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致所有父母与子女 基于 原生家庭 的研究)

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致所有父母与子女 基于 原生家庭 的研究)

个人发展

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致所有父母与子女 基于 原生家庭 的研究)

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致所有父母与子女 基于 原生家庭 的研究)_WWW.XUNWANGBA.COM

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致所有父母与子女 基于 原生家庭 的研究)_WWW.XUNWANGBA.COM

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致所有父母与子女 基于 原生家庭 的研究)_WWW.XUNWANGBA.COM

这些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

原生家庭是个体最初成长和学习的环境, 也与个体的情感表达、行为模式、依恋风格以及亲密关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 原生家庭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都挺好》这部剧中所塑造出来的三个男性角色都很令观众讨厌, 但是这些角色在现实社会中不乏少数, 而是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人群。就拿剧中的大儿子苏明哲来说, 他是传统意义上最让家人骄傲的“别人家的孩子”——清华毕业、定居美国、妻女幸福, 这在现实社会决定是一个家庭的骄傲, 会赢得各方的钦羡, 然而他的内在却愚孝至极, 占尽了家中的资源却十年不归家, 明明不了解家人的处境却仗着是大哥的身份指点江山。这些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的缺陷都是原生家庭教导下的产物。由此可见原生家庭对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子女是在家庭这样的一个环境下所成长起来的, 其三观的形成和性格塑造人格培养方面都是在原生家庭中养成的。心理咨询专家陈志林指出, 很多成年人的某些心理认知问题都是由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氛围和环境造就的。但家庭对人们所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的。“高知阶层由于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 他们会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影响孩子。但更多的父母还在为生计发愁, 满足于把孩子养大, 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 对家庭影响的认识不够明朗。”父母们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子女得到更好的发展。

原生家庭经济条件对孩子的影响

经济条件是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最近几年来,全世界的学者对经济弱势家庭研究。结果表明:贫困不只是在于人们生活资源的缺少,还可能会产生社会隔离、两代贫穷等问题。其中问题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经济重担对家庭的压力使其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变得不足,进而使贫穷不可避免地延续到了下一代的身上。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中,贫穷就是孩子辍学的主要原因,辍学后的孩子开始四散或流失在社会的各个底层,他们没有受过国家正统教育,对社会认知能力不足,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原生家庭父母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父母之间的自爱、相爱和对孩子的关爱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教育。

家庭和睦,父母婚姻幸福,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摇篮。父母关系和睦的家庭的孩子从心理上来说都比较健康,因为良好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拥有着极大的安全,他们内心充实,身边充满关爱,在爱的环境里长大,才能在潜移默化中给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最大的温暖和关爱[2]。父母关系融洽给孩子提供了安全舒适的环境,在这些孩子的眼里,所有事物都是美好而纯真的,他们可以在无忧无虑中最大程度的发展自己的个性。

但是当家庭父母的关系不够和谐时,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记录在他们纯真善良的内心里,作为潜意识在他们未来的发展里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他们在紧张的家庭氛围里日渐敏感、多思、易怒、易伤感,非常容易形成矛盾的、情绪不稳定的心态发展。

原生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溺爱型家庭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他们从小受父母过度的爱,大部分缺乏爱人之心,没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独立,做错事情死不悔改,永不认错。在别人独立的年纪,还拿着父母给的生活费,无法独立,易成为“啃老族”。

放任型家庭

放任型家庭的孩子,父母对他们不进行过多的管束,他们自由散漫,待人待物普遍没有积极性,缺乏责任心。

专制型家庭

专制型家庭父母一味的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自卑、多疑,在超高压之下易自杀或犯罪。没有进取心和创造力,不易与人合作。

民主型家庭

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孩子思维发展的空间,说理的方式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考方式和三观。这样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家庭温暖的阳光下,他们积极进取、乐观自信,遇事从容不迫,独立性强,能明辨是非,责任感强。

不良的亲子关系形成消极心理

原生家庭结构的独特性也会给幼儿的行为带来消极影响。

1. 影响人格的独立

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行为的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容易使幼儿产生焦虑、退缩等行为, 影响他们自我选择和自我判断的能力。随着幼儿第一反抗期 (3岁前后) 的到来, 他们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可, 不想所有事情都受到成人的控制, 独立自主的要求逐渐增加。此时, 如果家长因过分溺爱幼儿而选择事事包办代替, 或者用高标准要求幼儿, 抑或是对他们的行为漠不关心, 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逐渐降低, 产生焦虑。他们会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受到成人的惩罚, 害怕自己做错事, 渐渐出现退缩的行为。

2. 对生活节奏的影响

无规律的家庭生活不利于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现代快节奏生活环境下, 父母经常晚上加班, 周末补觉, 幼儿会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就是好的, 他们也会效仿, 导致生活没有规律。幼儿进入幼儿园后, 面对规律的作息, 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现象, 如正常的进餐时间没有胃口, 同伴在运动时想要睡觉。久而久之, 混乱的生活方式不仅会影响幼儿的行为表现, 更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3. 造成情感方面的缺失

在原生家庭中, 父亲或母亲在幼儿阶段或其成长阶段关爱缺位, 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始终有未得到足够爱的满足。在成长过程中父爱或母爱的缺失, 有可能造成子女在成年后容易从伴侣身上去找寻这部分缺失, 这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就是恋父或者是恋母情节。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家庭的关爱严重缺失, 极易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扭曲, 直接影响子女成年后的生活。因此, 情感缺失是原生家庭中最应该避免的一种情形。

通过对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s二分回归模型分析, 我们发现, 在一个家庭中, 女性的原生家庭子女数和丈夫的原生家庭子女数都会对女性的一孩或多孩生育偏向产生影响, 原生家庭子女数越多, 女性就越偏向于多孩生育, 且丈夫的原生家庭结构对女性的生育意愿影响更显著。

此外, 家庭第一次生育的子女性别也会对于女性是否进行再生育产生影响, 第一次生育子女的性别为女时, 女性可能会选择进行再生育。

研究表明, 女性自己的原生家庭子女数量和其丈夫原生家庭子女数量确实会对于女性生育数量意愿会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假设基本一致。且无论是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 还是本文重点研究的独生子女生育观念, 其都产生于社会政策现实, 并透过家庭为中介在相对稳定地在代际中传递下去。这也就在群体层面上呈现出生育观念的长期性与滞后性。

最后, 为充分实现生育政策的预期效果, 延缓人口红利的衰落, 政府既要关注政策本身, 完善生育政策的一系列配套措施, 也要着眼于生育观念的影响、着眼于微观的家庭单位。实施与生育政策相关的社会保障、家庭支持政策, 做好对符合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的现代生育观念的宣传, 以加快生育观念的转型。

原生家庭消极影响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症状

以学生个案为例, 分析原生家庭影响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问题。

1 父母教养方式的失当,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

案例一:A同学, 安徽人。她来自是4、2、1的家庭结构 (4个老人, 2个家长, 1个小孩) , 家人众星捧月般地溺爱她, 往往凭感情办事, 她在家备受宠爱, 家人万事都是顺着她。舍友们见她来自外省, 离家千里, 都很照顾她。而从小就被家人细心呵护的她, 舍友的照顾在她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她不会站在舍友的角度考虑, 不懂得谦让, 她性格敏感, 常因一些小事隔三差五与舍友发生冲突, 在其他宿舍同学面前示弱, 夸大、扭曲宿舍关系。刚开始大家对其舍友望而生畏, 对A同学则加以同情, 常常成为她的“避风港”, 但她先后跟两间宿舍同学闹僵。由于她把心思和精力耗在了与同学相处的琐事上, 不能自拔, 根本没有心思读书, 逃课, 模仿辅导员的签名给自己批假条, 期末成绩在专业排名倒数第三。事事不顺, 心情抑郁的她, 爬上宿舍楼顶, 试图跳楼自杀。

案例二:B同学, 潮汕人。新生入学教育时, 便出现异常情绪, 提出退学的想法。交谈后, 她说到自己中学时, 只要自己心情不好, 父母都会开车来学校看她、接她回家;只要自己遇事了, 父母就帮她解决。现在只身来广州读书, 觉得自己远离家乡, 很没安全感。她也觉得舍友不待见她, 舍友们的注意力没在自己身上。马上要军训了, 军训服不会穿, 很害怕教官很凶。所以她不想继续呆在学校了, 她想退学回家。

2 不和谐的原生家庭,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案例三:C同学, 佛山顺德人。其父亲无正当职业, 对父母不孝顺, 对妻子有家暴习惯, 对孩子关心少, 不支持孩子的学业;感情不幸的母亲也无心教育子女;亲戚们重男轻女, 她严重缺乏关爱。她上大学后, 虽然家近, 但很少回家, 甚至寒假春节期间都不愿回家, 选择留宿学校, 在附近兼职。成长环境较差, 该生性格敏感, 不太喜欢和与人交往, 包括舍友。由于缺乏亲情, 爱情在她心中尤为重要, 但爱情观和感情处理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所以当与男友发生矛盾时, 她往往表现出极端的情绪, 胡思乱想, 甚至冒出自杀轻生的念头。

心理创伤事件案例评析

1.13年前云南大学的马某为什么最后把宿舍里嘲笑他的人都锤杀了, 他的自卑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一个沉默缺乏沟通的父亲, 一个自怨自艾只会向隅而泣的母亲, 年幼无知的弟弟妹妹, 经济方面沉重的压力等等, 可以说宿舍同学对他的无视和隔离仅仅是压垮马某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二十几年来长久的负面情绪在学校宿舍里找到了一个爆破口, 他也曾努力过, 考上了让人称道的名牌大学, 但是校园的书香养分没能滋养他干涸的心灵, 反而因一些小事让他的心理情绪更恶化了, 导致了最后发生了那样的悲剧, 至今想来还是让人唏嘘。

2.好的家长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不仅能给予孩子积极恰当的回应, 而且有充足的耐心允许孩子发展出社会化的部分, 比如在儿童期的排泄训练中, 有的母亲非常有耐心地等待孩子, 直到他自己不需要纸尿布, 而有些父母则急于训练孩子的自主排便能力。荣格将大多数的心理问题归结为某一原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而受到阻碍, 由此精神系统做出自我调整而表现为神经症或别的问题。案例中表明, 孩童在被过早训练排便能力的时候是体会不到家长的理解和尊重的。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 约有至少60%的大学生认为其在幼年时代受到过来自家庭的不尊重对待。而这些原生事件又很可能会无意识地被学习、被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模板, 在潜意识的引导下被外化沿袭。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主要体会到的是父母之间冷漠、疏远、相互指责、互不信任的家庭氛围, 孩子就容易变得刻薄、冷漠、退避、自私、怀疑和缺乏爱。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 容易被情感所驾驭, 行为缺乏理智的判断, 更多基于自动化的情绪反应, 极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感情和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黏附和纠缠, 面对压力情境时更容易表现出焦虑、偏执和恐惧。

原生家庭与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个体最早接触的一种社会关系。在婚姻关系对儿童社会情绪适应的影响研究中, 亲子关系被认为起到了中介作用, 即父母婚姻关系不良会引起亲子之间的敌对关系, 进而导致儿童出现各种适应障碍和问题行为。父母婚姻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会随着儿童成长进而出现许多不良适应的问题, 而婚姻关系和谐的家庭, 儿童的社会情绪适应良好[24,25,26]。因此, 父母良好的婚姻关系有助于形成安全、亲密的亲子关系, 而家庭气氛紧张、夫妻婚姻关系不融洽则不能带给孩子应有的安全感, 从而造成疏远、冷漠、紧张的亲子关系。家庭中高质量的婚姻关系不仅与当前父母与子女高质量的亲子关系有显著的相关, 还能预测两年后高质量的亲子关系[27]。所以, 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对当下孩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另外, 原生家庭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对亲子关系产生影响。研究显示, 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同, 亲子关系质量也相对存在差异。越是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 亲子关系越好, 亲子间产生冲突的频率与强度也越低。在严格控制型的教养方式下, 孩子最容易产生冲动、激越的问题行为, 从而使亲子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 与父母的亲子关系较差, 在学校的表现是最差的, 其学业胜任感也相对较低。也有研究围绕亲子冲突最频发的青春期展开, 认为这时的个体自主意识增强, 父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如果父母采取越严厉、惩罚越多的教养方式, 青少年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强。所以与采取民主型教养方式相比, 那些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青少年逆反心理会更为严重。逆反心理越严重, 青少年就越会对父母采取对抗性的言语和行为进行沟通, 甚至减少沟通, 这势必会使亲子关系向不良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 不良的亲子关系反过来又会造成更多的亲子冲突, 这对个体青春期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在其他方面, 原生家庭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青少年逆反心理存在显著相关, 原生家庭的家庭亲密度能显著预测逆反心理, 亲子关系在家庭功能和逆反心理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原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会影响亲子关系, 总体来说, 社会经济地位越低, 父母越倾向于选择一种专制严厉的教养方式, 社会经济地位越高, 亲子关系质量越好。还有研究显示, 非典型家庭形态如单亲家庭、继亲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和寄养家庭等也会对亲子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35]。

由此可见, 个体的原生家庭质量和亲子关系密切相关。家庭是个体最早的学习场所,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所以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情感表达方式等都有可能被个体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原生家庭质量不良、亲子关系差, 容易造成个体的不良分化, 正如前文所说, 不良分化的个体更容易被自动化的情绪反应所控制, 缺乏应有的理性的判断, 在面对压力冲突时容易表达出更多的慢性焦虑。当这样的个体成年以后, 又会将这样的未分化的状态投射给下一代子女, 出现同样的家庭冲突、情绪表达、三角化等情况, 进而影响孩子的分化水平,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原生家庭与心理障碍的研究

原生家庭的研究与家庭心理治疗的临床研究密切相关。Hoover和Insel分析了强迫症患者的原生家庭特征,发现父母对家庭、婚姻的完美主义与个体自身的易感性是造成强迫症的主要原因。Galvin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母亲的抑郁程度与个体成年期抑郁、躁狂的密切关系。O’ Leary等人测量了71名大学生,探索对原生家庭的感知与现阶段心理调节能力的关系,发现原生家庭经验量表得分与被试者当前的焦虑、敌对、抑郁具有强相关。Kundson等发现依赖症与个体对父母冲突的知觉有关,原生家庭功能失调与成人期依赖症的发展有关。对形成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的原因探索,学者同样将目光聚焦于原生家庭功能上。Craddock等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功能的僵化与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有密切关系。Soenens等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作为反映家庭功能不良的一个重要变量,父母的心理控制与功能不良的完美主义有高相关。Holtom-Viesel等在最近的研究中,系统地分析了原生家庭特征对进食障碍的影响。此外,有研究显示,人们对于孤独的易感性似乎与原生家庭的某些内在因素相关。儿童缺乏父母有效的榜样示范,就不能很快掌握各种社交技巧,进而增加孤独的风险。Segrin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原生家庭与亲密关系、依恋风格的研究

另外一些研究证实了原生家庭对个体依恋类型及亲密关系的影响。Dinero等人采用他评法对个体的原生家庭进行评定后发现,原生家庭温暖而敏感的互动方式与个体成人期的依恋安全密切相关,这与Gardner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虽然已有许多研究证实一个人在其成年早期的亲密关系状态受个体在原生家庭所形成的依恋风格影响极大,但另外一些研究关注的则是成人依恋风格会受到原生家庭的何种影响。有学者认为,个体的依恋风格虽然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但却并非完全由原生家庭决定,随着亲密关系的稳定发展,原来的依恋风格会被逐渐中和,但这种中和作用会相互抵消还是出现加乘效果,则需进一步讨论。此外,亲密关系中的暴力行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很多研究者在暴力行为的代际传递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Gover等发现童年期是否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是个体成人后在恋爱关系中暴力行为的稳定预测源。Carr等的研究显示: 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会导致个体成年期的暴力行为尤其是身体暴力。Delsol等通过研究已婚人群的家庭暴力行为,发现原生家庭暴力经验对新生家庭暴力行为具有重要影响。Karakurt等人研究发现,个体的不安全依恋水平越高,就越可能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而且在童年早期目睹父母冲突对个体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原生家庭与婚姻关系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关注原生家庭经验对婚姻关系的影响。Strait等人发现积极的原生家庭经验和亲子关系可以预测性生活满意度,但也受到婚姻质量的影响。Muraru等的研究发现,原生家庭通过影响个体的依恋类型来影响其婚姻调适水平,而且并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特征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和亲密关系,而是对原生家庭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个体的生活。Belsky等关注个体生子之后这段特殊时期的婚姻关系,研究发现在原生家庭中父母如何养育孩子以及如何与孩子相处,可以预测个体成年期怀孕后三个月至生子九个月之间的婚姻状态。Sabatelli等发现妻子的原生家庭经验更多地影响到夫妻双方的婚姻体验。另外一些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关系不和与个体婚姻是否幸福有密切关系,而且原生家庭关系的质量可以预测个体成年后婚姻关系的质量。Urcan在其研究中对婚姻满意度的原生家庭影响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原生家庭对子女社会情感功能的影响不仅存在于个体的恋爱关系中,还存在于已婚成人当中,这说明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原生家庭与职业发展的研究

最早的关于职业选择与原生家庭关系的研究集中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人们关注的是原生家庭与咨询师的职业选择、专业训练的关系。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开始探索原生家庭因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Whiston等的研究认为,家庭过程性变量比家庭结构性变量和家庭背景性变量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影响更大。Metheny则阐明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家庭支持及个体职业发展的关系。Doron等人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心理治疗专业的学生,其原生家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相较而言,更多的非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原生家庭被判定为平衡型家庭, 而更多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原生家庭属于极端型家庭,心理治疗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受到母亲的影响较多。

以上就是(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致所有父母与子女 基于 原生家庭 的研究))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