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进食障碍分类-最全科普(全文依靠文献/通过上海精卫官方医师复核)

进食障碍分类-最全科普(全文依靠文献/通过上海精卫官方医师复核)

暴食症

进食障碍分类-最全科普(全文依靠文献/通过上海精卫官方医师复核)

本文以《精神与行为诊断障碍标准(ICD-11)》英文原版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文版为基础,辅以国内外学界其他研究成果,对进食障碍症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简单分类总结,供大家参考。

本文仅为基础的专业知识科普,目的是丰富大家对进食障碍症的了解、鼓励潜在患者就诊。不同类型的疾病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法,错误的治疗方法反而会导致病情加重,因此ED Healer反复强调:若个人情况与文中提及的诊断标准有重合,请!千万!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专业精神科医生会根据病史、病程及症状进行专业诊断,进而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切忌直接根据文本内容对号入座、进行不科学的自诊

进食障碍分类-最全科普(全文依靠文献/通过上海精卫官方医师复核)_WWW.XUNWANGBA.COM

注: 区分诊断

进食障碍的诊断具有排他性(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只会被诊断为一种类型的进食障碍)和优先性(根据行为优先诊断为最符合个人具体情况的进食障碍)。但从长远看来,同一个人的症状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如一开始被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可能会在恢复体重和补偿性行为增加之后,被诊断变为神经性贪食症。最终诊断结果还需由医生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

节食、低体重/短时间内快速减重、持续阻止体重恢复、过分关注体重和身形

神经性厌食症最显著的表征之一为:因限制能量摄取而导致显著的低体重

作为参考,常用来衡量成年人低重的临界点是BMI18.5 kg/m2,儿童和青少年的低重临界点为低于该年龄BMI的第5个百分位(举个例子,现在随机抽取100名同龄儿童,将样本按体重由低到高排序并分别编码为1~100,那被编号为1~5的儿童则会被判断为处于低重状态)。

注:如符合其他诊断条件但并不满足低重的描述,短时间内快速减重(如6个月内体重减少原先体重的20%以上)也可以替代低重的诊断标准。儿童和青少年的症状体现可能是没有达到该发展阶段应有的体重增长而非减重。

即使处于显著的低重状态,患者在心理上仍强烈害怕体重的增加,并有持续的影响体重恢复的行为,其中包括:

减少能量摄入,如节食、禁食、断食、嚼吐(指咀嚼食物后吐出,不吞咽食物);

补偿性行为,如催吐、滥用泻药、减肥药或利尿剂;

增加能量消耗,如过度锻炼。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通常将低体重和“苗条的身形”设为自我评价的重要来源,并持续缺乏对目前低体重的严重性认知,以下是一些过分关注体重和身形的表现:

反复上秤称重,在镜子前打量自己的身形,时刻在意、并控制摄入食物的卡路里,不断搜索与减重相关的资讯等;

除此之外,还体现在有严重的逃避行为上,如拒绝在家中摆放镜子,不愿意知道别人的体重,或者不买特定型号的衣服等。

相关研究显示,厌食症高发年龄段为14-20岁,90%-95%的厌食症患者为女性。在大多数情况下,厌食症都以节食为开端,节食行为随生活压力的经历(如父母离婚、进入新环境、或遭遇个人的失败等)升级演变成厌食症,5%到15%的患者会因为低体重和节食带来的并发症而死亡,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

失控的进食状态、强烈的情绪体验、反复的补偿性行为、自我评价过度受体重和身形影响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会出现反复(每周至少一次或更多,至少持续一个月)暴食的现象。

暴食指在一段时间内个体无法控制地进食,具体表现有:与平时的进食习惯有显著的不同、难以停止进食、无法控制进食品种或数量等。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出现以下特征:因羞愧而独自进食,用快于平常的速度进食、在不饿的情况下摄入大量食物,吃平时不爱吃或者很少吃的食物。

患者在暴食时常伴随强烈的情绪体验,如:对所谓“禁止吃的食物”有强烈的渴望、进食时感到烦躁及不真实感,暴食往往会伴随极度的自责、羞愧、内疚感,以及对长胖的恐惧感。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体重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但会通过反复的、不恰当的补偿性行为来阻止体重增长。

最常见的补偿性行为是催吐,通常发生在暴食后的一小时内。但事实上,至少有一半的卡路里摄入是无法通过催吐抵消的。除此之外,催吐还可能使饱饿感失调,从而进一步加重暴食。

其他补偿性行为包括通过节食、禁食、使用利尿剂、服用泻药等。

神经性贪食症患者非常在意体重和身形,这进一步导致患者的自我评价过度受体重和身形影响。

有研究表明,90-95%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是女性,疾病高发年龄段为15~25岁。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失控的进食状态、强烈的情绪体验、无补偿性行为

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所呈现的症状相似,暴食症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暴食行为,并伴随痛苦、内疚、羞愧、自责等负面情绪。

但与神经性贪食症不同的是,暴食症患者不会规律性地做出补偿性行为(如催吐)。

神经性贪食症以及暴食症都会给个体带来明显的痛苦,对患者个人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Disorder - ARFID)

摄食障碍主要体现在患者无法摄入足量或特定种类的食物以满足其能量和营养需求,从而造成明显的体重下降。临床表现有营养缺乏,喂养需依赖营养补充剂等。

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大多始发于婴幼儿期。儿童挑食较为普遍,但只有当这种挑食严重地影响了生长发育及身体健康时,才或发展成为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

与以上进食障碍症不同的是,引起回避性/限制性摄食障碍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对体重及身形的过度关注,而是对进食缺乏兴趣,对食物的一些特征(如气味、口感等)敏感,以及痛苦的、甚至已造成心理创伤的进食经历(例如进食时被食物呛到,或进食后有呕吐等不良反应)。

尚未被纳入ICD/DSM诊断标准的进食障碍

强迫运动/过度运动症

(Compulsive Exercising/ Anorexia Athletica)

行为表现为以消耗热量、减轻体重为目的,强迫自己进行各种体力活动,如刻板、过度的体育锻炼,做家务、甚至保持站立或行走的运动状态而拒绝坐卧等。

在心理感受层面上,由于运动强度多与体力不相称,个体常感到似在自我折磨与惩罚。当运动被中断或阻止时,个体会感到非常焦虑,甚至恼火、发脾气。

健康食品症(Orthorexia)

表现为过度关注健康及食物的营养成分,过分夸大“天然、健康食品”的作用,并花大量的时间在计划和准备食物上。

只允许自己吃“健康食品”、拒绝甚至恐惧吃所谓的“不健康食品”,无法顺从自己的心意享受各种各样的食物,这给个体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Claudino, A. M., Pike, K. M.,Hay, P., Keeley, J. W., Evans, S. C., Rebello, T. J., ...Herscovici, C.R. (2019). The classification of 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 in the ICD-11:results of a field study comparing proposed ICD-11 guidelines with existingICD-10 guidelines. BMC medicine, 17(1), 93.

Eddy, K. T., Dorer, D. J.,Franko, D. L., Tahilani, K., Thompson-Brenner, H.,Herzog, D. B. (2008).Diagnostic crossover in anorexia nervosa and bulimia nervosa: implications forDSM-V.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2), 245-250.

Gaudiani, J. L. (2019). Sick Enough: A Guide to the Medical Complications of Eating Disorders. New York, NY: Routledge.

Hudson, J. I., Hiripi, E., PopeJr, H. G.,Kessler, R. C. (2007).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eatingdisorders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Biologicalpsychiatry, 61(3), 348-358.

Liao, Y., Knoesen, N. P.,Castle, D. J., Tang, J., Deng, Y., Bookun, R., ...Liu, T. (2010).Symptoms of disordered eating, body shape, and mood concerns in male and female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1(5), 516-523.

Sungot-Borgen, J. Torstveit, M.K. (2004). Preval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in Elite Athletes isHigher Tha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14(1), 25-32.

Tong, J., Miao, S., Wang, J.,Yang, F., Lai, H., Zhang, C., ...Hsu, L. G. (2014). A two-stageepidemiologic study on prevalence of eating disorders in female universitystudents in Wuhan, China.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49(3), 499-505.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8).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statistics (11th Revision). Retrieved from

进食障碍分类-最全科普(全文依靠文献/通过上海精卫官方医师复核))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