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波黑战争历程

波黑战争历程

波黑战争历程 首先,南斯拉夫并不是一个民族,虽然指生活在欧洲南部的斯拉夫人,但种族之多难以想象。由于地处黄金地段,历史上被各种狠人统治过,先是被奥斯曼土耳其蹂躏了数

波黑战争历程

首先,南斯拉夫并不是一个民族,虽然指生活在欧洲南部的斯拉夫人,但种族之多难以想象。由于地处黄金地段,历史上被各种狠人统治过,先是被奥斯曼土耳其蹂躏了数百年,后来奥斯曼土耳其逐步沦为西亚病夫,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地成为了奥匈帝国的地盘。由于奥匈帝国战败,一战后这些民族脱离了老态龙钟的奥匈帝国,自立门户。较早独立的塞尔维亚叫上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组成了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合王国,1929年后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此时的政权掌握在塞族人手中,王室、政府官员也以塞族人居多,塞族统治阶级控制下的南斯拉夫王国不过是一个大号的塞尔维亚,再加上继承了老东家奥匈帝国的毛病(民族众多,主体民族主体性不强),其他民族多少对塞族产生了一些怨恨。二战爆发后,原先亲德的南斯拉夫国王遭到政变被迫下台,南斯拉夫末代国王彼得二世转而反对轴心国。小胡子恼羞成怒,伙同老墨入侵南斯拉夫,不到两周,贝尔格莱德沦陷,南斯拉夫投降。德国为稳定统治,扶植了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人组成的“乌斯塔沙”伪政权和由波斯尼亚穆斯林组成的武装党卫军“圣刀师”,要说乌斯塔沙有什么特长,最拿手的就是屠杀塞族平民,其口号是塞尔维亚人要杀掉三分之一,赶走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一改信天主教(塞尔维亚信奉东正教)。塞族人也没安于现状,塞尔维亚武装组织“切特尼克”开始袭击德军,同时以屠杀的克族平民的方式回敬“乌斯塔沙”和德国占领军。不过没持续多久,某铁姓男子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逐步做大,切特尼克开始从对抗德军转为与德国人合作打击铁托的南斯拉夫共产党游击队。随着德国的力量逐步衰弱,铁托瞅准时机,在盟军与苏联的协助下开始了反击,成为了欧洲为数不多依靠自己力量赶走德国法西斯的国家。与那些依靠苏联解放的东欧国家不同,战后南斯拉夫没有成为苏联的马仔,在对外事务中奉行独立自主与不结盟政策,与西方国家也有着不少的交流与对话。为此,史丹利时期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急转直下,有传言说史丹利还曾派出刺客刺杀铁托但全部失败被捕,铁托同志还写信给史丹利“致谢”,待到赫鲁晓夫时代苏南关系才有所好转。由于铁托没有明确选队站,南斯拉夫经过多年的经营成为了最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活水平甚至高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哥CCCP),其中靠近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斯洛文尼亚和占据大部分海岸线的克罗地亚最为富裕。由于铁托在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中将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毕竟领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可以说铁托时代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间相对融洽。但铁托造就了南斯拉夫的辉煌,也为南斯拉夫的散伙埋下了伏笔。虽然南斯拉夫的主体民族为塞尔维亚人,但克罗地亚族出身的铁托没有发挥主体民族(塞族的主体性也并不大)的主体性,甚至大搞民族平均主义(比如塞尔维亚成立了一个钢铁厂,其它加盟共和国和自治省也要搞一个)削弱塞族(将塞尔维亚人的龙兴之地科索沃划为自治省)。铁托死后,民族矛盾开始激化。

南斯拉夫的分裂

公认的南斯拉夫分裂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不均衡的发展。虽然南斯拉夫一度成为最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均GDP社会主义阵营第一),但各个加盟共和国发展严重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靠近意大利的斯洛文尼亚经济最为发达,虽然资源贫乏,但斯洛文尼亚的社会生产率极高,社会产值占据全国的17%,人均产值高出全国水平的1倍。承包全国几乎所有海岸线的克罗地亚经济也很发达,加工工业占南斯拉夫全国的64%,旅游业也很发达。波黑、马其顿和黑山由于多种原因经济仍然落后于发达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1966年,南斯拉夫设立了加速发展不发达地区基金会,各加盟共和国按照自身经济能力向基金会缴款。20年间虽然向不发达地区提供了共计100多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但由于各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人口增长过快等原因,投资效益并不大,各地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更加扩大了。由于南斯拉夫经济情况恶化,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已不再愿意向不发达地区输血,萌生了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单干的想法,而不发达地区指责发达地区“剥削”他们,掠夺了他们的财富。

第二是受到多党制的影响。战后四十多年,政权一直把持在南斯拉夫共产党手中,政局相对稳定。受到东欧剧变和铁托去世的影响,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迫于国内外压力,南斯拉夫共产党被迫放弃一党专政,全国在极短时间内涌现了240多个政党,期中不少是民族主义政党和反共产主义政党。在1990年1月的南共十四大上,南斯拉夫共产党因建党原则等分歧发生率分裂,南共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仅在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地保持了执政地位,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政府均被主张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主义政党取代。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率先宣布独立,并要求南斯拉夫人民军在三年内撤出斯洛文尼亚。随后,克罗地亚、波黑和马其顿三个加盟共和国也宣布独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正式解体,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第三是长期以来的不同民族混居和异族统治造成的民族对立与矛盾。在1981年的人口普查中,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人口最多,约有814万人,占比36.3%,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约有443万人,占19.8%,另外还有穆斯林200万人,斯洛文尼亚族175万人,阿尔巴尼亚族173万人,马其顿族134万人,黑山族58万人,可见南斯拉夫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主体民族。1918年一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王国成立,但政权塞尔维亚人掌握,其他民族只得充当配角。二战中纳粹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后又大力扶持克罗地亚“乌斯塔沙”伪政权和由波黑穆斯林组成的武装党卫军“圣刀师”对塞尔维亚人进行屠杀。仅当时生活在克罗地亚的200万塞族人就有60万左右被屠杀,千人坑和万人坑多达300多个,塞尔维亚人并没有忘记这笔旧账。虽然铁托时代南斯拉夫各个民族得以短暂和睦相处,但随着民族主义力量的崛起和南斯拉夫共产党的衰老之前的民族仇恨又袭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心头。虽然许多加盟共和国要求分家,但这些加盟共和国境内的塞族人担心分家后成为二等公民而反对这些加盟共和国从南斯拉夫联邦中脱离,部分甚至计划脱离这些加盟共和国,以独立对抗独立。

前奏: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独立

1991年斯洛文尼亚率先宣布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后,在未与中央政府协商的情况下直接接管了边防、海关等机构,因此与驻扎在斯洛文尼亚境内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发生了为期十多天的武装冲突。因斯洛文尼亚境内的民族结构较为单一,在欧洲共同体的调停下斯洛文尼亚与南斯拉夫联邦就停火与边境控制开展了谈判,斯洛文尼亚同意延迟三个月进行“独立”决定,斯洛文尼亚局势逐步明朗化。

在1991年7月斯洛文尼亚与南斯拉夫联邦就解决斯洛文尼亚境内武装冲突展开谈判时,克罗地亚境内克族人与塞族人之间的矛盾爆发了。虽然早先克罗地亚计划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但占克罗地亚人口12%的塞族人担心独立后成为二等公民而坚决反对克罗地亚独立,否则就脱离克罗地亚。塞族人明白克罗地亚当局不会同意他们塔里克罗地亚,因此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人积极备战,同时得到了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的支持。米洛舍维奇发表声明,称克罗地亚可以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但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聚居区必须留下。一旦塞族聚居区脱离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将失去三分之一的领土。米洛舍维奇的声明遭到了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的强烈反对,图季曼称米洛舍维奇的声明为“大塞尔维亚霸权主义”,随后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族和克罗地亚族大动干戈,克罗地亚内战爆发。塞克双方从1991年7月一直打到1992年初,期间14次停火协议全都被交战双方当成了擦屁股纸。后由于战争持续导致双方民众产生厌战情绪、军队士气低落、经济濒临崩溃才被迫接受联合国的和平决议。

波黑独立与南斯拉夫第一次解体

波黑的情况与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相比更为复杂。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占波黑总人口的32%,信奉天主教的的克罗地亚族占总人口的17%,最大的民族集团是穆斯林,占总人口的44%。对于波黑的去向,穆斯林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克罗地亚族主张建立松散的联邦制国家,而塞尔维亚族反对波黑独立。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在塞族议员抵制的情况下决定波黑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1992年4月6日,欧共体承认波黑独立。波黑塞族决定以独立对抗独立,成立了波黑塞族共和国。塞、穆、克三族彻底撕破脸皮。

由于各个加盟共和国先后独立,南斯拉夫联邦于1992年4月27日彻底解体,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迫于外界压力,南联盟被迫从波黑撤兵。由于驻扎在波黑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官兵中80%为塞族,数万名南斯拉夫人民军士兵连人带装备留在了波黑,协同当地塞族武装对付穆克联盟。

正式开干

第一阶段:穆克联盟对战塞族(1992年四月到年底)

在波黑塞族人在波黑议会宣布独立后成立了塞族共和国后,穆斯林与克罗地亚以“维护国家统一”的名义正式对波黑塞族宣战。塞族也毫不示弱,磨刀霍霍走向战场同穆斯林和克族厮杀。不仅是波黑境内这三方打得难分难解,周边国家也被卷了进去。其中克族的母体国克罗地亚派出数万名正规军参战,波黑塞族也得到了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的大力支持。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联邦解体。以塞尔维亚为主体的南联盟宣布自己是南斯拉夫联邦的合法继承人却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克罗地亚等其他前南斯拉夫加盟共和国的反对,多个欧共体国家开始召回驻南大使,随后安理会在美国的操纵下又通过了制裁南联盟和终止南联盟联合国席位的757号决议(但联合国方面一直允许该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运转并保持大使级临时代办关系)。由于有着选择留下的原南斯拉夫人民军的协助等原因,穆斯林尽管和克族结盟但仍然摆脱不了被塞族吊着打的命运。7月4日,克族在战事出现转机时,突然成立“赫波克罗地亚共和国”,穆斯林就怒了,盟友之间出现了矛盾。到年底,双方方格局已定,塞族占了70%地盘,克族20%,穆族人最多,地盘只有10%。双方暂时停火。

第二阶段(1993年1月到1994年底)

1993

由于塞族牢牢把握战场的主动权,谈判桌上的戏份增加了。1993年初,波黑战争冲突三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了由联合国拍出的调停人欧文和欧共体代表万斯主持的会谈,参会者还有南联盟总统乔西奇和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虽然冲突三方很快在第一项协议上签字,但因后续文件中有大量压缩塞族地盘和武装的条款以及协议中分给塞族的土地虽然最多但十分分散、土地质量不高且五分之二的塞族人生活在穆斯林和克罗地亚的控制区,“万欧协议”遭到了塞族的抵制遇到了障碍。由于塞族武装节节胜利把穆克联盟打得“怀疑人生”,穆斯林与波黑克族之间相互指责对方面对塞族的进攻消极抵抗甚至不负责任的“逃跑”,同时穆斯林对自己势力范围最小这一事实极为不满,1993年5月,穆克联盟破裂。穆斯林和克族的内讧导致波黑内战变成了三方混战。不过此时大国们也对塞族的强硬态度感到不满,联合国安理会于1993年3-4月先后通过了816号决议和820号决议,由美、英、法、荷、加拿大等北约国家在波黑上空设立禁飞区并胁迫塞族同意 “万欧协议”,否则就得塞族和南联盟实施更为严厉的制裁。虽然欧文和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和南联盟总统乔西奇对波黑塞族软硬兼施,但在4月26日波黑塞族议会经过长期讨论仍否决了“万欧协议”。1993年5月,南联盟总统乔西奇和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同波黑塞族共和国总统卡拉季奇于希腊的会晤中迫使卡拉季奇在万欧协议上签字,但卡拉季奇声称他的签字需得到波黑塞族议会的批准才有效。不幸的是,波黑塞族议会仍然否决了“万欧协议”。5月15-16日两天,波黑塞族共和国针对“万欧协议”举行了全民公投,96%的民众仍然坚决抵制“万欧协议”,“万欧协议”彻底破产。1993年6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在波黑设立安全区的第836号决议,同时还批准北约空中力量支援驻扎在波黑的联合国维和部队。8月,第二个调停交战各方的“欧文-斯托尔滕贝格”计划出炉。该计划将波黑52%的土地分给塞族、克族和穆斯林分别占有17%和32%,穆斯林还可以获得一个亚得里亚海滨的出海口。虽然塞族仍要让出大批土地,但其将波黑境内控制区连接成片、获得出海口等目标基本实现,所以这次塞族并没有抵制这一计划,但穆斯林却不满自己分得的土地数量,一再要求塞克两族让步遭到拒绝,“欧文-斯托尔滕贝格”计划破产。

1994

1994年2月5日,萨拉热窝市中心一处大型露天市场遭到了一枚大口径迫击炮炮弹的袭击。造成68人死亡、200余人受伤。事后穆斯林指责塞族应对萨拉热窝炮击事件负全部责任,塞族称萨拉热窝炮击事件为穆斯林极端分子自导自演的“苦肉计”,意在诬陷塞族。虽然事后由加拿大工兵专家高蒂尔带领的联合国调查组经调查后,得出炮弹在位于300-500处由一门120毫米迫击炮发射的结论,但这种迫击炮穆斯林和塞族均有装备,无法判断由哪一方发射,但美国一口咬定是塞族所为。在2月8日的北约紧急会议上,美国、法国提出对塞族发出“最后通牒”的建议被众多国家的接受,要求塞族将围困萨拉热窝的重武器撤退至距离萨拉热窝市中心20公里外处或交由联合国维和部队监督,若塞族拒绝接受北约则会对塞族进行空袭。同时美英法分别派出航母编队前往亚得里亚海,进行战备。尽管如此,塞族还是把“最后通牒”当成了擦屁股纸。塞族领导层宣布“将以一切手段反击侵略者”,同时动员民众修建防空洞、储存食物、药品等物资。双方都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北约主要想以此威慑塞族不想真打、塞族也明白硬钢北约风险极大)。经过俄罗斯的调停,双方暂时作罢。萨拉热窝危机结束后,穆克两族在美国的威逼利诱下被迫于华盛顿重新结盟对付塞族。3月29日,穆克两族在克罗地亚正规军的协助下发起了“春季攻势”,作为联合国安全区的戈拉日代也发生了战斗。戈拉日代作为联合国安全区原则上实行非军事化管理,但穆斯林仍然组织了万人以上的部队向城外塞族军队进攻。穆斯林的进攻不但没成功反而被塞族军队反推到戈拉日代。戈拉日代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司令要求北约空袭塞族以确保城内联合国观察员的安全,4月10日,北约开始了空袭。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指责联合国公然支持穆斯林,波黑塞族也宣布断绝同联合国的所有接触。尽管北约对塞族阵地进行了多轮空袭,还是没能抵挡塞族对戈拉日代的攻势。美国束手无策,被迫向俄罗斯求助,经俄罗斯调停塞族停止了进攻,但4月18日塞族军队的坦克仍开进了戈拉日代。俄罗斯对塞族的不满为北约再次向塞族施压提供了良机,迫于国际压力,4月23日塞族从戈拉日代撤兵,联合国随即不再要求北约对塞族阵地空袭。4月25日,美俄英法德决定成立吴国联络小组就解决波黑问题同交战双方解除并将新的土地划分计划作为“征求意见稿”,同时交战双方停火四个月进行谈判。塞族为防止被扣上“破坏和谈”的帽子表示接受,但穆斯林担心停火会巩固塞族对现有土地的占领,主张先谈判后停火。最终双方同意停火一个月,停火协议于6月10日生效。虽然塞族同穆斯林基本同意土地的数量划分,但各种特殊要求双方都提了不少。经修订后,美俄英法德要求交战双方在7月19日前对这一方案做出答复,且内容不容再度商榷,并设立了“奖惩机制”。假若塞族拒绝,则加大北约对塞族的空袭力度、解除对穆斯林的武器禁运;若穆斯林拒绝,则取消对南联盟的制裁。尽管塞族仍对“五国方案”感到不满,但此次塞族议会并没有明确拒绝,而是通过了一项《宣言》。其中没有拒绝的词眼,而是指出了“五国方案”存在大量漏洞。在如何处理塞族对“五国方案”的另类拒绝问题上,美国主张直接取消对穆斯林的武器禁运,但遭到了英法俄的反对。随后,五国开始将焦点转移至南联盟,想要逼迫米洛舍维奇使波黑塞族就范,否则就加重对南联盟的制裁。由于受到国际社会的重重制裁,南联盟在这场战争中经济情况一直呈下滑趋势。经过同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的会晤,米洛舍维奇强调波黑地区实现和平符合所有塞族人的利益,波黑塞族应当抓住这一能够实现和平的机会,接受 “五国方案”。尽管如此,波黑塞族议会对全盘接受 “五国方案”仍然持反对意见。米洛舍维奇对波黑塞族的行为感到愤怒,于8月4日中断了南联盟对波黑塞族的支持。由于此时的塞族处于四面楚歌的地步,穆斯林决定趁此机会发动对塞族的进攻。可以说穆斯林选择此时进攻的保险系数极大,即便打不赢塞族也可以拖北约下水,借北约之手打击塞族。10月下旬,穆斯林在波黑西北部比哈奇、中部萨拉热窝以南的伊格曼山和别拉什尼察山区等多条战线向塞族发起全面进攻,塞军节节败退,之前控制的大量土地与村庄被穆斯林或穆克联军控制,大批坦克、火炮等武器被丢弃,战场局势对塞族越来越不利。然而另穆斯林万万没想到的事又发生了,之前塞族军队“兵败如山倒”的现象实际上是塞族人故意而为之的,目的在于吸引穆斯林军队的主力并将其歼灭。11月10日,塞军开始了对穆斯林的反击,16日已然兵临比哈奇城下,穆斯林无力抵抗,只得向北约求援。不过此时的北约出现了些许矛盾,美国主张单方面解除对穆斯林的武器禁运,但遭到了英法等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理由是担心波黑战争规模扩大殃及欧洲更多地区。同时北约多国也认为如果美国单方面解除对穆斯林的武器禁运很有可能导致俄罗斯在武器装备方面对塞族进行支持。此时的塞族还在南联盟帮不上忙的情况下结交了新的盟友—克罗地亚克拉伊纳地区的塞族人和西波斯尼亚的穆斯林反对派。在看到波黑塞军开始了反击后也“揭竿而起”,他们同波黑塞族军队配合作战,将穆斯林的精锐部队第五军包围。围了打击境内的塞族势力,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要求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将北约空袭范围扩大至克拉伊纳塞族控制区的决议,理由是克拉伊纳境内的塞军飞机越境进入波黑作战。尽管北约南欧司令部并没有在雷达中侦察到克拉伊纳地区有塞族飞机的踪迹,但图季曼的要求仍得到了安理会的满足。11月21日,北约根据安理会958号决议对克拉伊纳的乌德比纳机场进行了45分钟的轰炸,南联盟大骂联合国对穆斯林的严重偏袒,克罗地亚塞族更狠,直接把驻扎在机场附近的捷克维和部队绑走扣为人质。北约的空袭不但没能挽救穆斯林的颓势,反而使塞族的进攻更猛烈了。11月24日,塞军冲破联合国安全区界线紧追撤退的穆斯林进入比哈奇。由于塞族的重大胜利,美国接受了欧洲国家和俄罗斯的建议,放弃了“军事打击先于外交努力”的方针,对塞族做出了诸多让步。同时卡拉季奇也抛出了橄榄枝,邀请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往波黑调停交战双方。为表达自己的诚意,卡拉季奇同意让出部分领土、重新开放萨拉热窝机场、释放所有被扣押的联合国人员并配合联合国的相关工作。经过卡特的多方调停,交战双方同意签署为期四个月的停火协议。

第三阶段1995年初至年底

尽管穆塞双方同意停火四个月,但停火期间的和谈可以说收效甚微。在停火结束后,克罗地亚政府军和穆克联盟向克拉伊纳和波黑中部和北部塞控曲发起大规模进攻,但塞族早有准备,克拉伊纳和波黑境内的塞族人宣布“两塞合并”,穆斯林与克族的计划未能成功。5月中旬,穆塞双方在萨拉热窝爆发开战以来最为激烈的战斗。穆斯林逐渐抵挡不住塞族的炮击,并要求联合国授权北约对塞军阵地进行空袭。此次联合国拒绝了穆斯林的要求,谴责穆斯林挑起了这次战斗。5月24日穆斯林再次向联合国保护区内的塞族居民区、交通设施发起进攻,穆塞双方开始用火炮互相对对方进行轰炸。随后联合国驻波黑维和部队司令部要求双方必须于5月25日停止炮击,于次日中午双方必须将重武器撤至距萨拉热窝市中心20公里处,北约将会对违反者进行空袭。联合国的警告又被双方当成了擦屁股纸,北约随即对塞族总部帕莱附近的6座弹药库进行了空袭,由于北约使用了当时先进的激光制导炸弹,北约的空袭时塞族遭到了严重的物质和人员损失。此时的塞族议会已然对北约和联合国的行为感到彻底震怒,塞族议会谴责联合国维和部队已然公然占到了穆斯林那一边。塞族此时已然不再停留在口头谴责上,当机立断袭击了联合国维和部队驻地和观察所,将数百名维和部队士兵绑走,绑在塞军的指挥部、军火库、雷达站、阵地以及其它北约飞机可能空袭地区的标志性建筑上。随后塞军司令部发表声明,人质的安全取决于北约的后续决定与行动。虽然塞族扣押人质的行为出了气,但惹怒了派出维和部队较多的欧洲国。法国总理朱佩提议建立总人数1.25万人的快速反应部队,这支部队总共分为3个旅,2个驻扎在波黑,另1个作为预备队待命。虽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但他们并没有佩戴印有“UN”标志的蓝盔,装备有装备有坦克、直升机、各类火炮等维和部队未配备的武器,人员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战机驾驶员等多类兵种,主要任务是防止维和人员再度被塞族军队绑走。

虽然早在5月6日安理会决议将萨拉热窝、穆斯林聚居的图兹拉、比哈奇、戈拉日代的、热帕和斯雷布雷尼察划为联合国安全区,但穆斯林经常以联合国安全区为基地向城外的塞族军队发起进攻,这些在塞控区内的穆斯林飞地成为了塞族的心腹之患,塞族同时发现尽管塞军能挫败来自这些安全区的穆斯林发起的进攻,但这些安全区仍是穆斯林不断骚扰塞控区的基地,因此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占领安全区。7月11日,塞军在坦克、火炮的掩护下攻克了联合国安全区斯雷布雷尼察,7月24日,与斯雷布雷尼察毗邻的热帕安全区被塞族攻陷。塞军对联合国安全区的进攻使整个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大国大吃一惊,法国总统希拉克甚至主张出动快速反应部队夺回斯雷布雷尼察,但因遭到联合国的反对而未能实现。热帕被攻占后塞军对戈拉日代的威胁大大增加,后来在美英法等国的威胁下,塞族被迫保证不对戈拉日代发起进攻。虽然北约没有发动对塞族的大规模空袭,但北约已然意识到不剥夺塞族的军事优势已无法使塞族接受和平。更糟糕的是克罗地亚政府军在美国的默许下于7月28日攻下了连接克拉伊纳塞族和波黑塞族的重镇格拉霍沃和格拉莫奇,切断了两地塞族的联系使其无法互相支援。8月4日克罗地亚政府军出动约10万人在坦克、飞机的掩护下向克拉伊纳塞控区发起全面进攻,于次日攻克克拉伊纳塞族共和国首都克宁。,数十万担心被迫害的塞族人逃往波黑塞控区和南联盟。在克军取得重大胜利后,美国紧随其后抛出了“新方案”(其中甚至包含了塞族可以用萨拉热窝附近的领土换取波黑东部的穆斯林飞地,准许拓宽连接东西塞控区的波萨维纳走廊等内容),虽然塞族表示“很大程度上可以接受”,但美国仍认为塞族在讨价还价。8月28日,一颗炮弹在萨拉热窝市中心爆炸(没错又是萨拉热窝),造成37人死亡,80余人受伤。第二天塞族宣布与此次炮击事件无关,但穆斯林一直指责此次炮击事件是塞族干的。联合国调查组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命令下前往调查。次日,调查组宣布此次炮击事件为塞族所为。塞族见形势不妙,急忙对美国的“新方案”表示欢迎但为时已晚。8月30日北约开始了对塞族代号为“力量行动”的空袭,此次空袭规模较以往的几次规模最大、同时美英法三国还派出了地面特种部队为北约空中力量提供情报。9月3日,北约停止了轰炸并要求塞族必须保证不再袭击联合国安全区、立即将萨拉热窝附近的重武器撤至周围20公里外以及保证在波黑联合国人员的行动自由,但未等塞族答复就在9月5日恢复了空袭。北约的行为使得视塞尔维亚为重要盟友的俄罗斯坐不住了,虽然俄罗斯国防部长格拉乔夫对美国方面一再对波黑塞族进行空袭表示强烈谴责,但俄罗斯的抗议并没有实质性效果。在北约对塞族进行猛烈轰炸的同时,穆克联军也趁虚而入,对塞控区发起进攻。塞控区的面积已由全国的70%缩减至50%左右,惨重的损失使得塞族无法再进行“讨价还价”。

和谈成定局

9月14日,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与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就暂停北约空袭达成了协议。11月1日,波黑穆斯林政府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举行会晤。经过谈判与让步后(显然米洛舍维奇做出的让步最多)三方于11月21日签署了全面结束冲突的《代顿协议》。协议规定波黑由穆克联邦(占地面积约为51%)和塞族共和国(占地面积约为49%)两个政治实体组成并于1996年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三族都可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先前出逃的难民可以返回,但被指控为“战犯”的人不得进入波黑并参与政治生活。在协议结束后安理会通过了解除南联盟经济制裁的1022号决议。12月14日,波黑穆斯林政府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美国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英国首相梅杰、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德国总理科尔等人正式在波黑和平协议上签了字,波黑战争正式结束。

大国的干涉

美国

对于前南斯拉夫地区,美国早先对此并不感兴趣。前南斯拉夫地区既没有丰富的各类自然资源,也没有像以色列这样需要大力支持的重要盟友。同时由于冷战期间铁托不愿服从苏联支配的独立自主政策,美国等北约国家还将南斯拉夫作为东欧国家反抗苏联离经叛道的典型。由于苏联集团,前南斯拉夫对美国和北约的价值大打折扣,甚至成为东扩抢占原苏联势力范围的心腹大患,同时因为伊斯兰国家对波黑穆斯林的普遍支持,美国为维护在中东的巨大的利益选择支持穆斯林以博得伊斯兰国家的好感使其能够在中东地区站稳脚跟。虽然美国并未向波黑派出一定数量的维和部队,但多次对塞族的空袭美国总是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

俄罗斯

早先由于苏联解体俄罗斯政局动荡,因此俄罗斯无暇顾及波黑地区的局势。待1993年俄罗斯国内政局稳定后,俄罗斯开始了对波黑局势的关注,莫斯科站在了塞族一边,反对西方偏袒穆斯林和克族,国内无论左派右派都站在了塞族一边,甚至有3000名俄国志愿者在波黑参战。另一个显著的例子是1994年2月17日萨拉热窝炮击事件后,俄罗斯从克罗地亚联合国维和部队里抽出400多名伞兵去往萨拉热窝,态度十分强硬。但俄罗斯由于国内糟糕的经济情况和叶利钦政府希望俄罗斯同西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换取相应援助,俄罗斯对塞族的支持十分有限,且并不如西方国家对穆斯林和克族的支持坚定,在塞军进攻联合国安全区后还大骂塞族滥用了俄罗斯的支持,转而逼迫塞族接受“五国方案”。但在米洛舍维奇中断对波黑塞族支持以及北约发动“力量行动”时对塞族进行了一定的声援。

德国

虽然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已不再像以往南无高调,其军事方面也受到了重重阉割,但德国却一直没有停止垂涎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不冻港。在斯洛文尼亚脱离南斯拉夫联邦独立时,德国为其提供了大批军事援助,在斯洛文尼亚多支部队中均可以看到德国顾问的身影。其中斯洛文尼亚精锐部队第27旅,不但配备了德国军事顾问,装备了德国反坦克导弹和防空导弹,德国还为它提供了一批操纵德国导弹的雇佣军。对于克罗地亚的图季曼政府,德国先后给这个政府近200亿马克的援助,其中40%用于购买德国军火。1991年12月23日,德国在欧共体中第一个承认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还要求其他欧洲国家一道制裁塞尔维亚。1月15日欧共体其他11国承认这两个共和国独立的同时,德国又分别同他们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为此克罗地亚甚至提出愿意将亚得里亚海上风景优美的布里俄尼岛租给德国70年,并将昔日铁托居住的万卡小岛提供给德国总理科尔及其家庭度假疗养时使用。在美国逐步介入波黑局势后,德国开始逐步退居二线。

英法

法国早先明确反对制裁塞尔维亚,表示波黑战争各方都有责任,1992年6月28日,法国总统密特朗在没有跟欧洲打招呼的情况,公开访问萨拉热窝,阻止波黑问题进一步国际化。1994年2月萨拉热窝马尔莱卡市场发生炮击惨案,68人丧生后,法国在美国、德国的压力下转而支持最后通牒。在波黑塞族绑走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后,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法国对塞族的态度更加强硬,提出了北约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议并获得了通过。在塞族攻占联合国安全区后,法国总统希拉克甚至主张以武力夺回。在北约的多次空袭中法国也是积极参与者。

英国由于忙于国内大选,无心过多关注波黑局势,梅杰公开宣称“任何人想把美国排除在欧洲事务之外,不但是愚蠢的,而且是危险的”。作为北约主要成员国之一,英国参加了多轮北约发起的空袭和法国提议组建的快速反应部队,并在战后派出的驻波黑维和部队中人数(1.4万人左右)仅次于美国。

伊斯兰国家

这场战争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看似与大多位于中东、北非的伊斯兰国家无过多关系,但伊斯兰国家的反应也可以说极为强烈。尽管国际社会将波黑战争定义为不同种族因政治立场不同等原因而发生武装冲突,但伊朗等穆斯林直接将波黑战争定义为穆斯林反抗基督徒屠杀的“圣战”。沙特直接将1993年的费萨尔国王奖颁发给了波黑穆斯林政府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并为穆斯林提供了数亿美金年的经济援助。伊朗也成为了穆斯林的一大重要武器供应商。部分伊斯兰国家甚至要求将南斯拉夫联盟开除出不结盟运动组织(忘恩负义的一大典型)。

以上就是(波黑战争历程)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