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高考古诗文

高考古诗文

古诗文

高考古诗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人说海北①事有感

聂夷中②

故乡归路隔高雷③,见说④年来事可哀。

村落日中眠虎豹,田园雨后长蒿莱。

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⑤。

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

【注】①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②聂夷中,唐末诗人,河东人,生卒年不详。作者一作明代丘濬。

③高雷,高山;雷,山名,在河东蒲坂县南。④见说,听说。⑤劫灰,本指劫后的余灰,后谓战乱或大火毁坏后的残迹或灰烬。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言身在异乡,对故乡之事只是听闻;“哀”字点明题中之“感”,哀情笼罩全篇。

B.颔联给出一组特写镜头,意象绵密,动静结合,写尽灾乱后田园荒芜、萧条凄凉的悲惨景象。

C.颈联前句承上联感叹海北灾乱由来已久,“春色”既指美好的春光,也喻指百姓的安定生活。

D.本诗与其代表作《咏田家》(其一)写法完全一致,将叙事、写景、议论、直抒胸臆为一体。

15.本诗题为“闻人说海北事有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感”的层次与内容。(6分)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手法、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应密切联系诗歌文本、标题、作者、注释,充分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在准确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特色的基础上,细读每一个选项,关注每一个细节,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14)D.理解有误。本诗以叙事、写景为主,兼有议论成分,但并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咏田家》则不同,前四句叙述中兼有评说,后四句则直接抒情,这种写法在聂夷中的诗歌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

(15)本题其实就是要分析引发诗人有所感的人事物。由“故乡归路隔高雷,见说年来事可哀”可知,作者感叹的是自己与故土分割,不仅距离远,时间还特别长;“海隅久已无春色,地底真成有劫灰”则是引起诗人感叹的第二层,诗人感叹自己的家乡在战乱后民不聊生,极其哀伤;“荆棘满山行不得,不知当日是谁栽”一句,诗人开始思考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引发了他内心无尽的惆怅。

答案:

(14)D。

(15)①首联为第一层,表达自己与故乡山水阻隔,总写家乡事“可哀”,引人共鸣,此一感也;②中间四句为第二层,叙写听人描述故乡历经劫难后,民不聊生之惨状的哀伤,骇人听闻,此二感也;③最后二句为第三层,直抒胸臆,对导致故乡“事可哀”严重后果的无比愤懑,对造成“荆棘满山”“行不得”的原因提出疑问,启人深思,此三感也。

南阳一中第九次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赠卖松人于武陵①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②尘。

[注]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六街,指长安城内 的六条主要街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卖松人把松树送到长安卖与那些住在翠楼中的富贵人家,这样的行为不合时宜。

B.颔联“寒涧”写出了松树长于深山大谷中,生长环境恶劣,为下联“瘦叶几经雪”作铺垫。

C.桃李虽然沾染了长安城的尘土,但难掩妖艳妩媚,仍是长安城富贵人家的喜爱之物。

D.本诗写法上多用对比。比如“寒涧”“翠楼”的环境对比,“松”与“桃李”的际遇对比。

15.本诗语言婉中带讽,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6 分)

14.C沾染“六街尘”的是松树,注意“徒”意为“白白地”。卖松人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15.(1)本诗“婉”体现在巧用比喻手法。(2分)用“松树”喻有德有才之人,用“翠楼人”喻朝廷掌权之人,用“桃李”喻趋时媚俗无德之人。言在此而意在彼,用语委婉。(2分)

(2)本诗的“讽”体现在诗人对权贵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社会现实的讽刺。(2分)

南阳一中二月份网上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公无渡河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

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黄河西来,咆哮奔腾,而“触龙门”,又有“鲤鱼跳龙门”之意,意在表明 作者心中的宏图壮志。

B.从远古河害到滔天洪水的平治,诗人发挥无穷的想象,写了“大禹治水”的典故,洪水得治,却留下“茫然风沙”。

C.诗歌的下一节,诗人痛诉狂叟溺死波浪,流浮东海,终于作了巨若“雪山”的鲸齿冤魂,此处用了夸张手法。

D诗歌最后,诗人一变双行之体,只写了孤单的一句“箜篌所悲竟不还”,便掷笔而叹,其悲不忍卒“写”。

15.李诗比课文中出现过的《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更具悲剧色彩,请简要分析体现在哪里。(6 分)

14.A(“触龙门”只是在表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

15.两首诗均写了狂夫“渡河而死”的悲剧,李白诗的悲剧意味更体现在用大量笔墨渲染黄河汹涌气势,及大禹治水后剩下“茫然风沙”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分)除了妻子的劝阻,李诗还写了旁人的冷漠,侧面烘托出狂夫的悲剧。(2 分)李诗还想象狂夫死后的景象,挂在白鲸的巨齿间,箜篌悲声不绝,将悲剧推向高潮。(2 分)

南阳一中2月23日检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

陈师道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 “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 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15. 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6分)

14.AA项,“首联语调高昂”“尾联归于平静”错误,应是“首联语调平静”“尾联归于深沉感慨”。

15. 尾联顾影自怜,以老病之躯为功名所欺,未能顾及妻室儿女。面对家书,回信时洒下了伤心之泪。(2分)情感与主题: 既表达对远居异地妻儿的关怀问候,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2分)又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对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提升了全诗的思想。(2分)

驻马店市高三语文(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

黄庭坚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赏析:首联即正面写离别的哀痛,掀起感情的波澜。在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暂寓逆旅。但无情的现实却是离别在即,归途迢递,兄弟将天各一方。野猿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于是点点清泪洒落在离别时的酒杯中。

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作者被贬当日与兄长黄元明同过巫峡时,回忆起楚王梦见神女的故事。同时也隐寓诗人往日的抱负,好似登天之梦,已经破灭。邪佞当道,仕途阻力重重。“夜雨”句则是用韦应物与苏轼的诗意,感叹什么时候兄弟能长聚相伴,对榻话旧。韦应物《示全真元长》诗:“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后经白居易沿用,“风雪”又化为“风雨”,其《雨中招张司业宿》诗说:“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苏轼兄弟极喜此句,他们早年同读韦应物此诗,“侧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苏辙《逍遥堂会宿诗序》),所以他们的诗中常常咏及“对床夜语”,用以指摆脱了官场的束缚后,兄弟之间亲切温馨、自由自在的生活,如苏轼“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黄庭坚在这里与长兄以退隐相约,表达了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而失望后,想在隐逸与天伦之乐中寻找慰藉的思想。

颈联既是写景,又是比兴,进一步申足兄弟之情。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礼记·王制》:“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就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从睹物兴怀而言,则又是象中有兴。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正为黄庭坚所借鉴。这一联用典贴切,形象生动。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

尾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结句从对方落笔,反写兄弟思念自己:“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写“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都是同一手法。结句作临别时的珍重叮咛之语:从今后可要多多来信,以慰我这天涯断肠人。诗人的满腔深情都倾注在这声声嘱咐中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首联开篇正面写离别的哀痛,离家万里的边远之地,兄弟相对,情深谊长,忘记了是谪居异乡,自然界动物的哀啼悲鸣陡然使他从幻想中清醒过来,掀起感情的波澜。

B.颔联诗人借典故抒发了自己抱负落空的苦闷,但求将来能兄弟相伴,晤言一室之内,畅享天伦之乐。

C.尾联写自己归家遥遥无期,所以船走了很远还依依不舍频频回首,从今往后就只能借助经常写信来聊以自慰了。

D. 整首诗感情深笃,表达了诗人在政治遭受挫折之后,兄弟二人分手时离别哀伤之情,善用典故丰富了诗句内涵,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15.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答出鹡鸰鸟或鸿雁其一即可)。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④为尾联的抒情做了铺垫。正因为颈联借“急雪”与“惊风”“脊令”“ 鸿雁”这些意象反衬兄弟离散的哀伤,才有了尾联对兄长的深深思念之情的抒发。

鹤壁市高中第二次模拟考试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后寄题汉嘉①月榭②

范成大

隐吏诗情卜筑幽,同年③惜别劝淹留。

试倾万景湖亭酒,来看半轮江月秋。

川路虽长犹共此,夜船空载且归休。

碧岩胜处频回首,好事谁能更小楼。

【注】①汉嘉:古郡名,东汉时设立,在今四川境内。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本诗是诗人离

蜀时所作。 ②月榭:是陆游在摄理嘉州政事时所建。 ③同年:这里指诗人好友王子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出了诗人同年好友对自己的挽留,一个“幽”字,表达了诗人对陆游所营造的月榭及

环境的赞赏。

B.颔联对账工巧,表明诗人与朋友准备开怀畅饮,一起共赏江月秋景的雅兴,也体现出朋友留

客的盛情。

C.颈联“虽长”与“犹共此”自成对比,写出诗人不计归途遥远,仍要与朋友在一起饮酒赏景的尽兴与开心。

D.颈联后半句中的“空”字,表达出诗人在酒酣夜阑之际与友人分别,乘船离去,自己感受到

的孤寂与失落之情。

15.这首诗尾联中的“好事”指的是什么?结合全诗说说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6分)

14.D颈联后半句写诗人让渡船不用等自己,自行先回。侧面表达诗人与朋友要尽情饮酒赏景的快乐。

15. ①月榭环境清幽,有诗情画意,是嘉州胜景。②诗人与同年好友在月榭欢聚,饮酒赏景,开心而惬意。③表达了诗人对月榭佳处的赞赏和喜爱,④以及诗人对此的不舍与留恋之情。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郸城一高第三次周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曲江①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⑤。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14.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 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 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 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5. 请说说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14. AA项,“一首咏史诗”错误。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是抒发自己人生感悟的诗。故选A。

15. 可以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首联作者写坐在江边,表现出作者的虚空寥落。颔联描写的是如期而至的自然界的春色,极写落花的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接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颈联是诗人的牢骚话,表达愤懑不平之气。最后直接抒发愁绪,表现出报国无门的苦痛和无奈。也可以从手法的角度来分析——首联颔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接抒情。

【15解析】前两联是曲江即景。“苑外江头坐不归”,“坐不归”,表明诗人已在江头多时,不想回去,可见他心中的情绪。“水精宫殿转霏微”,在“宫殿”、“霏微”间,又着一“转”字,突出了景物的变化。这表面上是承“坐不归”而来的。即是一种虚空寥落的情景,这个“转”字,则有时过境迁的意味。“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极写落花轻盈无声,飞鸟欢跃和鸣,生动而传神。两句衬托出诗人的此时的心绪,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风景虽好,却是暮春落花时节。落英缤纷,固然赏心悦目,但也很容易勾起伤春之情,于是三、四联对酒述怀,转写心中的牢骚和愁绪。“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这是诗人的牢骚话。正话反说,更显其牢愁之盛,又妙在含蓄委婉。最后抒发愁绪:“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这一联是说:只因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显示一种欲进既不能,欲退又不得的两难境地。可见诗人之所以纵饮懒朝,是因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他把自己的失望和忧愤托于花鸟清樽,正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痛。首联颔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接抒情。

郑州市2020届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雪晚晴出西村

范浚

步屐寻春犯雪泥,村南村北鹁鸠啼。

堕梅残白犹明树,着柳暗黄初映堤。

风景快晴云擘絮,江天未暮日悬规。

最怜碧涨侵沙尾,更傍横桥一杖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工于炼字,一个“犯”字从侧面写出道路难行,突出了诗人寻春之不易。

B.颔联与“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样都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界新旧交替的感悟。

C.颈联上句写天快放晴之时白云如絮,下句写天放晴后落日如规,极富画面感。

D.尾联着眼于近景,用“最怜”二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对初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15.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能够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C(“天快放晴之时”错,“快晴”意为爽朗的晴天)

15.(6分)全诗以“寻春”一词统领全篇。分析:①首联写寻春之路和寻春所闻。作者冒着泥泞,踏雪寻春,并从听觉角度写春天的鸟鸣,表现了春天的生机;②颔联、颈联写寻春所见。从视觉角度写春色,残梅(或“残雪”)耀眼、杨柳染黄、白云如絮、落日如规,展现了初春景象的多姿多彩;③尾联写寻春所感。“怜”字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杖藜傍于横桥,描绘了诗人伫立桥边、沉醉于春景的形象,寄托了爱春惜春之情。(6分;答出“寻春”一词给1分,答出具体分析三点中的任意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5分。若将统领全篇的词语答成“怜”字亦可,评分标准同上。若将统领词语答成“寻”“春”等其他字词,可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3分)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15.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分)

14.(3分)C(尾联表达了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期望。)

15.(6分)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3分)“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3分)

河南省焦作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晚晴野望①

陈与义

洞庭微雨后,凉气入纶巾。

水底归云乱,芦藂②返照新。

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

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

悠悠只倚杖,悄悄自伤神。

天意苍茫里,村醪亦醉人。

【注】①诗歌作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诗人当时避乱洞庭湖。②藂:古同“丛”。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点明所写地点和环境,“凉”不单指天气,也寄寓人物的心情,营造全诗氛围。

B.三、四句写诗人从水中观天,只见雨后天晴,乱云争渡;抬眼望去,水边芦苇簇簇,清新明丽。

C.七、八句诗人感叹没有人知晓朝廷军队抵御外辱的归期,他们也许会像“我”一样在四处漂泊中度过余生。

D.诗到结尾已全然没有开头雨后初晴的欣喜之意,在苍茫天地间一个醉翁形象跃然纸上。

15.诗歌写景绘图富有特色,抒情含蓄不发、沉郁深厚。请结合“遥汀横薄暮,独鸟度长津”两句对此展开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C.“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是指战争不停息,而自己只能漂泊渡过余年,不是指朝廷军队会漂泊。

(2)“遥汀横薄暮”是远景,视线拉得很远,故而景象显得辽阔,水天浑然一体,此时,一只孤独的鸟儿打算飞越长津,在广阔的背景下写一独鸟,显得对比鲜明,突出了独鸟的孤独艰难;另外,“独鸟”是这幕景象上唯一的动态,动静结合,让景物更加生动传神。作者的情感结合注释“诗人当时避乱洞庭湖”和下文“兵甲无归日,江湖送老身”可见,是表达诗人深重的忧思。朝廷处于战乱之中,而自己正如那只独鸟一样,漂泊江湖,在辽阔的江天之上,这样的旅程显得是如何艰难啊!因此景物中蕴含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对自己漂泊的悲伤。

答案:

(1)C。

(2)表现手法:动静结合描摹画面。远处的湖边平底,宽阔的渡口为静态描写,水面上升腾起的烟波,飞翔的小鸟为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将傍晚雨过天晴的水天之景描绘得传神逼真。

小大对比,强化画面视觉效果。“遥汀”“薄暮”“长津”三种意象宏大开阔,一望无际的背景配以“独鸟”,在小大对比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画面效果。

情感:诗人的身世之叹,忧国之情深蕴于自然景物之中,含而不发。此两句极写黄昏时湖面阔大无边,暮云低垂,广袤的时空平添几丝惨淡,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上,想要飞越长津的“独鸟”,更使画面增添了几分悲凉。“遥汀”“薄暮”“独鸟”“长津”这些意象叠加出现,是诗人处境的形象化展示。

【点评】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湖南省长郡中学、雅礼中学、河南省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宋诗,完成14~15题。

葛溪驿

王安石①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③,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皇祜二年(1050)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

诗。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未央:未尽。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驿站月色昏昏、漏声滴答、一灯如豆,景中融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最觉风露早”是羁旅之人身病受困的独特感受,“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尾联属以景结情写法,所写秋蝉聒噪和疏桐黄叶之景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

D.全诗以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意象真实表现了诗人羁旅独苦的心境。

15.诗歌的颈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 B(“梦”所寄寓的是对家乡的思念。)

15.诗的颈联表达了诗人忧时忧国之思(家国之思)。(2分)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不顾,毅然坐起,情不白禁地慷慨悲歌;起身下床,仰望窗外的天地,但映入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2分)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实是融贯家国之思。(2分)(意对即可)

河南省新乡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河南省许昌高中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 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 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 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 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4. D15. 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尾联……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说法错误,尾联为“直抒胸臆”。故选D项。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本题要求考查学生赏析“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这两句的妙处。这两句的意思是,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这两句是写景句,可以从景与情的角度分析,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句中“迟”“重”这两个字用得比较形象生动,可重点赏析,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动静相结合。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同时句中还运用了叠词,“漠漠”“冥冥”更加渲染出离愁别绪的浓重,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期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

邯郸 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宿 渔 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14.下列对两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诗均为七言绝句,诗歌内容都是写诗人夜宿他乡的情景,第一首诗写夜宿邯郸驿站,第二首诗写夜宿海边渔家。

B.“冬至”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古代,这是一个重要节日,这样的佳节而诗人白居易却羁旅在外,更显示出他对家人的思念。

C.第一首诗的后两句,从侧面来写“思家”,夜深时当诗人抱膝灯前,直接抒发了想到家里人应该同样还没有睡,在“说着远行人”的无限深情。至于“说”了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D.第二首诗的首句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捱与海涯联系起来,音节朴实流畅,形成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而“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15.两首诗都写到了“灯”这一意象,请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这个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6分)

14.C (C.不是侧面写思家,而是正面写思家,也不是直接抒情,而是用“对写法”含蓄抒情。

15.①白诗中的“灯”是思念之灯,通过冬至佳节的反衬,抱膝细节的刻画,以及三四句“对写法”的使用,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②郭诗中的“灯”是温暖之灯,通过芦花意象的衬托,“笑说”一词的点明,明月送归的渲染,可以看出,此“灯”的意象则表达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每点3分,其中概括2分,分析1分)

【试题分析】本题已经明确提示考生辨析“灯”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表现。既然客观物象已经给出,考生只需辨别思想感情的不同即可。《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灯”寄托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怅惘和孤寂思家之情;《宿渔家》中的“灯”为诗人而燃,人们在灯前笑说,表达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馨、愉悦之情。

【赏析】《邯郸冬至夜思家》前两句纪实,侧面写“思家”。第一句叙客居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这个日子,人们本应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但是如今诗人在邯郸驿站里碰上这个节日,不知如何是好。第二句,写诗人在邯郸驿站里过节的情景。“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托出“影”。一个“伴”字,把“身”与“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诗人的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后两句运用想象,正面写“思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宿渔家》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和主客之间无拘无束、愉快交谈的生活情景.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人欣然神往。

河南省南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别林景思

尤袤

二年无德及斯民,独喜从游得此君。

囊乏一钱穷到骨,胸蟠千古气凌云。

论交却恨相逢晚,别袂真成不忍分。

后夜相思眇①空阔,尺书应许雁知闻。

注:①眇,同“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诗人说自己为官一任没有什么政绩,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林景思。

B.颔联先写林的穷困再写其胸襟,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钦佩之情。

C.颈联诗人感慨与林景思相见恨晚,充分表达了对林景思人格和才学的赞美。

D.“尺书”—句诗人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了对林景思的留恋与不舍。

15.“后夜相思眇空阔”一句在表达惜别深情时,与柳永的《雨霖铃》中某些诗句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4.B(写林的穷困并不是对他的贬抑,而是用他的眼前的穷困与远大的抱负进行对比,表达对其人格的赞美。)

15.(1)“眇空阔”与“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都用天地的阔大反衬自己离开对方后的渺小孤独,借此表达不舍之情;(3分)(回答为借景衬情也可酌情给分)(2)“后夜相思”与“今宵酒醒何处”“此去经年”都用虚写的方式,还没有和对方分开就开始思念,借此表达了不舍之情。(3分)

以上就是(高考古诗文)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