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火的Emoji,为什么是一匹马?
在中国最火的Emoji,为什么是一匹马?
截止2016年12月,全球每天使用Emoji的次数达到了惊人的60亿次,在周末的顶峰期,这个数字还将达到更高。
在美国纽约,Emoji被现代艺术博物馆列为永久收藏,在推特上,广告商会根据用户发出的Emoji,来确定其情绪状态,从而提供针对性更强的广告。
这无疑标榜着这个出生于1995年的表情符号,已经成了社交网络中,用户最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但可惜的是,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大陆,Emoji的使用率却乏善可陈,常常只被应用于某些伟人逝世时的新闻里,具体的表现为一根蜡烛或是双手合十的祈祷。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后者在Emoji原生的翻译中,是击掌的意思。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语言学研究曾提供过如下的参考样本,70%的沟通由肢体语言传导,23%通过语调,仅有7%经过文本传递。Emoji的发明,本质就是想让人们在网络聊天时,通过这些笑脸,达到面对面沟通的感觉。
可自从网络在中国盛行,天朝特有的表情包就一直占据着主要地位。
从最早的“干杯我的朋友”,到后来的“兔斯基”、“尔康”,再到动图时代的“真香”、“有钱就能为所欲为”,Emoji在中国没人用,也是情有可原的。
有点跑题了嗷,接下来是本文的主旨,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在这组数据发布后的一年后,Emoji的使用率在国内开始激增。大大小小的社交平台里,只要存在网络主流用户群,就一定能看见Emoji,只是它所展现的形式并非为最初的“情绪传导”,反而成了一种文化潮流。
简单说就是用Emoji中的图标,以音译或象形的方式代替汉字,比如:
以及:
当然,无论它在传播中经历了怎样的变种,资深的老网虫一定能辨认出它的原型,也就是这个:
你动物 死了
浩瀚的战争和历史,往往是经由一个点引爆,再扩散至整个世界,而Emoji在中国大陆掀起的文化狂潮,就植根于斗鱼直播平台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直播间里。
大概在2016年的某个深夜,英雄联盟分区的直播员李赣照例开启了直播,并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以往常的风格点评起当下的职业战队。
很快,骂声开始不绝于耳。
毕竟,作为一个从底层一步步爬到尖端的直播员,他的用户往往参差不齐,大多数人来到李赣的直播间里,只是为了发泄被生活挤压到无路可走的怨气。
然而作为直播行业的龙头,斗鱼对弹幕管控的力度相当大,很多侮辱性的词汇都被列入了封禁名单,不少网友骂出的词,都变成了一个个星号,如六月的雪花从李赣的头顶飘过,完全没能动摇他继续直播的内心。
随后,一个时至今日早已不知所踪的开辟者,用一个有趣的Emoji符号,扭转了网友阵营的颓势,一举拿下了直播间话语权的阵地。
在这位开辟者的引导下,弹幕在第一时间吹响了反攻的号角,刷屏持续了整整5分钟,才稍作停歇。
很快,这句来自EDG战队前队长Clearlove创造的脏话,开始以全新的、戏谑的方式成为斗鱼弹幕的主流,并很快开始病毒性的传播。
例如在主播放起电音时刷屏“跳舞”,土豪在女主播房间里刷火箭时刷屏“柠檬”等等。
于是很短的时间里,Emoji开始风靡整个大陆。不仅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还在之前B站的“血小板”事件中,被当作针对恶性文化全站禁止。
但用Emoji代替文字,潮流般的内容传播,却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
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过这种类似的内容出现。
15年一个名为乔·海尔的设计师,把27500个字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梦游仙境》,以Emoji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终却因为繁琐的制作流程和极其不友善的阅读门槛,成了类型“行为艺术”的范本,没能被列入主流。
但在自媒体兴盛的3年后,一条快手老铁的社会语录或是学猫叫,往往就能让一句话在短时间内传遍各地。在人们有了基础认知后,用一个在文本表达上远远胜过文字,又看上去很酷的方式转述,自然就能获取到无限的追随者效仿。
知道所有别人知道的新鲜事,传播所有走红的网络文化,一刻也不愿落后。“梗”成为现世的主流,人人都是复读机的根源也就在于此。
毕竟生活以足够艰难,在网络上,我们总得表现的体面些。
话说回来,当两年前那批数据分析师重操旧业,提到到2018年的Emoji全球数据时,他们一定会大吃一惊并陷入沉思。
为什么中国人最爱用的Emoji,居然是这样一匹马?
以上就是(在中国最火的Emoji,为什么是一匹马?)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