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西方那些年 佛教为什么又称为 沙门

西方那些年 佛教为什么又称为 沙门

沙门

西方那些年 佛教为什么又称为 沙门

那么,这些政策的实施会一帆风顺吗?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即便是素以温顺著称的印度人也不例外,只是反抗的形式有所不同罢了。

首当其冲受到挑战的是婆罗门教。

大约是在公元前6—5世纪,也就是婆罗门教产生一个多世纪以后,在南亚次大陆下层民众中掀起了一场抵制婆罗门教的新宗教运动,理论界也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反婆罗门教的思潮纷纷兴起。

这些与婆罗门教对立的新思想家及其派别称为沙门。

在中国广为人知的佛教就是基中之一。

他们围绕着世界和人生的种种问题,提出了各种理论和实践方式。

虽然他们的主张各有标榜、五花八门,但在否定吠陀权威和反对婆罗门的精神统治方面是一致的:他们不崇拜吠陀中的神灵,不接受婆罗门的管理,建立自己的庙宇,对婆罗门教的权威和主导地位形成了严重冲击。

在世界观方面,沙门僧众集中反对梵天创世说,提出了自然因说(世界是由自然的物质原因构成的)、偶然因说(世界是由偶然原因构成的)、结合因说(由物质和精神的原因结合而成)、宿作因说、生类因说(世界的各种事物及人分成不同的种姓是先天命定的)等多种学说。

这些学说对世界的认识大都是从自然或现实出发,相信自然界的原因或规律比神的创造更为重要,认为来源于实践的人的知觉、经验比吠陀天启更有效。

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反对婆罗门祭司的精神统治和种姓制度,反对杀生献祭和繁琐的祭祀仪式,但也有很大的局限。

他们中除顺世论外,一般都相信业报轮回,有的实行极端的苦行主义或享乐主义,有的陷入了诡辩、不可知论或宿命论,甚至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社会伦理准则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定一切,抹杀是非界限。

据佛教文献说,在这场沙门思潮和新宗教运动中,共涌现出了“六十二见”,“九十六外道”等众多的流派。

他们讨论的主题通常围绕“世界与自我有常还是无常”、“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一切有因还是无因”、“死后有灵还是断灭”、“解脱之道如何”等一系列问题展开。

目前,对当时大部分流派及其思想的详细情况已经不得而知,除佛教外,人们了解比较多、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耆那教(宿作因论)、生活派、顺世派、宿命论派、不可知论派和七要素说派等六个流派,在佛经里被称为“六师外道”。

在这六个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耆那教。

“耆那”一词的原意是“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

根据耆那教的传说,此教渊源很深,到他的创教祖师大雄(原名筏陀摩那,不是日本动画片《多啦A梦》中的那个傻蛋)之前已经传了23代。

西方那些年 佛教为什么又称为 沙门_WWW.XUNWANGBA.COM

当然这只是传说,可信可不信。

大雄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次子,我国春秋时期的(西)周定王姬瑜9年(公元前599年)出生在今天印度的比哈尔邦,和佛祖释迦牟尼属于同时代的人,比孔子年长48岁。

大雄早年曾经结婚,并生有一女。30岁时开始出家修行,经过12年的苦修冥想,他终于“得道”,成为“耆那”。

“得道”后的大雄游历传教,信徒逐渐增多,并且得到了一些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心怀反感的刹帝利君主的支持。

大雄去世时72岁,被教徒尊为该教第24代祖——也是最后一位祖师。据说,此时耆那教已有52万教徒。

大雄为耆那教确立了一整套教义。

耆那教认为,世界不象婆罗门教说的那样,是由神创造的;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只有外在形式的变化,组成世界的万事万物也都如此。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物质和精神两种因子。具体地说,上起天神,中含人类,下至各种动植物以至无生物,都有灵魂和身体两个部分。

灵魂和什么样的身体结合,那是由自我的行为决定的。行善者可以转生为天神、善人,作恶者可以转生为动植物以至无生物。

在耆那教看来,婆罗门教杀生献祭的做法,不仅无助于人在来世的幸福,而且杀生本身就是造下了“恶业”。

不过,耆那教并不把行善以求善报当作最高理想。在他们看来,即使因行善转生为天神,也没有最终摆脱轮回的痛苦。

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使灵魂脱离躯体,超越轮回,处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极乐状态。

耆那教认为,要使灵魂超越轮回,必须奉持“三宝”:正信、正知和正行。

正信,就是要完全彻底地信仰大雄和他所传的教义。

正知,就是正确地学习和理解耆那教的教义。

正行,就是要求信徒实行“五项誓戒”:一不伤害生物,二不说谎话,三不偷盗,四不奸淫,五不贪私财。

耆那教教徒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二种。

与在家的信徒相比,耆那教对出家的修行者在“正行”方面的要求尤为严格。例如,不伤害生物,禁止杀害任何一种甚至最微小的生物;禁止一切可以引起争执的思念、言语和行为,甚至禁止一切可以伤害生命的无意识行为。

平时,他们脸上必须戴上薄纱,以免小虫飞入口中致死;走路必须一边扫地一边前进,以免踏死虫蚁。

我们以前经常听说佛教徒讲究“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现在看来,这一戒条的真正出处是耆那教教义。

因此,一些耆那教徒禁止从事农业,因为耕地时难免会伤害到地下的虫蚁,屠宰业更在禁止之列。

这也导致耆那教徒大多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而且由于他们更讲究诚信,从中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商家和著名财团。比如,今天印度比较著名的瓦尔昌德、达尔米亚和贾恩三个财团家族都是耆那教徒。

西方那些年 佛教为什么又称为 沙门)宝,都看到这里了你确定不收藏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