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高骈与静海军节度使

高骈与静海军节度使

高骈与静海军节度使

高骈其人

高骈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汉族名门-渤海高氏(东魏建立者高欢、东魏名将高傲曹、唐代诗人高适、五代荆南建立者高季兴、北宋开国功臣高怀德等皆来自此家族)。

位于河北景县的高氏墓群文物碑

其祖父为南平郡王高崇文,他的家族世代为禁军将领。高骈早年亦在禁军中任职。一日他见有两只大雕在天上并飞,便说:“我如能发迹,便能射中。”言毕一箭射去,贯穿两雕。众人皆惊,从此称他为“落雕侍御”。(不知比“落雕都督”斛律光的箭法如何?)

高骈少时为人严谨,认真研习兵书。但作为武人,他又喜好文学,有不少诗词传世。撰有《唐诗纪事》的北宋文人计有功称其“雅有奇藻”。

北宋文人计有功撰写的《唐诗纪事》

唐懿宗初年,党项人叛乱,高骈率领一万禁军戍守长武城(今陕西长武)。高骈多次对党项发动奇袭,杀获甚多,懿宗十分欣赏他。后来吐蕃犯边,懿宗即委任他为秦州刺史兼防御使镇守当地。高骈设计诱降了吐蕃将领尚延心及浑末部一万多帐落,收复了河州、渭州。随后又出兵平定了凤林关。

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64年)七月,经宰相夏侯孜推荐,懿宗任命时为骁卫将军的高骈为安南都护、经略招讨使,前往安南抵御南诏军队的侵略。来年(咸通六年,公元865年),高骈率五千唐军深入峰州(治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据《资治通鉴》记载:“骈至南定。峯州蛮众近五万,方获田。骈掩击,大破之。”这些投靠南诏的当地部落正在“秋收”,结果被高骈打了个措手不及,粮食全被唐军缴获。

又来年(咸通七年,公元866年),高骈数度击败南诏军队,并最终成功收复了安南首府-大罗城,安南地区自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起持续十多年的边患终告平息。

高骈与静海军节度使

唐王朝为更有效的经营管理安南地区,将其改置为“静海军节度使”,并任命高骈为首任节度使。

静海军节度使行政区划

他在上任之初,即重建了大罗城。《资治通鉴》载:“高骈筑罗城,周三千步,造屋四十余万间”。后来的越南李朝开国之君-李公蕴在《迁都诏》中盛赞此城:“高王(即高骈)故都大罗城,宅天地区域之中,得虎踞龙蟠之势,正南北东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广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垲,民居蔑昏垫之困,万物极蕃阜之丰,遍览越邦,斯为胜地”。此城就是今天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河内。

为解决安南的物资补给问题,咸通八年(公元867年),高骈招募工匠整顿河道,开通“天威径”(潭蓬古运河),使安南至广州的水上路程终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

广西防城港内的潭蓬古运河今景

高骈在中越两国的形象之差异

高骈在“静海节度使”任上的五年间,殚精竭虑、多举善政、造福百姓、致力于当地生产建设。为表达对其之爱戴,安南人民为其建立生祠、尊其为高王。在越南的北宁、义安等地仍有高王庙存留至今。自汉朝以来,历代在交州地区任职的中原官员中,能够享受这份殊荣,被当地人尊为王者的,仅(东汉末年的)士燮与高骈二人。

游戏插画中的士燮形象

18世纪的越南史学家吴时仕曾评价他:“高骈在我交南,破南诏以拯一时之生灵,筑罗城以壮万年之都邑,其功传矣。”又说:“张周(高骈之前的安南都护)破占(城)、环城(即环王国,也就是占城)、驩(州)、爱(州),高骈累败云诏(即南诏),保全安南,皆有功于我土,而骈之任久于舟,今国中妇孺能言之。前后牧守皆不能及骈,盖骈之功独盛也。”

尽管在越南,高骈享有如此盛誉。但不曾想,他在我国历史上却晚节不保,不仅死的窝囊,还被《新唐书》列入了《叛臣列传》。

高骈之人生结局

高骈离任静海军节度使后,又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唐僖宗

乾符

二年(公元875年)六月,王仙芝、黄巢在山东起事反唐。

黄巢起义军路线示意图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二》载:“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夏,黄巢之党自岭表北趋江淮,由采石渡江,张璘勒兵天长欲击之。骈怨朝议有不附己者,欲贼纵横河洛,令朝廷耸振,则从而诛之。”

晚唐时期的党争已成如火如荼之势,高骈的南北征战中也少不了朝中奸党构陷污蔑(他在收复安南时,就曾遭监军李维周从中作梗阻挠,险些功亏一篑)。因此,作为坐镇东南的淮南节度使,此时的高骈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一方面,他希望借黄巢乱党之力清除朝中政敌;另一方面,他并不想和黄巢乱党正面硬刚,而是保存实力,拥兵自重,以保证自己和朝廷讨价还价的筹码。

其结果就是,黄巢兵马顺利通过重兵把守的江淮地区后一路向北,于同年十二月(公元880年),拿下了唐帝国的心脏-长安。

高骈这次的小心眼却坏了大事。不仅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毁掉了苦心营造的一世英明。尽管朝廷对其“倚若长城”,奔送诏谕的使者,相望于道。然而高骈仍然拥兵不出,静观其变。唐僖宗终于对这名大唐宿将心灰意冷、大失所望。无奈之下,只得将都统的兵权移交曾遭罢相的王铎,而对高骈则进行加爵削权的冷处理。

恰恰是高骈一向瞧不上眼的“儒生”王铎,号召各镇诸侯讨伐流贼。中和三年(公元883年)四月,长安终被官军收复。捷报传来,高骈顿感颜面尽失、威望一扫而光。

当年临危不惧、冲锋陷阵的一代名将从此意志消沉,陷入求神问道的狂热之中。他宠信重用的

吕用之

张守一

等一帮江湖术士,被付以军政大权之后,专断独行、作威作福,动辄谮毁诸将﹐以至于高骈军中上下离散,人心浮动。

电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的术士“幻天真人”

毕师铎原是黄巢大将,乾符五年(公元879年)投降高骈后任淮南都知兵马使。其娇妻美妾为吕用之及其弟子长期霸占奸污,带着顶大绿帽子的他慑于吕用之的淫威,本是敢怒不敢言。但见其余将官尚且无端横遭陷害,何况自己还是“半路出家”的降将。于是他怒从胆边生,于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起兵作乱,还招呼曾经在“大齐”时的老同事-宣州观察使秦彦助战,并联合高邮镇将郑汉章等一起反攻扬州,囚禁了高骈。

高骈临将走到人生终点之季,又与另外一位历史风云人物扯上了关系,此人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吴国奠基人——杨行密。

南吴太祖杨行密画像

时任庐州刺史的杨行密算是高骈的部下,得知老上司被擒,杨行密火速率领点齐数千兵马驰援。毕师铎领军数万迎击杨行密,结果被打得大败亏输,仅单骑只身逃回扬州。气急败坏的毕师铎生怕杨行密攻下扬州救得高骈,自己一点好也捞不着,索性将高骈给宰了。

也不知杨行密是否是“借刀杀人”,总之一代名将高骈算是被这位敢打敢拼的“忠实”部下给坑死了。

安南的后续

乾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军队攻克岭南后,原驻安南(此处为地名,行政区划为“静海军节度使”)的唐军只能屈服于叛军,接下来的唐帝国陷入藩镇割据、兵荒马乱的时代。中央政府自此直到唐昭宗天祐四年(公元879年)正式崩塌,都没能再恢复对安南地区的统治。

而安南的本土精英无异于邻近的岭南甚至其他中原地方领袖,趁着唐王朝对四方的控制减弱,纷纷挺身而出、大展拳脚,实现个人抱负与野心,大力推动本土割据,“地头蛇”摇身一变成了“土霸王”。安南就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风云际会中与中原王朝渐行渐远直至彻底分离。

以上就是(高骈与静海军节度使)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