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阅读

关于球鞋文化,多说几句

关于球鞋文化,多说几句

鞋贩子

关于球鞋文化,多说几句

一般来说,我自己写好的知乎回答就不再回应了。但这次各种吵吵嚷嚷的争论里,有一件事我觉得无法就这样含糊过去,那就是关于「球鞋文化」的判断。

在视频里,半佛用一套“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品哪来的文化”的说法,仅耗时几秒钟就否决了球鞋文化的存在,并在之后将球鞋文化等同于鞋贩子给大家洗脑的工具。这段论述,得到了诸多认同和支持,也成了他们积极引用的内容。

说实话,我倒不觉得怎么意外。

很多人不能理解球鞋文化,是因为没有接触过,也没有感受过球鞋文化。客观来说,大部分的消费者也没有义务去了解球鞋文化,毕竟鞋子只是日常的消费品。这些年来,普罗大众偶尔能看到关于球鞋的新闻,往往都是上了热搜的爆点事件。比如价格炒得满天飞的倒钩AJ,贩子们大打出手的Yeezy,以及前几天居然在二级市场叫价五位数的匹克樱花配色。

如果我是一位普通的消费者,时不时看到上述这些近乎于可笑和荒谬的球鞋事件,再偶尔被身边的鞋贩子和真假混着卖的微商们打扰几句,也会对球鞋文化产生一个快速果决的判断:这玩意儿就是鞋贩子用来炒鞋骗人的。傻*才会信。

所以,我很理解大部分人的想法。因为国内的球鞋市场,尤其是二级市场,目前的客观情况就是这么混乱,就是这么无序。丰腴的利润空间以及宽广的消费市场,让球鞋商品吸引了很多人的加入。他们的加入,无非是为了分一杯热羹,球鞋本身,甚至连商品都不是,只是货币单位。事实上,这并不是仅仅在球鞋行业存在的现象,哪里有活跃的人民币,哪里就有这群人。

但,如果你愿意稍微多了解一些球鞋这个领域,多了解一些球鞋文化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不是快速给它贴上标签然后扔到垃圾桶里),那这篇文章,就是为了你而写的,希望有所帮助。

全球范围看,现在主流的球鞋文化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钻研球鞋本身的科技和工艺。这种球鞋文化,是贯穿于整个球鞋行业和几乎所有鞋款的。

从最早的硫化底,到后来的 EVA,再到90年代科技蓬勃发展的中底和鞋面科技,球鞋本身也见证着科技的创新与进步。现如今,4D 和环保材料也都登上舞台,成为了主流。鞋子的功能性,寿命,脚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演变和进步,是非常让人着迷的。一部分鞋迷,收藏和购买的,就是不同时代的各种球鞋科技,材质和用料,尤其是很多品牌大胆尝试过但最后没有持续使用的材质。

另一方面,随着工厂和制造业的发达,球鞋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流水线感也越来越强。也因此,手工制作,或者工艺更为细致的生产流程,就变得弥足珍贵。无论是 New Balance 的英美产,还是靠手工起家最后得到广泛认可的 Hender Scheme,都是人们对工艺的推崇和认可,使他们得以保留和生存。时至今日,部分品牌依然会经常推出比较高端的手工产品,或者来自原产地的生产工艺,比如 Diadora。

第二类,是某些球鞋与其他文化现象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让这些鞋款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和传承。这种球鞋文化,相对来说各自较为独立,并不是十分普世。

最好的例子就是篮球鞋,而篮球鞋之所以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原因并不是鞋子本身,而是篮球鞋和球场上许多的比赛,场景和画面一起,成了这项运动历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也成了所有观看过,或者经历过这些比赛的观众,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正因为这样的经典和美好,让当时和运动员在一起征战沙场的球鞋们有了额外的价值,意义。而这类文化的形成,往往还会融合进个人的经历,无论是感情,事业还是家庭,都会因当时的某个时刻或者镜头,而被记录进脚上这双鞋所承载的回忆和故事里。

它们汇聚到一起,成了一个个球鞋文化圈的开端和核心。

再说一个小众一点的例子。

阿迪达斯的 ZX 系列跑鞋,在很多地区只是一个上市不多久就会打折的折扣款式,比如中国。所以在国内,你很少看到有人会拿着 ZX 咋咋呼呼去炒卖。同样的,在全球文化输出重地北美,ZX 也只是被看作阿迪达斯的复古跑鞋系列之一,有人偶尔能辨认出 ZX 千系几款鞋子的差别,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这双鞋在英国和德国,却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也有很多人收藏 ZX 的鞋品,把它当做阿迪最经典的系列之一,为什么呢?因为在 1988-1989 这段时间里,爱的第二夏(Second Summer of Love)在英德两国的大城市(曼彻斯特和柏林)疯狂流行。这个文化现象虽然短暂(就两年),但却对当时的年轻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时,热爱音乐和舞蹈的年轻人们都需要一双舒服且多彩的鞋子,来帮他们嗨一晚上。彼时正处于顶峰的 ZX 系列,则成了大家的首选。事实上,爱的第二夏的影响十分深远。有兴趣的知友可以去看看2018年各大品牌对它30周年的致敬。

没错,就是这样。一款在北美和亚洲平平无奇的鞋子,甚至在欧洲其他地方都并没有大规模流行的款式,却在英国和德国得到很多人的喜爱。而现在比较有名的 ZX 藏家,也很多来自这两个国家。ZX 和爱的第二夏,一起组成了属于自己的球鞋文化圈。

无需避讳的是,无论是上述哪种球鞋文化,都会被品牌方,经销商以及最后的鞋贩子拿来进行放大和商业化,因为这三者本身都是逐利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这也是「消费情怀」等一系列现象的由来。聪明的品牌方,会是发展式的做法;笨的品牌方,是消耗式的做法;而贩子,永远是杀鸡取卵式的做法。

但这事情的逻辑关系,还是要搞清楚。

正因为球鞋文化的存在,因为它的多样,精彩和丰富,才有了被商业化的价值和空间。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仅仅接触了商业化延展后的球鞋文化,就完全否认这种文化本身的价值,或者说,就选择无视球鞋文化的自身或者本源,而仅仅是抓住商业化的部分一顿狠批。

我们要批评,或者说抵制的,是无良/无节制消耗球鞋文化,挂羊头卖狗肉,产品毫无诚意却始终用情怀让大家买单的现象。而抵制这些做法的本质,正是保护球鞋文化。

最后,我在我的半佛答案里提到这么一句:

球鞋文化是鞋贩子的敌人。

有些知友不理解,也有给我发了私信询问的,我做了解释。现在也加到这里来。

如果上面的两种球鞋文化你看明白了,那你就会明白:真正的球鞋文化,会让一个人从多个角度去判断鞋子的价值,而不是盲目相信他人。上面的 ZX 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之砒霜,我之蜜糖。真的了解不同类型球鞋文化的人,会对一个鞋子的价值有着更全面的判断。

而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消费者有独立判断。

贩子需要的,是热度,是炒作,是流量。他们不希望消费者去思考球鞋的真实价值,也不希望消费者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需要这款鞋。用铺天盖地的热度和流量冲晕人的头脑,成交,付钱,落袋为安,是他们最想要的局面。

最恨贩子的,绝对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喜爱球鞋的人们。

以上就是(关于球鞋文化,多说几句)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