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一要提出要求,具体指导。要求学生养成认真阅读课本、专心听讲、认真审题、认真分析、质疑问难、仔细计算、书写整洁、自觉检验、更正错题等良好习惯,对每一种习惯要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具体指导。

二要常抓不懈,严格训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一定要从一年级就抓紧训练。必须循序渐进,由“扶”到“放”,严格训练以至习惯成自然。

三要言传身教,当好楷模。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受教师习惯的影响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以身作则,无论看书、讲话,还是板书、批改作业,都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也是课内外教学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要使学生各科学习能够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应培养以下六个方面的习惯:

1听的习惯。要求上课思想集中,专心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听时能抓住要点,边听边思考。

2看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看懂课本上的主要内容。如对应用题的提示语、解题步骤、旁注、计算的法则、运算定律和性质、计算公式等关键性知识要看懂,同时还要看懂课本上的示意图和线段图,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

3想的习惯。上课时认真思考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和发言。课本上的黑体字、解题规律、运算定律和性质、几何图形的特征、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都要提请学生多加注意和思考。

4讲的习惯。要根据老师的要求积极争取发言,要想好以后再讲,要力求做到叙述有序、有条有理,语言要简明扼要、语句完整,口齿要清楚,声音要宏亮,态度要大方。

5做的习惯。能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时间,完成课内外作业,并做到书写工整、字迹清楚、计算细心,做完题要验算,做错题要更正。

6审题习惯。审题习惯是多种习惯的综合体现。审题是解题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因为在计算中,运算方法、运算技巧再熟练、再灵活,如不能正确审题,方向出错,就会南辕北辙,犯了根本性的错误,所以,只有正确审题,才是正确解题的最基本的保证。具体地讲,应用题的审题方法是“两读”:一读是了解性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已知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二读是分析性题。通过读题掌握关键句子和概念上易混淆的字、词,如倍数、平均、和、差、积、商、多多少、少多少等,并进行画批,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准备,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以帮助理解题意。

文字题的审读方法应是一读、二画、三想。一读:读准题,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如:52 与 18 的和乘以24 与 15 的差,积是多少?经过画批 二画就清楚地看出数与数的关系是两数之和乘以两数之差。三想:想一想求的是什么问题,有几个层次,怎样列式,要用哪些运算符号,运算顺序怎样,找一找能否应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

以上审题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并处处起示范作用,让学生潜移默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2.方法

习惯是人们长期养成而又不易改变的语言行为、思维方法、条件反射长期积累的行为定型。培养青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方法很多,列举如下几种:

1训练法。单靠书本说教不行,需经长期严格训练。习惯是练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2评比法。对学生的习惯行为要给予及时的评价。要做到七结合:行为考试和书面答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学校和家庭相结合;平时和期末相结合;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相结合;自我评估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和学生相结合。

3竞争法。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诸如尊师、友爱、遵纪、劳动、学习、作业等竞赛活动。

4指导法。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具体指导,如怎样扫地、怎样擦玻璃等等。

5榜样法。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是一种隐藏的教育,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家长也要做到。

6制约法。这也是形成习惯的后盾,必要的惩罚是应该的。凡有制度和规定,都要经过孩子讨论、认同。

7情境法。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教室、走廊地面发光见影,学生自然就不会随地吐痰或乱扔纸屑。

8疏导法。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实践体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9活动法。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以上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内容和方法))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