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阎摩 悲剧的先祖,仁慈的死神
谈谈阎摩 悲剧的先祖,仁慈的死神
在梵文中,Yama(梵语:यम)有双胞胎、成对的意思,呼应阎摩有个双胞胎妹妹‧阎蜜(yami)。此外,Yama也可以被引申为成对的绳束,有捆绑的意思。从词源头来看,Yama(梵语:यम)源自于原始印欧语词根*mer,意思是死亡。由此不难推断出阎摩这尊神明与死亡,冥界有关。
阎摩这尊神明的形象有些复杂
家庭的悲剧与不怀好意的外祖父
阎摩出生于神的世家,但他并不是神明。名义上他是太阳神苏利耶(sūrya)与迅行女神婆罗纽(Saranyu)的孩子,但由于婴罗纽不堪忍受太阳神毗婆数那炽热的光芒,就找了一位与她长相相同的假新娘,在举行婚礼之际,婆罗纽变成一匹马逃之夭夭。假新娘为毗婆数生下了阎摩阎蜜兄妹。但由于假新娘不是神,她的孩子只能成为凡人。他有个双胞胎妹妹叫做阎蜜(yami),兄妹俩长成后,妹妹阎蜜爱上了哥哥阎摩,并向阎摩求婚。阎摩无法接受,认为这是乱伦,不合礼法,坚决地拒绝了阎美。但阎蜜固执己见,坚持与阎摩结合,发誓非阎摩不嫁,否则宁愿一辈子独身。阎蜜认为两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阎蜜认为之前已经有梵天王与他亲生女儿结婚的例子,自己不过是想要效仿梵天王。其次,她又引用迅行女神婆罗纽(Saranyu)的父亲工匠神毘首羯磨(梵语:विश्वकर्मा,Vishvakarman)的神谕——在兄妹二人尚在娘胎时,工匠神便预言胎中二人在胎中就可以成亲。阎蜜想要借神谕来证明自己与阎摩结婚合理性,尝试说服阎摩。
照理说阎蜜都说到这个地步了,阎摩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吗?拒绝就是违抗神谕
可是,阎摩违抗了。然而,阎摩失败了。
汝心与我意,相通又相连。犹如造物主,请汝如我身。生主工匠神,光辉宇宙相。恩准我二人,胎中成夫妇。宣彼此神谕,无人敢违抗。汝我相结合,天地亲见证。——《梨俱吠陀,孪生兄妹二神恋曲》阎蜜对阎摩求爱的献词
我等未曾作,过去所作事。我等将正理,为何说非礼。水中乾达婆,认水为媳妇。 水是我等母,我等是近亲。天上侦查神,巡逻在世间。未曾有休息,亦未合眼睛。 淫 不贞女,速去找别人。 纵情于欲乐,汝车之二轮。汝身与我身,不能相结合。私通己姐妹,称为有罪者。交媾寻他人,勿来骚扰我。汝兄善吉祥,无私情欲想。————《梨俱吠陀,孪生兄妹二神恋曲》阎摩言辞拒绝阎蜜
阎摩拒绝效仿梵天王的做法,拒绝承认兄妹私通的“神圣”,认为梵天王的所作所为是非理,神谕提到过什么与自己无关,兄妹私通这种行为是违背正理的恶行,两人为同母所生不该私通,否者会成为“有罪者”。阎摩更是说道,终生所作之事逃不出侦查神的法眼,如果被抓到,必然要受到天罚,因此二人更加不可以私通。除了解释之外,阎摩严厉的斥责阎蜜为“xx不贞女”,让她不要骚扰自己,这语气不可谓不重,他为什么如此气急败坏?除了对妹妹不争气行为的愤怒,个人推测也是对众神的不满.....
如果褪去神话的外壳,阎摩的早期故事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狗血家庭伦理剧
首先,兄妹二人名义上的外祖父工匠神扮演了阴谋家的角色。工匠神指着兄妹母亲的腹部,说道:胎中二人将成为夫妇。然而,那位母亲并不是工匠神的女儿迅行女神婆罗纽,而是个替身。换言之,工匠神与阎摩阎蜜二人没有任何亲缘关系。工匠神的所作所为有些微妙。阎摩阎蜜二人并非神明,又怎么能够违抗工匠神指腹为婚的神谕?若是遵守了神谕,则必然违背正理, 背负罪孽。。鄙人猜测阎摩可能对此有所了解,严词拒绝了自己的亲妹妹,甚至斥责妹妹为“淫荡不贞女”。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二人结合,成为人类的始祖,背负上了“原罪”。阎摩虽然极力反对但终究接受了亲妹妹。这就是个陷阱,而阎摩不得不跳。而制造这一陷阱的就是二人名义上的外祖父——工匠神,这明显是陷害.....当然,有关侦查神的内容也有可能是阎摩为摆脱阎蜜而夸大其词....必经印度教的神明没几只好鸟....根据梨俱吠陀的记载也不见得阎摩遭到明显的业报
凡人的生命有限,阎摩死去时阎蜜极度悲伤。那时尚没有白天黑夜,众神创造出夜晚,使得阎米忘掉了阎摩,成了人间阎牟那河的女神。
阎摩去世后被认为是南方的守护神,南方属火,阎密后为河神,属水。
水火者 ,阴阳之征兆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人乃阴精阳气合而成之者也——《识一字便可为医说》
阎摩阎蜜二人结合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被当成阴阳化生万物吧....
而佛教神话说法不同,根据佛教神话的其中一种说法,阎摩兄妹二人似乎受到业报的影响:
然彼阎罗王昼夜三时,有大铜镬自然在前。若镬出宫内,王见畏怖,舍出宫外;若镬出宫外,王见畏怖,舍入宫内。有大狱卒,捉阎罗王卧热铁上,以铁钩擗口使开,洋铜灌之,烧其唇舌,从咽至腹,通彻下过,无不焦烂;受罪讫已,复与诸婇女共相娱乐;彼诸大臣受福者,亦复如是。” ——《大阿含经地狱品》
又为双王,言兄妹二人并为王,兄治男事,妺治女事。——《玄应音义》
在佛教神话当中,出现了类似阎摩的神明。阎王有兄妹两个,分别掌管男女。又有阎王必须受到酷刑的说法,可以认为此处的阎罗为阎摩阎蜜的佛教化形象。在佛教神话当中,阎摩遭受着极大的痛苦,佛教强调一切事物都被因果法则支配, 印度教也是如此。即使是阎罗王亦不能免除业报,兄妹二人的私通行为违背了道德正理,想必造成了不少恶业,半日享福半日受苦也算是“罪有应得”,虽然这刑法看起来恐怖地有点过分就是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佛教的说法,而不是印度教的说法。而佛教出现,远远晚于最早提到阎摩的史诗《梨俱吠陀》 成书。因此阎摩的形象从《梨俱吠陀》到大阿含经经历了非常多的变化。
冥界之王,夜摩天主
根据《梨俱吠陀》的描述,阎摩自愿去世,为后人开拓到达冥界的道路,并且接引后人(亡者)到达他的王国。此后他便成了亡者之主。印度人不认为他是天神家族的成员,而认为他兼有人类始祖与死者的王者两个身份。他到达的地方名为 夜摩天 ,是人类死亡后到达的快乐居所。而阎摩也被称为夜摩天王 。
根据佛教的描述夜摩天为欲界六天之第三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楞严经》
焰摩天即夜摩天。楞严经提到过死后进入夜摩天的条件:淡泊,不执着,对人世见的事物没有太多的执念。智者大师认为:升入夜摩天需要护持众生善念的心情与不恼害众生的功德。作为人类的祖先,他面对的众生不过是他的子女,对子女心怀善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楞严经》对夜摩天人的描述为“自有光明”这与我们平素认知的地狱有很大的差别。
无独有偶,《梨俱吠陀》的描述也与此类似。此时的阎摩更,不是死神,也不是审判者,其形象只是人类死后去处的王者,此外他还是亡灵的收集者,引导亡灵来到他的世界安乐享福。
在该树下,枝繁叶茂,阎摩天众,开怀畅饮。我等父亲,一族族长,正在联系,友好先辈。——《梨俱吠陀》第十卷
此乃阎摩,神圣宝座。宝座又称,诸天殿堂。彼之仙笛,已被吹响;颂歌高奏,庄严阎摩。”——《梨俱吠陀》第十卷
接引修善者,往生最胜地。为众多亡灵,指示升天路。此乃阎魔王,太阳神之子。人类收集者,敬彼以贡品。首席神阎摩,知悉窝等事。无人敢夺走,我等放牧场。往昔祖父辈,曾从此逝去。我等既知己,选择己道路。请离开离开,沿着众古道。即吾人祖先,走过的道路。举行祭祖礼,二王心欢喜,汝将见阎摩,及婆楼那天。神圣阎摩王,侍从有二犬。四眼护路者,人间遍知闻。唯愿庇佑他,绕过二天犬,唯愿恩赐他,福祉与安宁——《梨俱吠陀》第十卷
他描绘阎摩王的宫殿是一座宏伟的天上建筑物,在阎摩统治的世界,初至的亡灵可以见到比他先死的父辈,甚至是更早的祖先。阎摩同他的眷属生活在那里,日夜与神仙眷侣们畅饮苏摩神酒与酥油,欣赏他喜爱的管弦乐。
阎摩不止能够引导与统治亡灵,同时也能够保佑世人,令世人远离灾祸。此时的阎摩地位很高,形象相当的庄严神圣,其形象类似人间九五至尊的帝王。阎美称夜摩为唯一应死者(梵eka -martya)是个凡人,而阎摩死后被追认“天神”,甚至能与婆楼那天平起平坐。
先人们与阎摩一起,享用着世人四时供奉的各种祭品,永远摆脱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这样一个极乐世界,全无传统的冥界中那阴森凄惨的气氛,阎摩也并非对死者之灵进行审判的威严的阎王爷,他实际是祖先亡灵的统领。当然,这些祖先只限于王族与祭司。《梨俱吠陀》中写道:在阎摩那里,亡灵们 “会见到先人一一 战死沙场的英雄, 光荣的圣者、仙人,以及那些虔诚、慷慨的老王。——《试论阎摩的源与流》
此时的冥界或者说是夜摩天像是法国的“先贤祠”(笑)
像是恶者将被如何对待的问题,梨俱吠陀很少提及
形象骤变
而阎摩的形象并没有保持下去,在梵书中,阎摩仍为冥王与祖先神,但其形象与《梨俱吠陀》时期的阎摩有极大的差别。他的称号多了起来,“结束生命者(Antaka),“毁灭(Nirrti),“死亡(M刃tyu)等多种称呼都同他联系在一起。他不再是单纯引导亡灵前往冥界的“东道主。其形象也不再像个坐在庄严宝座上的帝王,变得恐怖起来”《罗摩衍那》记载阎摩是“手持木棍,相貌狰狞的人,瞪着火球似的通红的眼睛”阎摩的相貌已是威严可怖,红眼睛、黑皮肤,手持正义之杖和一张套索。他的侍从也有些面目狰狞了,红眼,黑衣,毛发竖起,腿、眼、鼻均似乌鸦。他的御夫是“疾病”(Roga)。两只四眼狗仍追随其左右。阎摩的宫殿也由原本的天上移到了在八万六千由旬深的南方地下,夜摩天王与阎摩逐渐成为两个神明,一个统理天界,一个统理地狱。不过梨俱吠陀提到的阎摩宴会厅仍然是一个快乐的所在。阎摩成了公正严明的审判者:行善积德者,可升天堂,然后转世,降生在好的家庭;反之,思想行为不轨者要在地狱受苦刑,之后再转生为贫苦家庭甚至是非人 。
慧琳音义五曰:“爓摩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及以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故三启经云:将付琰魔王,随业而受报,胜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即其事也。
根据史诗记载,众国王向南面守护者阎摩顶礼膜拜....不知道为什么我想起了中国的南面称王,这两者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如果把中国阎王与印度阎摩做对比。仍然可以发现印度阎摩更加富有同情心,心地善良,甚至有“悲悯之神”这一称号。《摩诃婆罗多》记载了一个有关阎摩的故事
莎维丽德是个善良,高贵,貌美的女子。她身为皇室公主下嫁给“生于城市长在苦行林”的落难王子,在明知丈夫只有一年寿命的情况下,毅然与萨蒂凡结为伉俪,同他一起在净修林中生活,她还要操持繁重的家务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毫无怨言。丈夫死后,这位至情至善的女子找到了阎摩,一番妙语连珠让阎摩对她“怀有无上的敬意”,阎摩法外开恩复活了她的丈夫,并且治好了她公公的眼睛.....这与被悟空逼着给寇善人加寿命的中国阎王成鲜明对比
这份仁慈可能与他人类之祖的身份有关,然而其形象传入中国变成了单纯的判官与死神,作为单纯的司法者,仁慈就变得没有必要了
以上就是(谈谈阎摩 悲剧的先祖,仁慈的死神)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