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钢铁巨兽 斐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

钢铁巨兽 斐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

坦克

钢铁巨兽 斐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在采用重装甲防护上远远超越同期的虎式坦克,前部最厚为200毫米,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在主要武器威力上也把虎式坦克甩在后面,主炮为88毫米/71倍口径PAK43炮,在2000米的距离上可以穿透167毫米的装甲,这是当时苏军坦克远不能达到的装甲厚度,换句话说,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拥有在远距离摧毁苏军坦克的能力,同时具有极为坚固的防护能力。在坦克歼击车的发展道路上,由于双方坦克遭遇战的频繁发生,和坦克装甲和火炮的极端发展,使得苏德双方在防御做战中都吃尽了对方的苦头,开始了重型坦克歼击车的发展计划。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可以说是一个德军重装甲强火炮的极端体现,与此同时,不可避免的牺牲了坦克歼击车另外一个重要的能力—机动性。斐迪南坦克歼击车的装甲和火炮决定了它的车重远大于虎式坦克,为德国当时最重的装甲车辆,而相应的机动性能降至最低点,在道路测试中,最大速度的公路行进只有每小时32公里的距离,这还没有考虑苏联复杂的雪地和泥泞道路的困难系数。也正是如此,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对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能否适应德军的闪击战模式而感到怀疑,把该坦克歼击车编为两个新成立的部队,653和654重型装甲歼击营,随后给这种新式武器命名为斐迪南坦克歼击车,以此纪念波尔舍博士对德国军事工业的贡献。鉴于古德里安的意见,重型突击炮营改名为重型坦克歼击营,以示一定的区别。无论是波尔舍博士还是希特勒都没有料到,这种新式武器以及后来的一系列表现决定了它在坦克历史上的地位和后世最有争议的二战武器之一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表演。

两个重型坦克歼击营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作战序列,同南方集团军群装备虎式坦克的重装甲部队遥相呼应,北方突击集群里面的这两个重坦克歼击营。他们同一个也是新式武器的灰熊突击炮营组成一个坦克歼击团,被布置在进攻作战的最前沿。

1943年5月底,90辆“斐迪南”组装完毕并立刻开赴库尔斯克前线。7月爆发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斐迪南”的初次亮相就表现出了不俗的战斗力,并且当时苏军的反坦克武器拿这个拥有200mm前装甲的钢铁巨兽毫无办法,加上“斐迪南”使用的是比虎式更厉害的88mmL/71主炮(即后来虎王的主炮),苏联的坦克在它面前和塑料一样一捅一个窟窿,一时间苏军上下都在想办法对付这个大家伙。

苏军很快的就发现了这种新式武器的一个罩门—机动性。在卫+2作战中,苏军开始采用正面吸引侧面埋伏的战术,使用数量并不多的KV-1和Su-152来对抗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在这种斗智斗勇的战斗中,双方互有损伤。但是斐迪南的战绩依然骄人。在整个卫城作战中,653坦克歼击营取得了击毁200多辆敌军装甲车辆的战绩,而自己损伤仅仅10辆左右。而姐妹部队654营的命运就悲惨的多,可以说是斐迪南博士和德国军方的双重牺牲品。在后来的作战中,苏军再度发现了斐迪南的另外一个致命弱点—没有机枪。在德军战线开始崩溃的同时,一个剿灭菲迪南的计划开始出台。对于当时由654营担任后卫的波涅里车站来说,步兵对坦克的屠杀开始,苏军的战争之神—火炮在这场屠杀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几乎一半的斐迪南都毁于炮弹的直接命中,而剩下的则被苏联士兵包下,随后是飞机和坦克的威胁,整个654营除去以送回维修的10辆斐迪南,只有3辆回到了自己的阵地。

在整个库尔斯克作战结束以后,654营的斐迪南全部交给653营,同时这种毁誉参半的坦克歼击车被改名为象式。并且加装机枪和指挥塔,正式进入德军反坦克作战的序列当中。

象式是德军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坦克歼击车,它有着同时代装甲车辆不可比拟的强项,但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致命弱点。由于机动性太差,它无法在远距离击毁苏军坦克以后迅速推进,更无法跟上德军的IV号坦克突击集群的快速推进,坦克歼击车的固定炮塔加上差劲的机动性,也很容易被来自侧翼的打击所击溃。电力动力系统的不完善,在原本就差劲的机动性上更是雪上加霜。没有安置自卫机枪就根本不适合于进攻作战,无法在没有大量步兵支援的情况下独力支撑面对由步兵部队组成的突击集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象式坦克歼击车的这些致命缺点都被体现出来,并且为敌人所完美的运用。

但是作为德军第一种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歼击车,象式的重型道路决定了德国今后的坦克歼击车的发展方向,同时作为很多指标都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象式来说,在战场上的表现有不少还是可圈可点的,领先于时代的各种设计理念也深深的影响到了战后的很多坦克歼击车。但是,坦克歼击车不适合作为进攻武器来运用,它归根到底是一种防御性武器的概念被库尔斯克会战中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所证明了。

以上就是(钢铁巨兽 斐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