写照。

案例二胡佛信奉自由放任 主义哲学,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他仍然依据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观点,否认日益恶化的 危机现实,拒绝采取重大的经济干涉措施,只是根据自愿的原则但仍以维护自由放任原则为 前提。1932 年初,胡佛下令成立了金融复兴公司,签署了联邦土地银行法令和联邦住宅贷款银行法,以挽救银行、铁路、建筑和贷款公司以及富有农场主、房产主免于破产。胡佛政 府的经济干预主要是为了帮助富人,对提高普通大众的购买力、缓解生产过剩危机和事业救 济作用很小。例如,到 1932 年底,政府只贷出了 3000 万美元作为各州职业救济和以工代赈 之用,完全是杯水车薪。由此,胡佛政府失去了民心,在 1932 年的总统竞选中败给了罗斯 福。

四、问题解答【学思之窗】20 世纪 20 年代的分期付款方式对美国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1.解题关键:了解分期付款的概念。2.思路引领:分期付款属于消费信贷范畴,是以信用维持的销售手段,其经济活动的 完成必须依靠银行贷款来进行。3.答案要点:分期付款初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当分期付 款过度发展后,造成了经济“繁荣”的假象,为经济危机埋下重大隐患。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简述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解题关键:理解经济危机的概念。思路引领: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理解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答案提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 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国民贫富差距拉大,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特点:范 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巨大。

影响: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 罢工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分子利用人们对现状的不满,加大了政治影响力。加剧了世 界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 争夺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夺,使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矛盾日益尖锐。

学习延伸《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为什么能够流行起来?它展现出大危机期间怎样的社会图 景?表达了普通工人怎样的心境?解题关键:确定问题本身的时空定位。

思路引领:在确定的 20 世纪的大危机这一背景后,着重理解歌词的内容。答案提示:这首歌曲表达了大危机期间曾经为美国经济繁荣做过贡献的失业人员的悲观 情绪,向人们展现出大危机期间美国高失业率的景象,反映了失业者渴望就业的诉求。

第18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认识罗斯福1933年就职总统。“新政”的内容。②了解分析罗斯福能够以绝对优势当选的原因。③分析新政从整顿银行业开始的原因、新政对美国历史及以后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过程与方法:图片分析、人物评价、讲述法、比较分析、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罗斯福生平的介绍,使学生认识正视并解决困难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罗斯福新政的实质及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课是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第三课是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产生深远影响的例证。本课共三目,分别讲述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目承上启下,说明罗斯福上台的历史背景具有临危受命的特点。第二目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三目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本课引言由彩图和文字两部分构成,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回顾本单元第一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明确罗斯福上台及实行新政的历史背景。彩图描绘的是危机时期许多普通美国人栖身于破旧小屋,既能表明直观展示经济危机对美国人生活的打击,同时对引言中对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的文字说明起了补充作用,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引领学生回顾上课的结论: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人民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引言的第二段文字中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词中关键词是“新政”,这个词是本课的核心词,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新政”的“新”体现在哪里,引领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寻找与从前的不同之处,然后总结其特点。

第一目临危受命本目条理清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罗斯福当选为第32任美国总统及战胜对手胡佛的原因。建议教师在分析原因时加入对罗斯福早年经历的介绍,说明为什么罗斯福的形象更具亲和力。建议教师利用数据证明罗斯福的确是以绝对优势当选。1932年,罗斯福获得了2280万张选票,比胡佛多705万张,选举人票为472张,比胡佛多413张。民主党同时也赢得了在参众两院的多数席位。这次投票既是对胡佛政府的一次抗议,又是对罗斯福进行变革的明确授权。第二部分介绍了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准备应对危机的政策,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资料回放”的相关材料说明罗斯福任职期间与胡佛任职期间处理危机的不同政策。

第二目实施“新政”本目大体上是总分结构,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总体说明罗斯福新政涉及到的领域。建议教师从“一系列”入手,说明罗斯福新政各项措施的由来。罗斯福在提出“新政”时,心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蓝图。他只是认识到必须改变胡佛“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运用政府的力量对经济进行干预。至于干预的范围有多大、干预到什么程度,他并非成竹在胸,而是在实行中逐步摸索。根据新政在不同时期的重点,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第二阶段是1935年以后,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救济措施贯穿始终,所以新政的主要内容还可以用“3R”来概括,即复兴、救济和改革(recovery、relief、reform)。第二部分是新政在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建议教师在讲述新政措施时,为让学生此后总结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多讲述新政各方面措施相关的立法。新政是以整顿银行业开始的,因为危机是从金融危机开始的。

1933年3月6日,罗斯福就职的第三天,宣布全国银行休假一天。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个别审理,让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开业,对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改组。从这一天开始到6月16日,国会应罗斯福的要求制订了一系列应急立法,其中十五个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案就占1/3。例如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授权联邦储备委员会对其成员银行拥有更大的节制权,建立由联邦政府承担责任的联邦储备体系,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5000元以下的存款,由政府保证其安全。国会还通过《证券交易法》,使政府对证券发行和交易实行管理。在督促国会立法的同时,3月10日,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宣布放弃金本位制,10月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3月12日是星期日,罗斯福第一次发表炉边谈话,直接与美国人民沟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当时能够收听到他讲话的人口大约有6000万,罗斯福向国民保证把积蓄存进银行是安全的。他说“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时,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宝贵,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其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我们要团结起来战胜恐惧。”次日在12个设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城市里人们开始排起了长龙到银行存钱,4月,银行存款额超过了提取额,这表明金融危机暂时停止。在工业方面,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罗斯福称之为“美国国会制定的重要、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该法的宗旨是订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部门的企业活动,在各贸易集团之间进行合作。为此,成立了“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规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等方面的规章,到1935年初,这种“公平竞争”的法规多达750个。其中,有的法规规定禁止雇用童工,产业工人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此外,《全国工业复兴法》的第七条第一款规定由国家调节雇主与工人的关系,工人有权组织起来集体谈判雇佣合同,禁止以参加公司工会作为雇佣条件。这些举措无疑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到1935年初,有200万失业者重新就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农业方面,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颁布《农业调整法》并据此成立农业调整署。农业调整署的职责是调整全国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克服生产相对过剩,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历史纵横”中的相关材料加以说明农业调整署的具体做法及作用。农民的现金收入从1932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35年的近70亿美元。讲述农业方面具体的新政措施后,建议教师展示1935年仍有近1000万人失业的数据,条件好的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政的根本出发点不打算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前提,只是在这一阶段把重点放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所以采取的多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正因为如此,它对美国经济复兴的作用有限。新政中贯穿始终的措施之一是救济工作。在颁布《农业调整法》的同一天,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据此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联邦紧急救济署初是向老人、残疾人、儿童和失业者发放紧急救济金,到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从1934年开始,开始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这源于1933年罗斯福上台之初指定了“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的计划。它吸收18~25岁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造林、筑路等工作。每月工资30美元。1935年国会拨款45亿美元,加强诸如立体交叉公路、体育馆、美术馆、医院等公共工程的建设。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宏大、成功的救济。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田纳西河的开发,工程开始后,田纳西地区农村用电家庭由10%增加到90%。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三幅相关的插图说明“以工代赈”并引导学生评价“以工代赈”。“以工代赈”的措施,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受到人民的普遍欢迎。新政有些措施尽管受到欢迎,但其实施并非一帆风顺。1935年5月和1936年1月,高法院先后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和《农业调整法》违宪,这激起了工会组织的激烈抗议。罗斯福坚持认为,没有有组织的工人群众的支持,社会无法稳定。在他的支持下,国会于1935年6月27日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用以代替被废除的工业复兴法第七条第一款。接着,国会又于8月14日通过《社会保障法》,开创了美国的福利制度。建议教师在这里一定要讲清楚,否则学生将工业方面劳资关系的调整和《全国劳工关系法》混淆。建议教师利用教材中“学思之窗”的相关补充材料进一步说明相关问题。《社会保障法》包括三个部分:养老金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对残疾人的救济制度。该法规定,年满65岁的退休劳动者,根据其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10—85美元的养老金;失业保险费为工人工资的2%,一半由联邦政府拨付,另一半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平均分摊。在此后的两年中,各州都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惠及人数达2800万。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1935年国会通过了《财产税法》,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累进税。对5万美元纯收入和4万美元遗产征收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75%;公司税过去一律是13.75%,根据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15%。在讲述完新政在四个方面的措施后,建议教师引领学生比较分析罗斯福新政与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色。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且其应对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这种由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背道而驰。这是他与前任总统胡佛在应对经济危机时大的区别。

第三目摆脱危机困境本目层层递进,概述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第一段主要从经济方面,第二段主要从政治方面,第三段主要从制度方面概述了新政的作用和影响,后一段概述新政对美国及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出台,其措施几乎涉及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直接作用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1935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1933年的742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2049亿美元,失业人数从1700万下降至800万。同时,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分配不平衡的状况。新政既保证企业家的利益,也保证贫困失业者的低生活水平,有利于危机时代的阶级矛盾,维护美国社会的稳定,恢复美国人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有效遏制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美国避免像德、日那样在危机的影响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的一系列关于救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低工资的立法,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以后的历届政府的发展,成为今天美国的福利制度。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新政以后的历届政府,虽然仍有关于政府管制还是自由放任之争论,但分歧已不是政府是否应当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而是干预程度多少的问题。

建议教师比较分析罗斯福的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不同,进一步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新政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开始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顺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新模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建议教师向学生解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

三、教学设计

建议教师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经济危机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胡佛反危机措施失败,使危机继续蔓延,利用教材引言中的彩图及文字进一步说明危机的相关情况。引领学生得出上一课的结论:大危机的爆发及蔓延,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美国普通人民在危机的打击下,绝望情绪普遍存在。

教师可将本次经济危机的英文词汇(TheGreatDepression)展示给学生加以说明。大多数的美国人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克服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迎来了1932年的总统大选。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词中关键词是“新政”,初罗斯福所说的“新政”(NewDeal),其实没有具体计划,只是表明如自己上台一定会采取与胡佛反危机措施不同的新的应对措施。恰恰是这个“新”字打动了大多数的美国人,使得罗斯福在当年以绝对多数当选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当然罗斯福能够以绝对优势当选还有其他原因。

教师可以设问:还有哪些因素会使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呢?简介罗斯福在当选总统之前的经历,渲染他的坚强性格。教师可以继续设问:这个意志力坚强的总统真会带来新的应对措施么?这些应对措施与前任胡佛相比有何不同呢?

进入第二目。教师可用讲述法讲新政在前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失业,生活无着,政府却引导农民大规模毁灭农产品?能说明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新政的根本出发点不打算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本前提,只是在这一阶段把重点放在消除生产相对过剩上,所以采取的多是应付危机的权宜之计,正因为如此,它对美国经济复兴的作用有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继续讲新政第四个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措施与胡佛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得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应对经济危机,且其应对措施基本上以立法形式出现。这种由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与美国传统的“自由放任”思想背道而驰。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题:上述罗斯福原本用做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给美国带来哪些影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当给予相关的数据进一步补充说明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罗斯福新政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以及思想方面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引导学生思考: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干预国家经济活动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时期的计划经济是否相同?说出理由。教师在总结学生的基础上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新政实际上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总的说来,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这种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实际上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开始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以“总资本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广泛的干预和调节,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缓和不同阶层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保持稳定。教师在阐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后,可以进一步说明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面对危机,自我调整成功的案例,它使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形成,这种制度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进入下一课做铺垫。

教学案例:富兰克林·罗斯福,美国总统、民主党人39岁时,在休假期间的一次游泳后,患脊髓灰白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他以惊人的毅力进行锻炼和温泉治疗,恢复走路能力,但终生借助拐杖。1928年,当选为纽约市市长并连任两届。在1932年4月的一次全国联播节目中,人们听到他热情、洪亮、充满信心的声音,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订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1932年,他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保证“我为我们和我自己在这里表示决心,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这就是“新政”一词的由来。1933年3月4日,他发表“真正让我们恐惧的是‘恐惧’本身──那种无缘无故、毫无道理和毫无根据的恐慌”的就职演说。那时,他50岁,宽肩膀、大个子、两腿瘫痪,华发稀疏,嘴边拖着两条长长的皱纹,有着惊人的自信心和记忆力,热心改革,上任第二天,他组织“智囊团”,积极开始推行“新政”。

【学思之窗】“这些立法对解决社会问题有什么积极作用?”解题关键:了解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出现的社会问题。思路引领:从立法内容入手,分析立法作用。答案提示:救济金和养老金的发放,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购买力。财产税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社会的稳定。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重要影响。解题关键:了解新政的内容及新政的实质。思路引领:从内容入手,结合内容分析影响。答案提示:主要内容包括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工业和农业,开始推行社会福利等。美国经济有所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和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第19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认识50一70年代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70年代的滞胀,混合经济: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和“新经济”。②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种调整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③探究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趋势。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表现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福利国家”这两个子目所讲述的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之所

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它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即表现为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这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其出现的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本课的引言部分是导入新课的重要内容,建议教师能用二战结束时和结束十年后德、日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战后这些国家为什么能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发展?从而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讲述本子目时,建议教师能从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材叙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议教师采用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材料(文字或数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在战后普遍出现,是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20世纪70年代以后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在讲述本目内容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其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其二,教材中提到的“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第二目建立“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又一表现,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形式之一。本目的主要内容有: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其实质是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决定了福利国家的实质。

2.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制度的完备及作用: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已涉及生、老、病、死、伤、残、孤、寡、失业和教育等各个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开支(包括公共教育开支),有的已占本国政府总开支的1/2至2/3,约占本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福利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3.福利制度的弊端及其规模的缩小: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病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在教材中只是提到了开支过大一点,建议教师在讲述时稍做补充,使学生能自然理解后面福利国家规模的缩小的史实。福利国家的弊病一方面集中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破坏家庭责任,自杀率高,性行为泛滥,简单的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这些穷人继续懒惰,甚至酗酒、婚前性行为、离婚、单亲、犯罪等。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开始放慢,甚至出现了“滞胀危机”,这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由此引发了福利国家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财政支出过大,赤字增加,债台高筑;其次,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企业竞争力,影响经济增长。再次,福利国家给纳税人带来了沉重负担,引起了中产阶层的普遍不满,造成科技人才外流;同时,高福利、高补贴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劳动者滋长依赖情绪,少干,不干。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福利制度原应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变成了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愈益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英、美等国家的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建议教师在本目后要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向学生说明,福利国家也仍然是资本主义自身的调节。对于整个工人阶级来说,社会福利并不是什么无偿收入或“额外”收入。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同工资的增长一样,被限制在必须保证而不能损害资本积累的范围之内,并依据其需要而变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而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目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本目所述的两个内容,仍属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近年来所出现的新现象,其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1.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教材从第三产业兴起的社会条件和第三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第三产业对社会的影响来进行论述的。教材中所讲述的第三产业兴起的条件,都是战后资本主义自身调节所带来的社会进步。从中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和经济运行、管理体制进行了调节和改善,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能够容纳现实生产力,而且使生产力还在持续发展。战后,在经济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使社会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下降,而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人数急剧上升,这正也是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范畴还将扩大。第三产业的繁荣和第一、第二产业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第一、二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部门,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也在提高,在居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的满足以后,又转向各种服务性的需求,使很多服务型劳动从原来的物质生产部门中独立出来,并实现了产业化,导致很多新兴服务业的产生,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第三产业又以其新技术改造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增强了竞争力。在分析第三产业繁荣的影响时,建议教师讲清第三产业的繁荣在调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作用。第三产业在危机期间的波动比较小,因为服务行业提供的是劳务,“产”和“销”大体上是同步进行的,它不会像物质生产部门那样造成产品积压,因而有助于减轻因产品滞销造成的连锁反应。此外,第三产业的繁荣也使产业部门增多,行业多样化,这就使各部门的扩张与收缩差异增大,从而减少了集中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2.“新经济”的出现。“新经济”早起源于美国,因此教材着重了美国的情况,首先强调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的及时应用,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应用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这种经济现象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一词就来源于此。新经济出现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新经济”的“新”是不同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美国的“新经济”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社会财富直接地与人类宝贵的知识挂钩,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新经济”包括了三个要素: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建议教师在总结本目内容时,强调:二次大战后,世界各国的第三产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将继续提高;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它不可能只属于美国,在亚洲和欧洲已经看到了“新经济”的模式。

三、教学设计

本课所涉及到的经济学术语较多,可以在上一课结束时要求学生对本课进行预习,或由教师给出一些提示,结合本课的历史纵横,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材料,如:凯恩斯和凯恩斯主义、北欧福利国家的情况、第三产业的概念,有助于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方便课堂讨论。对于本课的导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初期和战后十年左右的图片,或能反映经济状况的相关数字,进行对比。并结合引言请学生谈谈对西方战后十年发展的感受,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也可以从对本课标题的解说引入。在讲述第一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进入新内容的学习。教师可适当对凯恩斯经济学、“滞胀”等词进行一些解释,结合西方战后发展的实例,加深学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认识。关于建立“福利国家”的学习,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供福利国家的具体实例,由教师介绍福利国家的来源,引导学生从福利国家政策的目的、实质、内容、作用、利弊等方面进行讨论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讨论本目的学思之窗。后一目关于“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分析。正确理解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含义;以发展的角度讲述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的关系、“新经济”的背景、基础和主导三方面的关系。

案例一在讲述“福利国家”时,围绕着“福利国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是什么?“福利国家”作为资本主义自身调节的一种方式,它的产生与社会主义运动有无关系?产生弊病的根源是什么等问题组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短贫富差距,杜绝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缓和了社会矛盾。社会主义运动的存在和发展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资调节的借鉴。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一方面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外部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及其基本矛盾的存在是“福利国家”弊病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任何调节手段都可以解决的。要彻底解放社会生产力,就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案例二在讲述“第三产业的兴起”时,给出以下两则材料:材料(一)1987年英、法、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表。材料(二)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15%上升到72%。引导学生分析,并认识第三产业在战后蓬勃兴起,并扩大到服务业以外的与信息工业相关的部门,就业人数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产业结构。

【学思之窗】思考你怎样理解“梯子”和安全网的说法?解题关键:“梯子”与“安全网”的关系思路引领:“福利国家”的作用答案提示:“梯子”是指国家社会给人们提供发展的渠道和机会,“安全网”就是指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制度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安全的保证。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列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解题关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思路引领: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阶层关系的变化答案提示: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特别在北欧地区,福利制度至为完善。第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第四,美国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高科技的发展和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学习延伸根据你的观察,谈谈我国近年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你认为哪些行业 成就比较突出?哪些行业还相对落后?解题关键:了解第三产业的概念思路引领:从第三产业包括的领域出发,比较分析答案提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在中国的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不断便利人们的 生活。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别比较大,建议教师根据当地的情况分析具体哪些行业突出或者 落后。

资本主义经济)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