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阅读 > 

看戏

看戏

看戏

故乡的人们,不问男女老幼,自古至今都是喜欢看戏的。正月里倾巢而出,看各种各样的戏,进城和各村之间的路上,看戏的行人,话着家常,谈着戏的内容。每逢唱戏的那个大村,有个沾亲带故的人家,访亲会友又成了看戏的缘由。娘家人到村上来看戏,即使做了婆婆的闺女,也觉得脸上有光。穿了新衣裳外出看戏的姑娘,又常常成为相亲的对象,自然,如果眼尖心巧,在姑娘低垂的眼梢里也能把对方瞄上一眼。 像故乡所有的孩子一样,我自幼也是一个小戏迷。 戏台下的另一个场面,使人眼花缭乱,豆腐花、豆浆、剪刀豆腐、兰花豆腐、虽说属一个类型,一盏灯下,热腾腾、忙碌碌,却各人有各人的手艺;挎着篮子卖野荸荠、老 菱、瓜子、毛栗的,大都走来走去,凑着观众。 也许这样的场合比戏台上的更与人接近的缘故,很多人被吸引到这面来了。

看戏也犹如经历人生。 许多的故事都在戏场里形成,有的亲人在戏场里走失,有的亲人又在戏场里重见,看戏也仿佛家常便饭,清唱、表演 唱,甚至化装登台的,一律为人们所接受。打动人的不一定是他们的唱和做,而在乎情节。

回想十一岁时进城读书,偶尔路过戏场,却是远远地听,那二胡的悲凉之声和老生凄怆的唱腔。 关于看戏,我的故乡经过几度盛衰以后,1979年春节时,我所见闻的故乡的盛况,仍然是看戏。一场浩劫过去不久,1978年收成又好,春节的那几天,回乡的人们都进了城,扶老携幼之外,还有不少人挎了一篮荸荠,或者掮了一捆甘蔗,一半出卖一半自吃,卖得的钱,买亲友的戏票、馄饨、包子而有余。

那时的我跟着人们转来转去,啃着甘蔗,削着荸荠,踏着皮儿渣儿铺成的路,过着国务院给的假日,喜不自禁了。此后的两年,我回乡多些,城乡的经济已比较活络,开放的剧目也多,一两月内总有剧团光临;古今中外的电影,跟大城市差不多时间放映,我发现我的老乡几乎天天沉浸在看戏生活中。

县境内的各大镇市都有戏院,城里已有两个,但城东以养猪出名的张巷大队,城南以修车盈利的唐家大队,都想办个戏馆子。城里最热门的电影一天要演六场,两三天换个节目,不少人有的戏要看五六遍,出场照例啧啧有声:“好看的呀!”

当然溧阳的年轻人也有在电影中趋向时髦的服饰,更有多少有志青年,追慕的是《刑场上的婚礼》中那样诗意的境界。而电影《吉鸿昌》唤起溧阳人自豪的记忆。在这新四军的老家,出过一些视死如归的英雄,也该为他们编一本戏。

我在故乡,也常跟着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去看戏,带着手绢,抹着眼泪,更多的是发出纵情的笑声。每当走出场来,看着我的老乡亲爱的脸孔,有时会忽然想到:溧阳人要没有戏看,该怎么办呢?但是看着潮涌的人流又在向剧场走来,我想就是这些要看戏的人们,将会登上舞台,创造新的戏和看戏的历史。

以上就是(看戏)全部内容,收藏起来下次访问不迷路!

上一篇:我的KSPMod介绍
返回列表:下一篇