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哲学科普-形而上学

哲学科普-形而上学

哲学科普-形而上学

在这里,着重讨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产生的社会基础

在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古希腊各城邦正经历着严 重的社会政治危机,旧时的强大的希腊国家雅典和斯巴达,都由于长年战争和内部矛盾的尖锐化而削弱了,它们和其他城邦一样都屈服于强盛的马其顿国家。 亚里士多德在青年时代就进入柏拉 图学园学习,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但他与柏拉图有严重的意见分歧,他说:他尊重柏拉图,但他更尊重真理。他对柏拉图唯心主义体系的批判在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列宁对他的这个历史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思想主张

作为古代唯心主义代表的柏拉图,认为我们所认识的个别事物都是不真实的,他们只是作为“共相的理念”的“苍白的复写”,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存在,例如,我们吃的苹果“不是真实的苹果”,只有吃不到,看不着的“一般的苹果”,或者说,“苹果”,才是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则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说,用理念不能解释我们周围的事物,而只是把需要解释的对象增加了一倍不止,有些事物具有好几种理念,例如,从生物学的视角,人可以划成哺乳动物,从社会的视角,可以是劳动者,职员,老板,铁匠等等,从家庭的视角,又可以是父亲,母亲,儿子等

亚里士多德尖锐的指出了柏拉图的错误:割裂事物的共性和特殊性,并且把共性夸大为绝对的东西,因为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具体存在的房屋以外,还有什么“一般的房屋”。

从这一点上说,这是早期唯物主义的因素,但是,亚里士多德从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出发,因此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唯心主义

认识论

形而上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这样一个链条,A描述B,B描述C,...→a→b→c→...,这样,就掩盖了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因此也就成了外因论,即事物的改变,来自于外界,而不是内部

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他在《形而上学》书中说,这种无尽的链条,是无法被认识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起初的原因”,同样的还有最终的结果,到这里,就走向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玄学的范畴,最初的原因,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是上帝,而这种思想又被经典力学家牛顿继承下来,便又换了个包装,也就是著名的“第一推动力”,宗教也好形而上学这口,又将其包装成了宗教的外皮:最初的原因是“上帝创世”,最终的结果是“世界的末日”,或者是什么“大灾难”,文明的尽头等等,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后时期,这种思想在帝国主义者的意识形态机器下则更加被吹捧为“真理”。

对物质运动发展的认识观

形而上学世界观里,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变化“不过是量的增加或减少”,例如,一个事物A,无论他怎么发展变化,终究不能变成B,因为形而上学思想观认为,一个事物不能“又是这个,又是那个”,因此,A无论如何发展,终究是A,不会是B。

这种思想观,实质上否认了量质转化的规律,同时,还否认了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存在,应用到自然科学研究中,就不得不产生了许多经典的问题,例如芝诺悖论中的“飞矢不动”:一个运动的物体,在每一瞬间,都是静止的,这就是形而上学的“不能同时又是这个,又是那个”的体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思想观的要害: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

在政治上的作用

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论,诞生以来就被封建统治者所喜爱,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将形而上学打造成自己的思想武装,害怕资产阶级革命,自由平等的思想,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被指责为“礼教道德的崩坏”,教会等等则炮制出各种世界毁灭论,劝诫进步者“安分守己”,毕竟,世界终将毁灭,进步还有什么意义呢?客观上,形而上学就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维护专制的武器。

以上就是(哲学科普-形而上学)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