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台湾电影 (中国电影史电子版)
(中国电影史)台湾电影 (中国电影史电子版)
台湾电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强权统治下发展起来的,1895-1945年,为了加强对台湾的思想控制,日本成立的影片公司拍摄了许多“奴化教育”的影片,表现中国人道德上的败坏,日本精神上的伟大。1921年,台湾文化协会成立,张秀光把《孤儿救祖记》、《探亲家》等内地影片引入台湾,收到民众的欢迎。台湾本土制作的第一部电影是1925年,由刘喜阳指导的《谁之过》。
1945年,国民党接手台湾,抵制日本电影,鼓励国语电影的制作。1949年,国民党溃败,新中国成立,台湾电影开始进入“白色恐怖”的阶段,拍摄了一系列污蔑共产党的影片。这一时期,电影主要由国语电影和台语电影组成。
1963年3月25日,龚弘出任中影公司总经理,提出“健康写实主义”的路线,主张电影制片必须反映时代要求,尽量表现人性中的同情、关切等美德,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引导观众走向善良和光明。影片大多以台湾农村和渔港为素材,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代表作品有李行导演的《街头巷尾》、《蚵女》等。健康写实主义一方面强调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又强调避免暴露社会黑暗、阶级仇恨等社会问题,表现生活但缺乏批判性。
1965年,李行根据琼瑶小说改编拍摄了《婉君表妹》、《哑女情深》等电影,掀起了一股琼瑶电影的潮流。主要导演有李行、白景瑞、王引等,影响也波及到了香港,邵氏公司于1967拍摄了《月满西楼》、《幸运草》等电影。琼瑶电影大多以“三厅”(客厅、舞厅、咖啡厅)为背景,以俊男靓女为主人公讲述多角恋爱的故事,深受观众喜爱,也推动了电影行业和明星的发展。台湾也在香港武侠电影的影响下,掀起了一股看武侠电影的潮流。
1970年,由于复杂的国际背景,台湾电影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由以下几个类型构成,1.政治宣教电影、2.爱情文艺电影、3.硬派拳头片。
1974年,丁善玺拍摄《英烈千秋》,受到民众喜爱;1976年,中影公司推出《八百壮士》和《梅花》等战争片;中制推出了《大摩天岭》、《女兵日记》等电影,政治宣教意图明显,有些电影甚至不惜伪造历史。1973年,爱情题材电影回归,李行拍摄了《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等电影;白景瑞指导了《女朋友》、《一帘幽梦》、《人在天涯》等影片。
1980年,台湾电影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创作环境相对轻松,由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手执导的《光阴的故事》是新台湾电影的开山之作。这一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台湾出现了一批学生电影和优秀导演。例如,侯孝贤、杨德昌、陈坤厚、张毅、王童等。
1994年,李安导演的影片《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等,标志着台湾电影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同样较为著名的导演有蔡明亮、陈国富、侯孝贤等。
推荐影片:《饮食男女》、《牯岭街杀人事件》、《暗恋桃花源》、《卧虎藏龙》、《艋舺》、《八百壮士》
注:《八百壮士》这是一部台湾的政治宣教电影,可以与最近国内上映的某部电影比较。
以上就是((中国电影史)台湾电影 (中国电影史电子版))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