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说一说朱买臣休妻

说一说朱买臣休妻

说一说朱买臣休妻

人们在看戏的时候,往往都会对朱买臣妻子的贪图荣华富贵和尖酸刻薄感到厌恶,而对于朱买臣这一文弱书生感到同情。这似乎是千年以来的定论:妻子应该和丈夫同甘共苦,不然就有私德上的亏损,就会受到世人的唾弃,可是又有谁去站在朱买臣妻子的立场上去考虑,考虑一个普通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简单愿望,这是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固定思维,对于女性从来都是处于忽视和逆来顺受的角色的定位也是很多人看戏的谈资。

一、历史上的朱买臣和他的妻子

朱买臣到底是何许人也,他的经历又是怎么样的需要我们先去了解之后,再去看待这出戏和这出戏的主人公。朱买臣本来是汉武帝时期江苏吴县的一个一贫如洗的读书人,家境贫寒,却喜欢读书,就连打柴的时候也不忘记读书,负薪读书,这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后世更是有负薪挂角的说法(挂角指的是隋朝的李密,家贫放牛,仍不忘读书,将书挂于牛角之上)。他的妻子对于她丈夫的这种行为感到丢人,屡次劝阻他,他却“愈益疾歌”,这对于活在现实中的妻子又情何以堪,她想和她的这个迂腐的丈夫分开,朱买臣留不下他的妻子,只好任由她离去。朱买臣后来到了长安,碰到了自己的同乡严助,可谓是遇到了命中的贵人,严助把他推荐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被朱买臣的才学所征服,封他为中大夫。后来虽然因事被免职,可是后来又被汉武帝重用,更是身列九卿,担任会稽郡的太守,可谓荣耀无限,可是他却为人心胸狭隘,因私废公,在官场上倾轧他人,而他也为他人所倾轧,对张汤心怀怨恨,后来被汉武帝刘彻杀死,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至于历史上朱买臣的妻子,在离开朱买臣以后,也确实改嫁他人。朱买臣在当上会稽郡太守以后,回到故乡,把自己的妻子和她的后夫养在了太守府的后花园里,让他们做些杂役闲差,而他的前妻也因为羞愧和愤恨,最后自缢而亡,这和戏曲上的情节虽然略有不同,但崔氏的下场都是一个含羞带愧,魂归西天。朱买臣的妻子算不上什么大恶之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妇女罢了,她在当初朱买臣贫困潦倒的时候,还对朱买臣有着善意,让他“呼饭炊之”,给朱买臣吃了一顿饱饭,她只是一个活在现实里的妇人,她想的是能够满足她的基本的生活需要就够了,然而朱买臣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每日在那里谈一些理想和对未来的承诺,这不由得不让崔氏对他不信任,最终离开了他,她的离开也是情有可原的,不应该受到过多的指责和批评,可是后人却认为崔氏在朱买臣困难倒霉的时候离开了他,是一个嫌贫爱富、下场活该可悲的“坏女人”,成了后世舞台上的反面人物和丑化的对象。

二、艺术加工和描绘

中国戏曲历来都善于演绎这种故事,对于朱买臣休妻这件事更是不会放过,好多的剧种都有对这个故事的不同展现。较为出名的有京剧汪派的《马前泼水》,还有二人转的《马前泼水》,秦腔和河南曲剧也有同名剧目,晋剧有《烂柯山下》,昆曲有《烂柯山》,其中京剧还有孙毓敏的《痴梦》,把崔氏在梦到朱买臣荣归故里后把自己给认下来,自己身着凤冠霞帔的那种荣耀,最后却发现一切都是梦幻,虚空一场。……在这些剧种的演绎里,我最为欣赏的是越剧《风雪渔樵》,它真实地还原了元杂剧《朱太守风雪渔樵记》,这个故事也是成就了中国人最喜欢的大团圆,人生和艺术都有了完美的结局,同时它对崔氏的塑造也是符合个人的审美看法,更贴近生活和现实,把崔氏的形象塑造的更为丰满,有血有肉。然而事实却不像艺术上塑造的那样完美,事实让人们觉得人生是那样残酷。

三、马前泼水的由来

马前泼水的故事并非朱买臣所首创,仔细研究这个故事的来源,还要追溯到商末周初的姜子牙。姜子牙的老婆因为姜子牙落魄无为,都七十多了还是那样穷困潦倒,她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不想再和他过苦日子,不相信姜子牙的话,离开了他。后来姜子牙渭水垂钓,得遇西伯侯姬昌,时来运转,在攻打朝歌的时候,又见到了自己的前妻,而他的前妻也想重归于好,姜子牙虽然已经年过八十,对过去的事情可是仍然耿耿于怀,泼水在地,让她收起,收起的话就破镜重圆,收不了就无从谈起,想这覆水又怎能收起,她的前妻灰溜溜地走开了。后世把姜子牙的行为也安到了朱买臣的头上,两者故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对嫌贫爱富之人表示了鄙夷和抨击讽刺,戏说则可,可是真正放到人身上来看,则有些刻薄和过于纠结。

在戏曲里,朱买臣像自己妻子当初对自己一样也对于妻子用尽嘲讽,可以看出朱买臣的度量小。在正史里,朱买臣也是心胸狭窄,可谓一朝成富贵,忘尽当年事,他在登上了人生的巅峰之后,表演得淋漓尽致,声威壮大,可是最后却惨遭横死,这和他的性格和为人不无关系。朱买臣是一个喜欢张扬,而且喜欢做戏的人,踌躇满志却深藏不露,“富贵不夜行”,是一个功名心特强,富贵欲特强,嗜欲深而天机浅的人,这也注定了他最后难以在官场上久居,注定了他日后的悲惨命运,可惜他的妻子自缢而亡,并没有看到这一点,可惜她的目光短浅和心灵的过于矛盾与愧疚。

四、客观看待历史,评价两人

戏曲里的这种剧情的安排与其创作者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有些剧本是由当时的落魄书生所写,诸如元代文人留下的众多杂剧剧目一样,他们在创作剧目的时候有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可奈何,只有通过写写戏来安慰自我,在创造剧情里寻求精神的安抚。像这种题材或者类似于这个剧目的还有很多,比如写苏秦,在不得志的时候家人对他冷嘲热讽,在当他成名归来的时候又极尽阿谀之事。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就是这样,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偶然和巧合,不过人生与戏不同的是,更多的是现实,需要我们去认清,也需要我们去换位思考,要想一下自己能力是否到了别人认可的地步,有人也许会说自己有能力与否与他人无关,可是社会就是如此,你不得不去面对和承认。

朱买臣和他妻子的故事一次次被搬上了舞台,除此之外,隋朝的著名画家展子虔也用这个题材画了《朱买臣覆水图》。朱买臣其人也确实是有真才实学和卓越的见识的,他曾经向汉武帝献上了平定东越叛乱的策略,《汉书》更是对朱买臣有“吴有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的评价。朱买臣在前妻走后,没有再另外续弦,也能够看出他对于前妻还是比较有感情的。关于朱买臣的故事在后世之所以流传这么广,竟然不是因为他的饱读诗书和满腹经纶,也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达官显贵,却是他那一段没有结果的婚姻,还有他冒雪打柴的潦倒经历,这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有些讽刺。

对于朱买臣和他的妻子,我们不能凭戏曲舞台上的形象来看,应该追根溯源,如实还原历史,朱买臣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而他不能够给自己的妻子安稳的生活也是他们两个离异的根本原因,这对现实生活也是有一定的反映的,现在也是有很多类似于朱买臣的情感经历的故事的。朱买臣的妻子对丈夫在路上受尽路人的嘲笑和白眼都无动于衷,反而变本加厉,不顾自尊和妻子的感受,这是让她所难以忍受的,她对丈夫四十多岁还不能够面对现实,又加上多年贫寒,所以才离开了丈夫,这些都是有情可原的,虽然有些世俗,但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嘲讽和后世舞台艺术的丑化。

多少历史留下来的教训告诉我们人生不会同情弱者,在面临困境的时候应该多思考如何改变,而不是一味怨天尤人,一味空想。我们在怀揣梦想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现实问题,不可目空一切,不切实际,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应该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要心中想着他人,这才是一个心智完全的人,真正成熟的人。

以上就是(说一说朱买臣休妻)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

86%的人还看了:浅谈为什么学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