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关系的一般过程
爱情关系的一般过程
还记得,第一次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吗?应该是学生时代吧,ta也许就坐在你可以看得见的位置,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的讲,ta在那个靠窗的位置聚精会神的听,你已经记不得老师说过什么了,只想时不时扭头看ta一眼。ta的脸庞就像是移动的大*,看一眼就像是吸了一口,整个人都沉湎其中精神起来,但是目光一离开ta,血管里的红细胞仿佛在爆裂绽放,整个人开始烦躁萎靡。阳光透进教室,映射在ta的脸上,你恰好看到ta光洁的面庞似有圣光,感觉世界都光亮起来美好的如同创世般惊艳。没人知道如痴如醉的你当时在想什么,直到老师丢来的粉笔头精准的打在你头上,把你从不知做了多久的白日梦里拖出来。
多么简单纯粹的爱恋,直到今天回想起来,它都能给我们些许忧愁感。也许你会说,那时候我们不懂爱才会如此嘛,两个人要房子车子票子,还要四个老顽固点头祝福才能在一起,当时太幼稚了。是的,这种说法也不算错,如何结成夫妻是有一套社会规则的,但爱上一个人不需要人教授。我确信我爱慕那个人,是因为ta带给了我独一无二,前无来者的心动,那种感觉,拨动着我的情绪,只有和ta在一起,才能让我安宁。
所以,爱情,是一种激烈的情绪,我们无法驯服它,所以只能顺着它的牵引亦步亦趋。
可是,好像不仅仅如此吧。一个人遇到一件好事能高兴多久,五周?遇到一件恶心事能难受多久,五个月?我们的爱,可不是这样,那是要按年算的。也许多年后的同学会你又看到了ta,要按捺住那颗你以为早已经沉寂,现在却又张狂起来的心,怕是要花些力气呢。
爱情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因为它很明显的与愤怒、喜悦、悲伤这些基本情绪不同。情绪是功能性的,它是短暂的感受,而爱是以情绪感受为基础的对待特定人、物或者概念的一种认知倾向,即态度。把爱当做态度就是强调你总是希望你爱的人过得很好,即便在你的情绪不是那么强烈的时候也一如既往的这么想。
所以呢,当一个人不再爱你的时候,虽然你感受不到ta的情绪,但是ta的态度,能告诉你答案。
2爱情为何发生
没有任何动物可以真正独自活下去,人也一样,即便你想离开社会当个人猿泰山,那也要成为人猿的一份子。社会性动物嘛,单打独斗总是没有协作共存来的方便,今天我帮你抓抓虱子,明天你帮我打个松果,大家互帮互助其乐融融,就算遇到猛兽了,一起上也能对付一下,你我都需要在关系中获益才能生存。
爱情也要遵循这个规律,作为一种以情绪感受为基础的关系,它发生的前提是:你可以给我,我不能自己给自己的美好情绪感受。当爱人可以给我们这种美好的情绪感受时,这会显得ta特别的完美,是这个世界里最特别的存在,而我们自己就相形见绌,以至于有时候不敢抬头与之说话。
在关系中获益?这还不简单,我什么都听ta的,什么都为ta做,一切以ta为前提,这样就肯定就没毛病了。
emmmm……这个想法,并不好。你是想让对方收益,但是,对方会认为,和你在一起会让ta受损。因为你的付出是为了换得对方的认同,这就变成交易了,还是强买的交易。
关系中获益会比看起来的复杂。举个例子,A为对方全心付出,对方的回报却少的可怜,在这种关系里,A也可能会有收益。比如在A的原生家庭里,A必须要做很多事才能换得父母少的可怜的夸奖。A建立了一个旧有关系模式,ta至少收获了安全感,因为这是ta熟悉的模式。如果A修复了现在的情感关系,在ta心中也就间接补全了原生家庭,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收益可能了。这叫强迫性重复,重复过去的伤痛经历,在伤痛中修复过去的人生。
如果一段关系只是让你重复过去的感受,那就这段关系就应该多思考思考了。
3爱情如何选择
小时候,我们发现睁眼世界就充满光明,闭上眼就是天黑,饿了父母会做好饭,如果父母有事都没有回家做饭,那一定是整个世界都把我们遗弃了。我心里的感受,就是整个世界,这种通过感官形成的,就是自我中心的主观世界。成长后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啊,不是我认为怎么样的就是怎么样的,我被拒绝、误解、抛弃甚至死亡的时候,世界还是那个样子。我不是唯一,我只是其中之一,有了这种认清世界的过程,我们就会在心中衍生出一个客观世界。
亲密关系的选择也是一样,年少时我只要你回应我的感情就好了,长大了发现在一起不能只有感情,还有其他方方面面的客观条件。这是主观客观判断的区别,也可以说是爱情关系中感性和理性的抉择。感性方面是快速的,讲究吸引的,潜意识的。理性方面是慢速的,思考判断的,意识层面的。感性更重视外表,幽默感,倾听等;理性更重视喜欢小孩,经济能力,陪伴等。就好像一个老人不会把外貌当做绝对要素,一个十几岁的少女不会考虑对方是不是喜欢小孩。
理性的价值判断很容易理解,而感性的潜意识的判断大多来自于早期养育方式的影响,如果你探究这些影响,这能很大程度了解“跟着感觉走”的感觉到底是什么。而暧昧不是感性和理性的中间状态,而是一种既不想独处,也不愿建立亲密关系,只能尽可能拉长这种不确定关系的策略。因为暧昧可以享受关系的红利,也可以不用去处理某些事情。
以前有个妹子找到我,说有个男孩子很喜欢她,对她百依百顺,她也很喜欢这种感觉。在一起一年多后男孩家里准备买婚房,她逃跑了,她觉得男孩收入太低,不会有个体面的家庭。跑了之后没多久她又回去找到男孩说自己错了,希望继续在一起,但是她害怕又在一起后男孩报复她,她很纠结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个例子很能说明感性和理性的冲突,恋爱时重点是情绪感受,从小不被关注的女孩很喜欢被人捧在手心的感觉,她打压男孩又重塑了她家庭原有的女强男弱模式,这让她有莫大的满足。但婚姻到来时她发现自己还是想和一个强有力的男人在一起,这段关系满足某些渴望但是不满足安全(安全感,就是一个理性的现实考虑)。可是走了的话,连原来的满足也没有了啊,所以还是回去找他吧。妹子只在家庭里学到两种关系模式,你顺从我和我顺从你,现在妹子卑躬屈膝的回去找他,她就会认为现在该我顺从你了,不仅以前的满足感没有了,还有被你奴役的恐惧。
感性和理性之间有对错吗?也许你会说最纯的感情才能算爱情,那些铜臭味的关系不会幸福;也许你会说面包够用才能走的长远,只有荷尔蒙的关系实在幼稚。其实都没毛病,想要,就去拿,世界有它自己的公平。
4初期过程
好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你对某人动心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和ta发生链接。所以我想问的是:你曾经表白过吗?
表白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袒露自己的需求感,把关系的选择权交给对方,对方在当下很有可能会摒弃吸引用理性去思考要不要和你在一起。爱情是要以情绪感受为基础的,所以它不仅没用还有反作用。
但问题是:十个表白九个死,我们为什么还有去表白的冲动?
爱情来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去控制它,只能被它所控制去做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事情,没人会喜欢这种状态,简直就是一种煎熬嘛。当你无法用其他方法推进两个人关系的时候,你会让自己永远卡在这种煎熬里么,肯定不会,用一个答案来结束这一切,不是一个上上之选么。
去试着结束一种不受自己控制的状态,是情感初期的最大特点。
当你爱上一个人,第一步就是胡思乱想,比如你会想ta现在在做什么,ta会喜欢什么,如果我们相遇会发的什么事情。第二步就是增加和ta的接触,看看ta到底是什么样从而修正自己的看法(如果一个人足够自恋,ta会只相信自己构想出来的对方,拒绝看到真实的对方,而很多人把这理解为痴情和气场不和。)。第三步证实猜想,你看到了结果,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情绪都会迎来一个高潮,但是终于可以慢慢归于平静了。
我把它叫做求证欲。
想想那些让你念念不忘的人,是否都是脑补大于了解。更重要的是,是否都是永远不能再去证实的人。
5中期过程
好了,现在你和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人在一起了,和ta一起的每一天都像是春天,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特别的意义,就算ta打碎碗的声音都特别悦耳,你希望这种美好持续到天荒地老,来世都要再续前缘不要分开,直到,你渐渐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什么,他吃饭吧唧嘴?什么,她每天就会逛街?他一到晚上就打游戏,她一天就会自拍,他袜子内裤洗衣机里一起洗,她说话不经过大脑张口就来,他家务不干只会拿筷子吃饭,加上今天买的这五只她已经有两百只口红啦,我滴个天哪!
原以为你是美好的,结果现在你全身上下散发着丑恶的气息,你知道吗,你这些都是很严重的毛病啊,你得改啊!
这个套路,应该很熟悉吧。两个人久了,你给我美好的情绪感受在减少,臭毛病给我的不好感受在增加,总有一天,不好多过美好,我就开始度日如年。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长期的相同刺激带来的神经兴奋会慢慢递减,之前觉得幸福的事情会慢慢变得平淡如水了。
这个事情怎么解决呢?一是你不再有那些毛病,就不会带给我不好的感受,二是你增加新的刺激,不断带给我不一样的惊喜。
但是问题是……两个人都是这么想。
两人就会推彼此的关系边界,挤压对方的空间好让自己拳脚更舒展一点。特点就是总是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对方付出的少,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两个人所付出的都已经不足以达到原来的兴奋程度了,都需要对这段关系注入精力。这就是开始磨合了。
在磨合期,总是不堪入目的,有热战的,有冷战的,不管什么办法,其实都是一种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想达到某种均势让关系继续。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都需要均势,否则有一方就会想要逃离。如果不能用平和的语言协商沟通,也必然用其他成本较高的方式完成这一沟通。
说到沟通,就更有趣了,男女的不同表现得淋漓尽致。男性倾向于逻辑的,目标的,理性的;女性倾向于情绪的,网状的,感性的。举个例子,吵架的时候男人的大招是:“你这就是无理取闹”,女人的大招是:“你是不是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
稍微细心一点你就会发现,男性说的是理,女性说的是感。理的意思是:我无法从你的话里用逻辑提取到有效信息,所以我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感的意思是:我把心里装的情绪都展现出来,你却视而不见,那我更激烈一点你可能就懂了。如果还不懂,就一定是不爱我了。
当女性说从来、根本、都是、一直这种绝对化词语的时候就是她在表达情绪的时候,用逻辑思维去争辩道理,这是又把她给堵回去了。女性可以考虑直接表达情绪背后的感受,比如对方加班让你感到被冷落让你有了很不满的情绪,可以考虑直接表达孤单的感受而不是不满的情绪,不然男性会觉得你的情绪莫名其妙就出来了。更不要让对方去拿,自己明明可以拿得到的一杯水来让自己感受好些,因为男性会注重事情的逻辑层面,他们会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被拒绝后的女性可能会把旧账翻出来,用以正当化自己刚才的要求,而男性一般更是找不到这一切背后的联系了。
6死亡和重生
好了,如果你和那个曾经美好,后来丑恶,现在既美好又丑恶或者既不美好也不丑恶的普通人找到彼此边界的平衡了,你就会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安心了,ta就是一个多年的老友,或是一个血缘牵绊的亲人。这时候关系就从单一的情绪基础变为多重基础,更为稳固,也是常说的爱情慢慢有了亲情友情,你们就可以考虑囍这件事情了。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不不,你这是太高看婚姻了,爱情在磨合期就死的差不多了。爱情以情绪感受为基础,磨合期的时候就要死要活,哪还有一点美好感受的样子,但是你们度过难关愿意让关系里的情绪感受比例减少,让它长出友情和亲情,它又重生了。
婚姻应该是爱情的重生。
所以关系中情绪享受的比例会下降,这确实是一种妥协,但正是其他部分的加入,才让两个人得以稳固的继续前行。
那么所谓平衡啊,是绝对的各占50%吗?当然不是,平衡是指两个人对某种状态都真心的接受。这种平衡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还是会变化,所以时不时会闹一出,即便长期的关系,也需要去用心维持呵护,更多支持方式是增加了修复手段和减少了关系死亡概率。那些热恋结束就走到尽头的关系,正是因为青黄不接:情绪枯竭而新支持没有或不愿建立出来。
当然最后没有找到平衡势必就会在磕磕碰碰中分手。分开后是否会有继续的可能吗?依恋型人格倾向于保持某种联系,在这段破碎的关系里继续汲取养分。回避型人格倾向于切断联系,不再往来。当然回避型人格的行为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因为关系的死亡不管对谁来说,都是多多少少的伤害。
最后:完全自己才更有可能寻找到真挚的爱,否则得到的可能是一个个爱的替代品,毕竟,残缺的心灵发出的真切感情也永远无法被真正的满足。
以上就是(爱情关系的一般过程)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